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河神(3)(3 / 3)

舜是傳說中五帝之一,炎黃聯盟部落的首領,人們將他視為陶神,據說是因他“昔者舜耕於曆山,陶於河瀕”。(見《墨子·尚賢》)與《世本》中所雲“神農(即炎帝)耕於陶”很相似。

老子被道教奉為祖師爺,號“太上老君”。道教以煉丹為修行宗旨,所以要用火,於是,窯工們把擁有“八卦爐”的李老君也視為窯神了。另外,燒窯需要大量的土,土又被太歲所管,弄不好會惹惱太歲,俗話說:“太歲頭上動土”,是膽大妄為的事情。窯工們把李老君請來作保護神,因為李老君是神仙的頭,道德天尊麼,他能管住太歲,窯工們在取土時有太上老君在,太歲也就無可奈何了,窯工們也就百無禁忌,沒有任何顧忌了。民間故事《李老君鬥太歲》說的就是李老君保護窯工的神威。

雷公是與風雨有關的神。古時燒窯因條件所限,一切全憑氣候來決定陶瓷的質量,因此,窯工們祭祀雷神是祈求他的恩賜,有個好天氣,能多產出好瓷。

窯神廟中除了舜王、老君和雷公三位主神外,還有四位小神,即山神、土地、牛王和馬王。土和山是燒製磚瓦陶瓷的原料來源,沒有了土石,窯工們便斷了生計。所以要祈求山神和土地。牛馬是運輸原料的畜力,將牛馬奉為神,是對勞動工具的依賴而產生的崇拜。窯神廟正位上供著三位主神,兩側則是四聖,即土地、山神、牛王、馬王。窯神廟的對麵常建有戲樓。每年農曆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舉行祭祀窯神儀式。這一祭祀活動又被稱做“鬧窯神”,要大鬧三天,唱戲歌舞,還要大吃大唱。

除了磚瓦陶瓷行業有窯神廟外,煤窯行業也有窯神廟。但有所不同。如北京門頭溝煤炭區,舊時的民間藝人在祭祀窯神時唱道:“櫃房好比金鑾殿,拔道(煤窯口)如同佛爺龕,龕裏頭供著神三位,山神、土地、窯神在中間。諸位要認識祖師相,頂燈、拄鎬、倒掛著一串錢。”

煤礦窯神有多種,有的是文官像,神態溫文爾雅。有的如同武將,麵目凶猛,頭戴冠巾,身披鎧甲,內著黑袍,十分威武。兩側的侍童分別手持燈盞、酒瓶等物。礦工們還常買來木刻的窯神紙碼,供在家中,祈求平安。

煤礦祭祀窯神在臘月十七日,有的在臘月十八日。屆時,在窯口擺兩張大的八仙桌,上麵放上供品,祭品一般是整雞、整豬,豬脊梁上要留一小撮鬃毛,並梳成小辮,上插紅色紙花。窯主先燒香叩首,舉行祭祀禮儀。禮畢,擺豐盛酒席以招待窯工。並且什麼人都可以入席吃喝,如過路人、叫花子等。席畢,給窯神唱大戲,叫做:“恭慶窯神,同行演戲。”

山神

山神信仰是緣於虎狼為患。陝北民間將狼視做山神爺的“狗”。

山神信仰並不一定在每座山頭上都要立一座山神廟。山神所管轄的區域如同世間的行政區劃一樣,所以,一般是在類似行政區劃的鄉、村或一方山地上立一山神廟,以供人們祈禱,求山神保佑一方的平安。立山神廟的宗旨是用以鎮虎狼及猛獸的。如遼寧《海城縣誌》中所雲:“本境東部有山,供奉山神,以鎮虎狼及諸猛獸。然,專祀山神者甚少,多在七聖,九聖祠中。或曰:山中居民稱虎為山神爺,而立廟祀之。按:山神即山靈也,不專指虎而言。”這一習俗是將虎視做山神,或是山神的化身。陝北民間傳說中山神是一位白發銀須、和藹的老頭,在狼禍為患時,山神經常顯化成人身來教化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便可免遭狼的侵害。陝北民間認為,狼一般不吃人,它之所以要吃人是奉了上蒼之命來“收牲”的,所收之“牲”也是那些壞事做得太多,觸犯了上蒼,所以上帝命山神爺放出他的“狗”來完成這一任務。又說,凡被狼吃掉的人,山神必先將其化為豬、牛、羊、驢等形體,狼才會將他吃掉,否則是不吃的。這是一種因果報應。

