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河神(3)(2 / 3)

二郎神知道妹子不好惹,她有寶蓮燈在身邊,還有哪個神仙敢近她跟前。為了教訓妹子,二郎神便放出他的哮天神犬,將寶蓮燈偷了回來。然後,帶著天兵天將來到聖母宮,興師問罪。

朝霞正在華嶽巡查,看見二郎神帶領天兵天將怒衝衝直奔而來,便急忙趕回宮中,向三娘報信。三娘四處尋找神燈不見,忽然想起哮天神犬來過宮中,已知是哥哥驅使此犬偷了神燈。三娘又知哥哥的狠毒心腸,如今沒了神燈,是無法保護丈夫了,便忍痛讓丈夫趕緊逃離躲藏。劉彥昌此時也沒了主意,從身上拿出一塊祖傳的沉香交給三娘,並說:日後生子可以“沉香”為名,揮灑著悲傷之淚與三娘告別了。

二郎神闖入聖母宮後,與三娘打鬥起來。三娘敵他不過,被他擒住。二郎神因為沒有將劉彥昌抓住碎屍萬段,便怒衝衝地搬起華山將三娘壓在了華山底下的黑雲洞中。三娘在此洞中生下一子,取名“沉香”,讓朝霞將其送到丈夫劉彥昌那裏撫養。

劉彥昌自從逃離華山以後在一個小山村裏以教書度日。見朝霞仙子給自己送來了兒子,真是悲喜交加,傷感萬分。朝霞向劉彥昌轉告三娘的囑托“望兒早日長成,速來華山救母”。交代完畢後,朝霞也入仙山訪道修煉去了。

一轉眼,沉香已十來歲了,當他得知了母親的不幸遭遇後,便不辭而別,隻身一人上了華山。沉香在華山上四處尋找母親,可是,偌大的華山他到哪裏去找呢?他又何能知曉母親被壓在了華山之下的黑洞中呢?急得沉香在山上大哭起來。這哭聲驚動了從華山路過的霹靂大仙。大仙降下雲頭,來到沉香麵前問明了情由後說:“你母親三娘的事,我早就知道了,但你目前這樣是救不了你母親的,你非得學來驚天的本事,才能救你母出山。我看你是一個懂事而且大孝的好男兒,我就收你為徒。”沉香一聽,喜出望外,立即磕頭拜認了師父。

沉香跟隨師父上了靈台山。經師父真傳,他學會了三韜六略,百般武藝,最得心應手的要數七十三變化。大仙又讓沉香采來金剛砂,投入煉丹爐中燒煉,經七七四十九天的熔煉,金剛砂被煉成了一柄金光閃閃的神斧。大仙將神斧往空中一拋,神斧馬上變成一條金龍在天空盤旋。大仙再用手一招,金龍呼嘯而下,又變成了神斧。沉香直看得目瞪口呆。大仙對他說:“你必須學會使用神斧,才能救出你母。”

三年過去了,大仙將沉香叫到麵前說:“你的功力已成,下山救母去吧。”沉香灑淚拜別了師父,直奔華山而去。

沉香來到華山,第一眼看見的就是二郎神廟,不禁火冒三丈,隻一斧,便將二郎神像打了個粉碎。這下可驚動了二郎神靈,從寢宮中走出,大聲喝道:“你這個不要命的小子是什麼人,膽敢搗毀我的神像。”沉香哈哈笑道:“你不認識我嗎?我是三聖公主的兒子,名叫沉香,也是你的外甥,今天特來找你這個凶狠惡毒的舅舅算賬來了。”說完,掄起大斧與二郎神殺將起來。

