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在民族國家製度建立以後逐漸形成的,受到宗教思想的極大影響。
從商周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敬天法祖”為核心信仰的宗教內容,這為儒教的形成和儒教信仰打下了基礎。在經曆了曆代社會的改造充實後使這一信仰更加完善,最終成為儒教的核心內容和核心信仰。
儒教是我國古代國家所信奉的以儒家學說為思想基礎的宗教,它是傳統宗教信仰和儒家學說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儒教信奉“天”。天、上帝、理,是儒教同實異名的概念。儒教認為,天地人之間都應遵照天的意念,天意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地上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社會秩序和諧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要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所確定的名分盡自己的社會職能,用這樣的思想來約束每個社會成員,也稱為“名教”。名教中的名分以最重要的君臣、父子、夫婦三組關係中的君、父、夫處於統治的、支配的地位;臣、子、婦處於被統治的、被支配的地位。後者必須服從前者,這樣的原則被稱為“三綱”。與“三綱”相配、相輔的仁、義、禮、智、信五條道德規範被為“五常”。三綱、五常原則中最重要的是君臣、父子。君臣關係中的根本原則是“忠”,父子關係中的根本原則是“孝”。儒教認為,一個能夠盡孝的人決不會犯上作亂,因此,孝也成為治國的重要原則。儒教認為,三綱、五常是天意的表現。因此,遵守這些原則會受到天的表彰和庇護,反之,會受到天的批評和責罰。天對君主的批評和表揚一般是通過降災異或降祥瑞來表達的,最嚴厲的責罰是讓一個王朝傾覆。儒教認為,人間君主的善惡一定會引起天的反應,被稱為“天人感應”。天對一般民眾的賞賜是讓他能夠富貴長壽和子孫眾多,責罰是讓他貧賤夭折和子孫斷絕,被稱做“天道報應”。
儒教發展到宋代,形成了更為完善的宗教理論。宋儒認為,天地之間有一個“理”,或叫“天理”。理是自然法則,也是社會秩序。當氣聚成人時,理就構成人的本性,因此,三綱、五常等道德原則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遵守三綱、五常等道德原則不是對人的一種束縛,而是本性的內在要求,是人之作為人應該履行的一種職責。遵守三綱、五常也不是為了尋求善報,而是為了體現自己的本性。每個人都具有這種善的本性,但這種本性又往往被欲望所障蔽,正如《三字經》中所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為了教化百姓,天選擇那些能夠體現自己本性的人作為百姓的君和師,以幫助百姓體現他們自己的本性。“苟不教,性乃遷”,正是教化的一種體現。
從魏晉到宋明時代的儒者認為,天不會事事對人實施幹涉。他們認為,天降生人就像降生一粒種子一樣,種子會自然地依據自己的本性來發芽、長葉、開花和結果。所以,人也就應該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地遵守三綱、五常等道德規範。按照天理,人的本性行動不是為了有一個好的報應,而是為了有更高的追求,要成為聖人。所以他們不把苦難看做惡報,而是將其看做是對自己的考驗和鍛煉。宋代儒教把全部宗教歸結為靈性修養,他們認為,社會由人組成,隻要每個人都能夠認真修養自己的心,就會達到天下大治。天下大治正是天、上帝、天理所要求的。
儒教的組織就是國家的組織係統,皇帝乃天之子,代表天在人間行使主宰權,上對天負責,下對黎民百姓安撫,以達天人之道。皇帝對天負責是通過祭天來完成的。祭天既可以秉承天意,又可下達百姓。因此,祭祀也是儒教的重要內容,從君主到各級官吏,除了施政的職能外,還擔負著祭祀職能。國家還設有專門負責祭祀的機構。祭祀活動是古代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祭祀製度也是古代最重要的禮儀製度。祭祖是儒教的重要祭祀活動。君主祭天時往往以自己較為親近的父祖配享。一般官吏和庶民隻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儒教規定,平民隻能祭祀自己的祖先,祖先也隻能接受自己子孫的祭祀。認為祭祀死者可以使死者與生者相感通,因此,祭祀是絕對必要的。儒教把死者不能接受子孫的祭祀看做是最大的不幸,同時也是子孫對祖先犯下的最大的罪過。
由“天理”衍化出來的“三綱”、“五常”,由三綱、五常衍化出來的“忠”、“孝”,以及祭祀製度,是儒教的核心思想,也是古代國家的根本製度。傳統文化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文學體係。
東漢時期興起的道教也時刻影響著傳統文化的發展。道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學說、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讖緯、符籙、禁咒等巫術綜合起來的產物。由於道教所包含的內容龐雜,所以古人說“道教之術,雜而多端”。
道教上承中國古代文化並加以發展,它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廣泛的聯係,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占卜、天文曆象、堪輿是道家以其術數為內容的文化思想。道教還推崇修煉術、方術,內容很多,如服食、導引、行氣、辟穀、存神、誦經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煉丹,也將這種修煉方法稱為“丹法”。道教將丹法分為外丹和內丹。外丹是用丹砂、雄黃等礦物質在爐鼎中燒煉,煉成“金丹”後服用。據道教外丹法稱,服食金丹可以成仙。但這些礦物質往往是有毒的,服食金丹不僅不能成仙,反而會因中毒死亡。外丹術的失敗給內丹術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內丹術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大藥,用神運煉精氣,結而成丹。它是吸取了中國古代醫學、氣功的知識後加以發展,並與道教的修煉結合起來,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複歸於道。煉丹服丹可以成仙雖是道家的荒誕之說,但煉丹術是一種科學實踐,外丹黃白術給人們積累了科學的經驗教訓,推動了古代化學和藥物學的發展。
道教的服食、修煉、導引、行氣等,在氣功養生學上有重大貢獻,特別是道教所創太極拳、八段錦,不僅在我國影響廣泛,而且是人們強身健體的修煉術。火藥原本是道家用來服食後以企成仙的,沒想到卻成為後世發展科技事業的物質。道教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有深遠的影響,神仙思想曾構成“遊仙詩”、“步虛詞”、“青詞”等文學體裁。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小說很多,戲劇《八仙慶壽》,小說《封神榜》都是流傳很廣的文學作品。繪畫如門神、灶君、財神、靈官、天官、壽星等,對民情民俗等都有非常廣泛的影響。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無常”、“無我”、“不淨”、“苦”,這些根據善惡行為而有“輪回報應”、“因果報應”的思想理念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極大,尤其是“地獄”觀,更是人們所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