陝北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心地善良的小夥子去親戚家趕事情,路上遇到一位白發老頭,二人結伴而行。一路上二人拉話拉得很投機,什麼都說。小夥子有感於當時狼禍為患,吃了不少人。老頭卻說,狼不吃人,它隻是在人世上收牲。小夥子卻不能認同此說。快到親戚家時,二人來到村莊對麵的一座山頭,老人指著村中一戶人家對小夥子說:“你是到那裏去趕事情的。”小夥子說:“正是。”老頭說:“事情上沒有幾個人。”小夥子明明看見院內人很多,老頭卻說沒幾個人,便對老頭有些不滿。老頭拿出一副眼鏡讓小夥子戴上再看。小夥子戴上眼鏡看時,隻見桌上爬著很多豬羊雞狗,一張桌上僅有兩三個人,總管原來是一條老叫驢,在院子中央號叫著。小夥子將眼鏡摘下後,院子裏又全都是人,再戴上,又同前一樣。老頭說:“這回你明白了嗎?今天狼要在這裏收牲了,你還是回去吧。”說完,將眼鏡收去,倏然不見。小夥子明白了,老頭就是山神,帶著他的狗收牲來了。大概就是這一信仰下,人們產生了敬奉山神的信仰,因為虎狼及猛獸都是山中的野生動物,河有河神,土地有土地神,山也應該有一位山神,將山中的野獸管好,不要傷人,這就是人們信仰山神的初衷。

蟲王和驅蟲神

蟲王是蟲中大王。我國古代沒有滅蟲的方法,所以就以祭祀的方法來祈求蟲王管好蟲,不要對農田進行危害。

對蟲王祭祀帶有“祭厲”(即祭惡神)的性質。早在周代就有了此俗,每年臘月的“臘祭”中的第八祭就是對蟲王的祭祀。人們在祭祀時都是對它的“功勞”表示感激,不敢說它沒有功勞,否則,蟲害會越來越嚴重。尤其在蟲害嚴重的年頭越要對它進行祭祀,而且要隆重、虔誠。祭祀蟲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祈求它在來年對農田加以“保護”,不要發生蟲災。這一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不過,已經不是在臘月了,而是在六月裏。很多地方把六月六定為“蟲王節”,或者將它說成是蟲王的生日。《望奎縣誌》中雲:“六月六為蟲王會……農家鹹集於村中小廟前,居人富庶者,則宰牲以祭,居人少者,則僅供饅頭三碟,菜三碗,酒三杯,香三炷。祭畢,人們取祭品分食之。”在《樺甸縣誌》中雲:“六月六日為蟲王誕日,做各色小旗,分插田間,以禳蟲害。”

周人原本於十二月(古曆臘月)祭蟲神,後來為什麼移至六月?因為六月天氣炎熱,是蟲害最嚴重的季節,人們認為,在這個時候對蟲神進行祭祀更能取得蟲神的歡喜,蟲神一高興,就會管好害蟲,不使其去危害莊稼,這是人們所企盼的。

蟲王有多種說法。

一是鶩,是一種形如野鴨,但又比野鴨高大的水鳥。它被奉為蟲王是起源於宋代。據說,南宋紹興二十六年,當時在金政權轄區內的淮宋之地發生了蝗蟲災害,正在人們一籌莫展之際,千百為群的鶩飛來了,它們專吃蝗蟲,十幾天的工夫就把蝗蟲吃得幹幹淨淨。這一年,不僅沒有因蟲害使糧食減產,反而獲得了豐收。當地民眾便將此事上報到朝廷,朝廷因此下詔封鶩為“護國大將軍”。就因為有了這一封號,鶩便成為民俗信仰中的“驅蟲神”,被流傳到各地祭祀起來。