這時,在深山修行的朝霞仙姑也趕來助戰。哮天犬正要向沉香撲去,被朝霞仙姑一腳踢下山去了。

當年二郎神與孫悟空大戰時毫無畏懼之色,還略占一些上風才使孫悟空以七十二變化來逃避他,可今天與沉香交戰有些心慌手軟,漸漸有些招架不住了。於是,他祭起寶蓮神燈來,想將沉香鎮住,沉香一看二郎神祭起了神燈,便將神斧往空中一拋,神斧化作一條金龍,張著口將寶蓮燈叼去了。然後將龍尾一掃,把二郎神打翻在地,二郎神受此一驚,爬起身來,落荒而逃。

沉香收了寶蓮燈交給朝霞,然後收了金龍,化為神斧,運起神力,掄起大斧,向華山劈去。隻聽轟隆轟隆幾聲天崩地裂的巨響後,蓮花峰被劈成了幾瓣,華嶽三娘從山底飛出蓮花瓣來。

華嶽三娘看見英武孝義的兒子後,百感交集,喜淚滿麵。沉香下山將父親接上山來,一家人住在華嶽廟裏,夫妻母子大團圓。

作為道教洞天福地的華山,至今仍然保留著華嶽三娘的遺跡。華山西峰俗稱蓮花峰,峰頂有一塊十餘丈長,卻被斷為三載的巨石。巨石旁插著一把重約三百餘斤的月牙鐵斧,斧柄上鑄有“仙家寶斧,七尺有五,賜予沉香,劈山救母”十六個字。傳說此斧就是沉香劈山救母時所用的神斧,又叫“開山斧”。這裏還有煉丹爐,沉香大哭的“孝子峰”以及後世相傳劉彥昌曾經住過的“劉璽台”等與傳說相關的遺跡。

蓮花峰頂上的翠雲宮,相傳就是當年華嶽三娘居住的神廟聖母宮,內供華山三聖母及其子沉香。

三聖母的傳說故事在戲劇、小說中均可見到,如宋代戲文《劉錫沉香太子》,雜劇《沉香太子劈華山》(已佚),元人《異聞總錄》,小說《寶蓮燈沉香出世》,寶卷《沉香太子全傳》,鼓詞《雌雄劍》,木魚歌《沉香太子》。到了近代,有幾十種劇目都曾排演了《寶蓮燈》、《劈山救母》、《沉香救母》等戲,在情節內容上雖有差異,但大體卻是如前所述。

陝北民間對三聖母的信仰就是來源於戲劇秦腔《劈山救母》,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人們信仰三聖母是對她忠貞於愛情的矢誌不渝。

馬神

馬神,又稱馬王、馬祖、馬明王、水草馬明王、馬王爺等,陝北民間稱做“馬王爺”。

馬神信仰與原始宗教有關。原始先民們把動物尊崇為神並加以崇拜是一種普遍現象。在我國古代眾神中,有許多動物神和由動物衍化而來的半人半動物的神靈。如《山海經》中所記載的許多神靈都與動物有關,而這些動物中又多以牛、馬、羊、豬等家畜為主。這些野生動物經人類馴化後成為家畜,與人類生活、生產發生了密切關係,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保證,人們感謝它們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因此,將其神化,祈求它們給人類帶來永不枯竭的生活和生產資源。

馬在最初是以它的血食來供人們充餓的,後來,逐漸顯示了它更多、更大的用處,如耕作、騎乘、運輸、征戰,馬竟然成了人們的“左膀右臂”,所以,在周代時期,周天子就規定了四時祭祀馬神的製度。《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三十四中雲:周製“以四時祭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諸神”。春天祭馬祖,所謂馬祖,古人是指天駟星,即房星也。《孝經緯》說:“房為龍馬。”龍馬是古代傳說中的瑞馬、駿馬。古人認為房星是馬祖,“馬出明精,祖自天駟”,(見晉郭璞《馬讚》)春天是萬物發生的季節,所以,應當祭祀馬祖;夏天是萬物生長茂盛的季節,也是放牧最好的季節,所以要祭祀先牧。所謂先牧,就是“始教人以放牧者也”,秋天祭祀馬社神。所謂馬社,也就是“廄中之土示”。阜廄所在,必有神焉,“馬必須賴乎土神以安其處所。”所以,秋天正是馬匹入廄的時節,理當對馬社神祭祀,祈求馬廄土神保佑馬匹平安。但也有說法是,馬社神是“始乘馬者”,也就是說第一個騎馬的人。(見《周禮·夏官》)冬天要祭祀馬步神。所謂馬步神是“為災害馬者”,也就是能給馬帶來災害的神靈。人還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馬會沒有得病的時候?所以,冬天“馬方在廄必存其神,使不為災”。就是祈求馬步神在廄中保佑馬匹。在古代,馬的用處遠遠大於豬羊,所以人們要祈禱諸神為助,保障馬的繁衍旺盛。

