第六章 初上戰場(1 / 3)

1914年6月,盡管歐洲大地上仍同往日一樣迎來了它的初夏,然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卻深深感到夾雜在夏日裏的陣陣陰風。一時間,人們似乎已感覺到了什麼。一場長達4年的大戰烏雲已日益聚集在了歐洲的上空。

這場即將來臨的暴風驟雨,完全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地的鬥爭愈演愈烈的結果。

進入帝國主義時期,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製訂了自己爭奪霸權的計劃。

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妄圖建立“更大的不列顛”帝國,目標指向全世界,奪取其他國家的殖民地。

後起的德國企圖建立“大德意誌”或“中歐帝國”,它將包括奧匈帝國、巴爾幹半島、西亞、波羅的海沿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比利時以及法國的一部分作為其“勢力範圍”;此外,英、法、比、葡的海外殖民地、太平洋地區以及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地,也都是它侵略的對象。

沙皇俄國不僅要奪取滿洲,把朝鮮並入俄國,還要奪取西藏,奪取波斯,占領博斯普魯斯以及達達尼爾。

奧匈帝國的計劃是首先使塞爾維亞變為自己的附庸,鞏固它在巴爾幹半島東部和西部的統治地位。

意大利的目標是在地中海建立自己的霸權,因此要求侵占的裏雅斯特和阿爾巴尼亞,瓜分小亞細亞及非洲沿岸地區。

美國的稱霸計劃是首先在西半球確立自己的優勢,把占領加勒比海作為獨占西半球的起點,並以菲律賓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和東亞。

日本則以霸占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作為自己的侵略目標。

至於法國,在19世紀的最後30年裏,一直在“複仇主義”的口號下,不僅努力掀起殖民運動,而且強烈要求從德國手中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進而侵占德國的魯爾礦區,並奪取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到了20世紀初,法德矛盾更加尖銳。雙方都已充分認識到彼此之間的戰爭必將展開,於是都加緊備戰。雖然1900年以後法國的軍事預算直線增長,但它的武器裝備仍遠遠落後於德國。德國的軍費為法國的兩倍。

麵對這樣一種局麵,法國的普安卡雷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加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到1912年,3年之內軍隊的機槍增加兩倍多,野戰炮增加了1/3強。1914年,法國擁有136架正規作戰的飛機。盡管如此,仍沒有完全改變裝備落後的狀態。法軍不僅裝備落後於德軍,而且在人數方麵也落後。

雖然如此,法國人的愛國情感卻異常強烈。例如在1912年編的中級課本《愛國主義義務》一書就有:

“戰爭雖然不是多半要發生的,但卻是有可能發生的。正因為這樣,法國必須保持武裝,時刻準備自衛。雖然它有一個同盟者和一些朋友,但首先要靠自己。”

“保衛法蘭西,就是保衛我們生於斯的土地,這是世界上最美麗富饒的土地。”

“保衛法蘭西,我們的一舉一動,要像祖國好兒女一樣。我們要履行對我們祖先應盡的義務,許多世紀以來,他們曆經千辛萬苦創建了我們的祖國。”

“保衛法蘭西,我們就是為一切國家的人民而工作,因為法蘭西自大革命以來,已經在世界上傳播了正義和人道的思想。”

“法蘭西是最公正、最自由、最人道的祖國。”

學校——當然還應加上傳統和民間文學——為1914年愛國熱情的迸發準備了條件。為了自衛,戰爭是正義的;為了保衛共和國,戰爭就變成神聖的。當時在社會上暢銷的《社會戰爭報》就曾對形勢作了如下概述:

“難道這場神聖的戰爭、這場我們參加的保衛祖國和保衛各國自由的戰爭,不是一場真正的社會戰爭、一場法國民主政體及其盟友反對德國封建軍事等級集團的戰爭嗎?在戰爭期間,我們的口號是:‘43年前,俾斯麥曾在法國給了我們共和政體!我們要同樣為德國人民效勞,幫助他們建立德意誌共和國!’”

年輕的戴高樂或許也帶有這種抱負。

20世紀初的歐洲,由於帝國主義的爭奪,國際關係極度緊張,軍事衝突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在衝突和激烈的較量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英、德為首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到1914年,巴爾幹這個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終於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契機,引發了一場世界大戰。

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兩大軍事集團成員紛紛走上了戰爭的舞台。法德這對“宿敵”又一次在歐洲大陸上展開了殊死拚殺。

此時,不滿24歲的戴高樂中尉終於可以在向往已久的對德戰場上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負了。

戰爭爆發不久,戴高樂所在的第2步兵師33團被調到距他的出生地裏爾不遠的北部邊界。此時備戰氣氛籠罩了法國北部邊界一帶。原本寧靜的土地上,兵馬頻繁調動,到處是刀光劍影,零星的槍炮聲不時劃破靜謐的長空……戴高樂目睹著這一切,心潮澎湃,情緒激昂,一些往事也被轟隆著的炮聲勾了出來:

那是9年以前,他15歲時,曾被一個怪夢攪得心神不安——他夢見法德戰爭在1914年爆發,他在一次戰役中,於8月15日陣亡……

難道曆史就要重現自己9年前的那一夢麼?戴高樂在激動之餘也不免有些憂思。

8月的法國北部,熱浪翻騰。戰爭也如同盛夏一樣,日漸火烈。8月4日,德軍大舉入侵比利時,轉眼之間德法軍隊就在邊界一帶接觸上了。這時的戴高樂十分渴望和德軍較量一番,榮建軍功。他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成為克萊蒙梭一樣的政治英雄,因為他喜歡克萊蒙梭那樣的獨斷專行和百折不撓的個性。尤其是佩服克萊蒙梭的遠見卓識。在法德這場戰爭爆發前很久,克萊蒙梭就預見到了來自萊茵河彼岸的進攻。在這場大戰後,戴高樂曾說過,法國有時不得不為克萊蒙梭的極端行為付出代價,可是在需要進行最後的努力時,他那一股猛勁卻又是缺之不可的。事實上,戴高樂在一生的奮鬥過程中,無時無刻不流露出一股堅韌不拔的猛勁。或許克萊蒙梭對他的影響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

德軍入侵比利時之後,在法國邊界一帶便展開了一係列激烈戰鬥,史稱邊境之戰。根據國防部《第17號計劃》,法軍總司令霞飛在8月8日發布了第1號命令。根據這個命令,法國第1、第2集團軍於14日向東北進攻,攻入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戰鬥的頭4天,法軍進展順利。麵對法軍的進攻,德國的第6、第7集團軍邊戰邊退。法軍重新進入40多年前失去的地方,收複失地無疑使法軍歡欣鼓舞。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德國第6、第7集團軍組成的左縱隊的主要任務是防禦,這個退卻是按照計劃進行的。就在法軍開始進攻的第2天,8月15日,德軍以優勢兵力突然向迪南殺來,企圖奪取那裏的渡橋。因此在馬斯河畔法德軍隊展開了激戰。戰鬥進行得異常殘酷。也就是在這一天,年青的戴高樂在比利時境內馬斯河上的迪南附近所進行的第1次戰鬥中負了重傷。初戰的結果,部分應驗了少年的夢中情景,隻是死神並沒有將戴高樂召去。自從他在少年時期得到那個預兆之後,他一直以為那一天就是他的末日。據他早期傳記的作者說,戴高樂這時感到他的生命已不再屬於自己,他的餘生屬於尚待揭曉的某種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