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壽誕(3)(3 / 3)

8.富貴耄耋圖。耄耋是對老人的稱謂,有具體的年齡指向,但我國典籍中耄耋所指的具體年齡有不同的說法,而且“耄”與“耋”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般來說,耄是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書·大禹謨》中雲“耄期倦於勤”。《左傳·隱公四年》有“老夫耄矣,無能為也”。這兩則史籍中的耄都指的是八九十歲高齡的人。耋在古代是指六十歲至八十歲的高齡,這一年齡的跨度很大,所以,後來就泛指老年人,因而有“耋老耄期”之稱。由此,後世人便將老人統稱為耄耋,但在民俗中一般用於八九十歲的老人,也有用於七十歲老人的。但此說有些不妥,因為七十歲被古人稱為“古稀”,所以不該用耄耋一說。亦有將八十稱耋、九十歲稱耄的說法。總之,耄耋沒有確切的所指,但一般指八九十歲的老人。

富貴耄耋圖所畫是幾隻彩蝶盤旋在盛開的牡丹花上,花旁有幾隻小貓正瞪著蝴蝶,作躍躍欲撲之狀。牡丹在我國民間被視為富貴花,民俗中也就將其視做富貴的象征。以“貓”來寓“耄”,以“蝶”寓“耋”,所以被稱做“富貴耄耋圖”。這一吉祥物是廣泛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俗信。由於耄耋的年齡說法不一,年齡的跨度又大,所以,此圖常被用在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祝壽慶典中。

9.八團圖。八團圖是一種“壽器”,是純粹的祝壽用品。其造型是在壽器的兩麵各畫四個大圓圈,圈內或畫花卉或以篆書寫一“壽”字,壽字周圍再畫五隻鳳凰或五隻蝙蝠,以象征“五福捧壽”。八團圖是流行於我國青海一帶的祝壽禮品,後傳入內地,被廣泛用於祝壽慶典活動中。

10.龍鳳圖。龍鳳圖也是一種壽器,壽器的左邊畫一條昂首騰飛的龍,右邊畫一隻展翅飛翔的鳳凰。民間講究,能夠享用這種壽器的人,其生前必須是有功名或有建樹的人,否則是不能使用這種圖案的。龍鳳圖是用於做冥壽的慶典活動上的禮品。所謂冥壽,就是在死者誕辰日所舉行的紀念活動。

11.鬆鶴長壽圖。將鬆鶴認為是長壽的象征是漢魏時期的道教所興起的一種俗信。道教徒們認為,鬆樹的脂汁和寄生在鬆樹上的茯苓是可以祛病延年,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另外,鬆樹經冬而不凋謝其葉,生長緩慢而壽命長久,這樣,鬆樹就成了“長壽”的象征,被運用到民俗中來以象征長壽。鶴在鳥類裏是長壽的,一般的白鶴壽命在五十年左右,烏幹達的皇冠鶴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年左右。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鶴成為長壽的象征是出自《花鏡》一書,其中雲:“鶴生七年則頂赤,七所羽翮具,十年而始鳴,三十年鳴中律,舞應節……一百六十年則變止,千六百年則形定,飲而不食。”這裏所指的是“丹頂鶴”。因鶴不善嘶鳴,而與其他鳥禽有所不同,被我國人民所重視,並將其神化為仙,所以有“仙鶴”之稱。人們為了祈求長壽,將鬆與鶴畫在一起,就是為了祝福人能夠長壽。鬆鶴圖一般是一株挺拔蒼翠的青鬆上有幾隻美麗的白鶴,或者是鬆樹旁有幾隻白鶴,背影是白雲、遠山和太陽。此圖大都有題款,即“鬆鶴延年”或“鬆鶴遐齡”等。

也有鬆鶴與鹿相配的,叫做“壽祿圖”。也有與鹿、梧桐、椿樹相配的,叫“鹿鹿同春”,也叫“六合同春”。此圖取“鹿”與“六”諧音,“桐”與“同”同音,“椿”與“春”同音,故名“六合同春”。合是將這幾種吉祥物“合”在一起而取其義。它的全圖寓意是“福壽雙全”。因為我國民俗認為“祿”也有“福”的意義在裏麵,所以以鹿寓祿,就是福祿了。

12.壽桃。壽桃是壽禮中最常見的吉祥物,一般用麵粉蒸製成大的桃形。

壽禮中將壽桃作為吉祥物的來曆有多種說法。在傳說中,蟠桃是王母娘娘的仙果,僅蟠桃樹的枝蔓就延展三千萬裏,最次的蟠桃也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上品則是九千年一開花,九千年一結果。人如果吃了下品的蟠桃就可以長生不老,若是吃了上品蟠桃,就可以與天地同壽。在這一傳說的影響下,蟠桃便成為民間信俗中的長壽果品。人們為了祈求長壽,就將這一傳說借用過來,引申到一般桃子上,以寓意長壽。以蟠桃為主,再配以其他物品,又可以產生新的寓意。如蟠桃與靈芝搭配,又被稱做“仙壽”。其用意是,因為靈芝有“靈氣”,靈即為仙,蟠桃亦為仙家之品,故名仙壽。蟠桃與蝙蝠搭配則被稱為“福壽”。

另一種說法是,孫臏在十八歲的時候,離開家鄉齊國,去千裏之外的雲夢山中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去就是十二年。老母八十歲大壽時,孫臏向師傅告假回家,為母親祝壽。臨行時,鬼穀子在山上摘了一個桃,送給孫臏,並說:這桃我是輕易不送人的,你在外學藝,未能報答母恩,就將此桃帶回去,為令堂上壽。孫臏謝別師傅後,就匆匆往家裏趕。就在壽誕這天,孫臏趕到家中,並將鬼穀子所贈之桃送給母親食用。老母接過桃吃了一口,就覺得這桃比蜜還甜。桃還沒有吃完,母親的白發就變成了青絲,昏老的雙眼明亮起來了,掉了的牙齒又長出來了,臉上的皺紋也沒有了,更不用拄著拐杖走路了。人們聽說孫臏的母親吃了桃以後變年輕了,為了讓自己的父母長壽,便仿效起孫臏的做法,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鮮桃給父母吃,以此來祝願父母長壽。桃本是一種水果,並無神奇功效,但經常吃桃會給人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是可以延緩衰老的。桃的補益功效,在陝北民間的俗語中有很好的概括,俗語說“桃飽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就是對桃的補益功效的注釋。

關於壽桃的另一種說法見於《太平禦覽》,該書中托名東方朔所寫的《神異經》中雲:“東北有樹焉,高五十丈,其葉長八尺,果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狹核,食之令人增壽。”這一描述便是民間用麵粉蒸製大桃形的依據,因為無論蟠桃還是鬼穀子的桃都沒有說明其大小,唯有此說有了具體的尺寸,世間既無此大桃,就用麵粉蒸製成大桃,以寓吉祥之義。

無論哪一種關於壽桃的說法,也不說桃能否增壽,壽桃已成為壽禮上的必備之品,被民間廣為信奉,流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