隋、唐、宋、遼,曆代朝廷都有祭馬的製度。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祭祀馬祖諸神時由太仆寺主持其儀。由於朝廷的提倡,祭馬神之俗很快在民間流行開來,所以,馬神廟在明朝時遍及全國各地。

關於馬王爺還有另一個傳說,漢武帝時期的大臣金日□為馬王。金日□原來是匈奴的王太子,後來歸順了漢朝,成為專門為皇家養馬的官員。漢武帝見他養馬有方,便拜為馬監。後來又升遷至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漢昭帝即位後,金日□與霍光、桑弘羊一同受遺詔輔政,封為秺侯。由於金日□原來就是匈奴的王太子從小與馬打交道,是一位“馬專家”,來到漢朝後又專職養馬,經他馴育出的良馬更是不同凡響,所以後人將他奉為馬神、馬王。

馬神的另一種說法是殷郊。他是殷紂王的兒子。說他生有三頭六臂,青麵獠牙,發似朱砂,臉有三目。手下兩員大將,一名馬善,一名溫良,這二位將軍也都是三隻眼睛,二將合稱為“馬善溫良”,殷郊被附會為馬神或許與此有關,因為各地馬王廟裏的馬神像與此相似,多為紅麵多須,武將打扮,凶猛威武,長有四臂,手執刀槍劍錘,身披鎧甲,長有三目,一目豎立額際,這正是民間“馬王爺三隻眼”的說法。從星體衍化來看,那位馬王爺沒有三隻眼的說法,從金日□被奉為神以後,也沒有三隻眼的說法,唯有殷郊有此說法,隻是少了兩條臂。後來,雖然殷郊被薑子牙封為值年太歲,另有所用,但民間仍將其視為馬王爺,他的形象也被一直流傳下來,成為馬王爺的標準像。

馬王神廟的對聯是:

躥山跳澗,如履平地;

追風趕月,日行萬裏。

另有一副曰:

上山敵猛虎,下海鬥蛟龍。

到了清代,馬王風俗興盛不衰,並且規定,農曆六月二十三日是馬王的祭祀日。《北平風俗類證·歲時》中雲:“凡營伍及武職有馬差者,蓄養車馬者,均於二十三日,以羊祭之。”這一天,馬車夫們可以向乘坐者漫天要價,美其名曰:“乞福錢。”

窯神

窯神是伴隨著陶器的發明產生的一種民間信仰。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先民們已學會了陶器的製作,這是人類的一大進步。最初的燒陶業是在露天中進行的,以後才有了專門燒製陶器的陶窯。在燒陶的基礎上,又逐漸發展到燒製磚瓦瓷器等,並有專門的建築,稱為磚窯、瓷窯等。窯工們為了紀念和感謝陶瓷業的行業神,並希望得到他們的福佑和禳災,故而建起了許多窯神廟供奉窯神。

窯神廟中供奉的窯神多至七八位。據清朝鹹豐二年(1852)陝西耀州窯《重修陳爐鎮西社窯神廟四聖祠並歌舞樓碑記》中雲:“以舜為主,配享者老子、雷公”,可見,這三位是窯神廟的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