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轉輪王:阿彌陀佛。司三周年忌。
11.蓮花王:阿閦佛。司七周年忌。
12.祇園王:大日佛。司十三周年忌。
13.法界王:虛空藏菩薩。司三十三周年忌。
“七七齋”習俗源遠流長,至遲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就已開始流行。《魏書·胡國珍傳》中載:北魏胡太後的父親胡國珍死後,信佛的北魏皇室為他舉辦了“七七千僧齋”,“詔自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齋令七人出家。百日設‘萬人齋’,二七人出家”。
依佛教說法,人死以後有一個“中陰(中有)”期。所謂“中陰”就是指人死了以後,還沒有轉生之前的這段時間。一般認為,中陰期有四十九日,每七日為一個階段。《瑜珈師地論》卷一中雲:
又此中有(中陰),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複生,極七日住。如是轉輾,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後,決得生緣。
此語是說,人在六道流轉,人死後,亡魂在陰間尋求生緣(托生),以七天為一期,若七天完了,仍沒尋得生緣,則繼續七天,到第七個七天為止,必生一處。
《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剩天宮通品第一》也說: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湧沸?多諸罪人,以及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即南贍部州,指人生活的世界)造惡眾生。新死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祓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生度此海。”
由此可知,在“七七日”內為新死者作功德,救祓苦難的風俗,在古印度很流行。
“七七齋”的喪俗之全部過程稱做“七七百日”,又稱做“十王齋”或“十齋”。據《佛說閻羅王受記勸修生七齋功德經》中說:“若是新死,依從一七計,乃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並須請此十王名字,每七有一王下檢察,必須作齋。”《閻羅王令四眾預修生七齋功德往生淨土經》中也說:“修此十王齋俱足,免十惡五逆之罪,並得天王當令四大野(夜)叉王守護此經,不令陷沒。”此經強調了修七七齋可“往生淨土”,如果修不滿十齋,則不得往生淨土,“若缺一齋,乘在一王,並新死亡人流連受苦,不得出生,遲滯一劫,是故勸汝作此齋事”。《閻羅王經》所雲,七七齋是喪俗中很被看重的禮俗。
在“七七齋”中還有“生七齋”和“亡七齋”之分。“生七齋”是活著的人給自己修七七齋,據說,活人給自己修了七七齋,在其死後就不會下地獄,而直接升往極樂世界去。“亡七齋”是活著的人給死去的人修七七齋。敦煌本的《閻羅王經》中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此十王(齋),逆修生七及亡人齋,得善神下來敬禮凡夫。凡夫雲:“保得賢聖善神,禮我凡夫。”一切善神並閻羅天子及諸菩薩欽敬,皆生歡喜。
佛教鼓勵人們修“生七齋”,認為修“生七齋”比修“亡人齋”好。預修“生七齋”,“七分功德盡皆得之”,而修“亡人齋”,“七分功德亡人唯獲一分”。(敦煌本《閻羅王經》)
“七七齋”、“百日齋”、“周年齋”、“三周年齋”、“燒紙錢”、“擺食盤”等喪葬習俗在民間流行很廣,影響也很大。它是我國傳統觀念中“孝”的延續。在我國江南民間至今仍流行著一種說唱形式叫做“說因果”。“說因果”這一說唱形式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了,產生於明代中期,是一門坐唱藝術,內容帶有濃厚的因果報應迷信色彩,以勸人為善,勸子為孝為宗旨來教化世人。說因果中起源最早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念十王”,它的主要內容是《十王卷》,就是十殿閻王寶卷。《十王卷》受《因果經》的影響,但它更具體,更有想象,因此也更能吸引人。“念十王”又叫“露天宣卷”,和念佛的宣卷意思是一樣的,但形式、方法、人數不同。念佛宣卷多在室內,人數較多,佛堂較固定,而“念十王”是在室外,隻需一人,內容集中。所謂“宣卷”在我國北方多稱“念卷”,是一種集信仰、教化和娛樂為一體的民間講唱文藝形式。其演唱底本稱做“寶卷”。宣卷在元代就已經形成。
“念十王”必須準備一幅三尺左右的立幅畫,畫的上端繪有十座閻王殿,每座殿內端坐一位閻王,共十殿閻羅。立軸的下端畫有恐怖的摘舌、掏心、挖眼、砍手、斷頭、破肚、磨盤、鋸解等十座地獄。立軸的中間部分則畫著眾多鬼卒,牛頭、馬麵,狗頭豬臉,黑白無常等正在處罰著各種惡鬼,有的被拋入油鍋,有的被丟入火海,有的被趕上刀山,有的被推進惡狗村、毒蛇窩等。
準備“念十王”前,先要將《十王圖》掛於門上或壁上,再敲木魚吸引觀眾,接著開始宣《十王卷》。開宣時,手執一根小竹竿,指著圖上的十殿閻王,一個一個地說唱,唱十個閻王的職權,唱所有鬼吏的職責,唱什麼罪應當受什麼刑罰,以及應進入哪座地獄。
“念十王”與社會現實結合得很緊密。主要揭露民間所說的“十惡不赦”之人。這十種惡人是:說謊媒人,惡訟師,拍馬精,刁小姑,凶阿婆,臭後娘,謀殺親夫的奸婦,圖財害命者,不孝逆子,貪官汙吏。念十王的唱詞也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容易被群眾接受。比如“說謊媒人”的唱詞是:
說謊媒,黑良心,
謊話連天蛆口噴。
搖籃裏小倌說十八,
十七歲姑娘嫁小人。
害得二門家不和。
害得姑娘號啕痛哭跳深井。
說謊媒,罪勿輕,
打進磨盤地獄磨成粉。
……
唱念“貪官汙吏”的唱詞是:
貪官貪,見縫鑽,
勿管黑和白。
勿管長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