二是猛將神。在所有驅蟲神中,猛將神的影響最大,猛將神常被稱做“劉猛將”或“劉猛將軍”。從這一稱謂來看,此神應當是一位姓劉的將軍。如果“猛將”是他成神以後封號,他生前一定是一位猛將,並且姓劉也是無疑的了。因為這位猛將神被認做是姓劉的緣故,後世便有了很多對社會有貢獻的劉姓官員被稱做“劉猛將軍”的蟲神。

1.劉琦。是南北宋時期的一員名將,屢敗西夏和金兵。在姚福均所著的《鑄鼎餘聞》卷三中引《怡庵雜錄》雲:“(南宋理宗)景定四年,上敕封劉琦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蝗遂歹今滅。”又《如皋縣誌》雲:“劉猛將軍,即宋將劉琦,以北直、山東諸省常有蝗蝻之患,禱於將軍,則不為災。”從這一說法來看,驅蟲神劉猛將軍是始於北方諸省的信仰。民間又有傳說,劉琦之弟劉銳死後也被奉為蟲神。

2.劉銳。這一劉銳並非劉琦之弟,而是南宋文州知州。在宋理宗嘉熙元年,元兵攻來,劉銳率軍民堅守二月有餘,因援兵不至,劉銳自度難免有城破之虞,乃召家人服毒自殺後將屍體焚燒,遂自殺身亡。帝乃下詔立廟賜諡。(事見《宋史·劉銳傳》)《鑄鼎餘聞》中認為猛將軍指的就是這位劉銳。

3.劉韋合。是福建建安府崇安縣人。北宋靖康元年,金人入侵,劉韋合奉命出使金營,金人勸劉韋合在金做官,劉韋合不允,自縊身亡。帝諡其“忠顯”。《宋史》為其立有傳述。後人便以為他就是劉猛將軍。(見《清嘉錄》)

4.劉宰。字平國,金壇人,南宋紹興年間進士,官至江寧尉,乃一學者,著有《漫塘文集》、《詩集》。趙蔡稱他“學術本伊洛,文藝過漢唐”。他生平很恨鬼神之事,在江寧尉上,曾息巫風,禁妖術,不遺餘力。卸任後鄉居,動議當地署衙毀神廟四十八座。這樣一位生前力排迷信之說的人,死後卻被人奉為神,這在我國民俗史中是少有的。他的事跡可見於王應奎之《柳南隨筆》。

5.劉秉忠。據《畿輔通誌》中說,劉秉忠是廣東吳川人,正月十三日生。元末時官至指揮一職,有猛將之稱號。在江淮蝗旱時,督兵捕蝗盡死。後因元亡,自沉於河,士人祀之。又《歙縣誌》雲:劉秉忠直隸(今河北)河澗府吳橋人,吳橋亦稱吳川。“元末,授指揮使,弱冠臨戎,兵不血刃。運(河)淮千裏,飛蝗遍野,揮劍追逐,蝗飛境外。後鼎革,自沉於江,有司奏請,遂猛將之號。”他生前驅蝗有功,死後被奉為驅蝗之神。

從以上幾位蟲神來看,他們都是宋元時期的朝廷重臣,可見,將人奉為蟲神就是從這一時期興起的。除劉秉忠有除蝗之功外,其餘幾位都沒有滅過蝗蟲,他們被奉為蟲神完全是因他們的忠烈壯舉,而非滅蟲。

猛將軍的神職功能除了驅蝗外,還有司雨之能。民間傳說,猛將軍是皇帝所封,因此就有了“揚威侯”、“吉祥王”的封號。對猛將軍的祭祀是皇帝的禦批,據說,清雍正十二年,皇帝下詔於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戊日和正月十三日對猛將軍行祭祀之儀,這一規定,正是劉秉忠之生日,所以,劉秉忠為蟲王。既符合他的驅蟲事跡,也符合他的生日。劉猛將軍是劉秉忠應是無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