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與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與宗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金代,被道教奉為“北五祖”之一的王重陽所創全真道融攝儒、釋、倡導三教合一,於是,儒、道、釋三教並存成為我國宗教史上的一個顯著特點。三教為我國古代國家所尊奉,為民間所信仰,三教思想便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思想。
民間文化對三教思想各有取舍,而又兼容並蓄。將儒教的“天意”引而用之為“天理”,為人處世不得違抗“天理”,否則便會招來“天理難容”的後果。三綱、五常成為人們的正統思想,人們常以簡單的一句俗語將其概括為“家國一理”,認為治家與治國同為一理,所追求的都是“和”與“興”。因此,古代一些名門望族常將治國方略運用到治家當中,實施家教,培育家風,以引導家族成員正確的思想理念;製定家規、家訓來規範家族成員的行為;製定家法以懲戒家族成員的違規行為。以國理曉家理,以家理效國理,以此來鼓勵家族成員報效國家、振興家門。將儒教的祭禮運用到祭祖當中,以企“報本思遠”。將道教學說中的鬼神祭祀、天文曆象、陰陽五行、占卜、讖緯、符籙、禁咒、巫術、堪輿運用到民俗活動中,形成民間鬼神信仰觀念,祝由醫學理論、預測天文氣象知識,堪輿擇吉方術,這些已成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運用到民俗文化中以勸世,生死輪回和地獄觀在民間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總之,民間文化對三教思想是各有側重的,但以道教思想為最多,儒教思想為最崇上,佛教思想為輔佐。
民間文化主要體現在禮儀規範方麵,而禮儀規範是根據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來製定的,它的產生也說明人們的信仰實踐經驗的積累已經達到了對巫術、祭祀、祈禱、禁忌、禮拜、朝覲等宗教行為規定標準的程度。這樣,禮儀就在其所處的文化氛圍中成為一種人們公認的社會習慣,為其提供社會共存所需的道德倫理規範、價值意義標準,並具體製定出人們的生活方式所必須依據的行為準則和時空法規。說明倫理道德、禮儀規範這種社會共同體或綜合體在世俗社會中的重要性。這些倫理道德被人們製定成相應的禮儀規範和製度,表現為外在因素和形體構成來體現思想意識和實踐行為的規範和製度化、標準化。這些信仰和崇拜行為反映出傳統文化的沿革和社會文化背景,由此構成人們相沿成俗,並逐漸形成固定的具體禮儀程式,以及相關的道德標準和社會行為規則,成為民間文化的主體部分,在民間傳播流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地域遼闊、經濟與文化的不均衡是其顯著特點。這些狀況無不影響到人們的思維理念、意識形態的形成,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在這一曆史背景下形成的各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化有著很大差異。在文化形態上有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在文化內涵上有宗教文化、傳統文化、地方文化;在民族上有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信仰上有儒教信仰、道教信仰、佛教信仰以及基督和伊斯蘭信仰;在地域上有南北差別和東西差別。即使是在同一民族或同一文化區域,也因文化水平的差異、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的差異,仍然會出現不同的文化現象,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社會基礎之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對社會與自然的人文總結與概括,它不可能擺脫基礎而孤立存在。盡管如此,民間文化仍然有其共性,差別才是區分地方文化的重要標誌。
陝北地處我國北方,與北方遊牧民族相毗鄰。曆史上有黨項、蒙古、韃靼、突厥、柔然、契丹、女真諸多北方遊牧民族與陝北人民雜居相處,有的民族曾經入主過這裏,各民族之間在文化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方麵互相影響,共同發展,形成文化互補的發展趨勢,但又各有保留,形成各民族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共同之處的各自文化體係。
早在北宋時期,東京城裏的勾欄藝人在演出中已經采用了“諸宮調”。諸宮調是黃河以北的文化產物,基本上是以傳唱於我國北方的民謠小曲為主,這些民間小曲被歸入宮調後形成“北曲”係統,與此後形成的“南曲”相對稱謂。諸宮調在後來又摻入了文人所作詞曲,成為我國古代歌舞曲調。諸宮調是我國北方包括陝北人民在內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黃河文化”,諸宮調中的“北曲”係統將中國文化藝術推向了巔峰,成為當時的文化主流,使中國藝術呈現出輝煌的文化景觀。
在金邦統治我國北方一百多年的時間裏,曾經與南宋休戰三十餘年。在此期間又產生了以諸宮調為主的說唱故事的演唱形式。這一形式不僅在金邦的燕京一帶廣為流行,還傳入了南宋勢力範圍內的南京臨安,南方民眾在諸宮調的基礎上結合南方文化的特點創造了“南宮調”,形成“南曲”係統,與“北曲”一南一北遙相呼應,一時,諸宮調成為我國普遍流行的演唱曲調。在元政權統治我國九十多年的時間裏,又衍化發展出了“元曲”。元曲基本上是根據當時流行於民間的民謠小曲和能夠說唱民間故事的唐、宋時期的文化人創作的詞和聲腔發展而來的。此後又出現了元雜劇,元雜劇在聲腔方麵使用諸宮調的北曲。
“黃河文化”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不僅在它產生和發展的時代裏顯示出無窮的魅力,時至今日仍然閃耀著它的藝術光輝。
在我國文化史上能夠出現“黃河文化”現象,是我國北方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我國北方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結出的碩果。我國北方各民族之間長期以來雜居相處,金政權又允許女真人與漢人通婚,使得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廣泛,有了一個寬泛的發展機會。所以,在那一時期出現了漢族語言中雜有外來語和各民族之間通行的文字現象。漢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北方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也滲透到漢文化當中,這是文化互補,共同發展的契機。“黃河文化”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產生,成為文化奇跡。所以,金、元時期在北方流行的民謠小曲、民歌小調在北方各民族之間的差異並不是很大。
陝北文化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曆史背景下,既繼承了傳統文化,又吸收了北方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現象,一個文化體係。
陝北人民是黃河文化的共同創造者,陝北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黃土中發育成長,在黃河中流淌吟唱,承載著黃帝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傳頌千古,世代沿襲。陝北文化是“三黃文化”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