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讖謠(11)(2 / 3)

東漢初,稱上帝為“皇天上帝”。三國魏稱上帝為“皇皇天帝”。吳稱上帝為“皇皇後帝”。蜀漢仍稱“皇天上帝”。西晉建立後,稱上帝為“昊天上帝”。南北朝梁代,又稱上帝為“天皇大帝”。北朝末年,稱上帝為“昊天上帝”。隋朝統一全國以後,定上帝號為“昊天上帝”,此後直到清亡,一直都是上帝的定稱。

兩漢之際,緯書以北極星為上帝,名“耀魄寶”,稱“昊天上帝”或“太一”。鄭玄采納緯書意見,也認為昊天上帝就是北極星,也稱皇天上帝,居紫微宮。太微宮中五帝星座就是五帝,五帝也是上帝。所以,上帝有六位。唐初,采漢儒《詩經》傳注:“元氣昊大,則稱昊天。”認為“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通典》卷四十三),否定鄭玄之說。宋儒程頤認為:天,上帝,理是同實異名的概念:“以形體言之謂之天,以主宰言之謂之帝,以功用言之謂之鬼,以妙用言之謂之神,以性情言之謂之乾。”(《程氏遺書》卷二十二)又說:“天者,理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程氏遺書》卷十一)程頤的說法成為宋明理學上帝觀的定說。上帝是世界的主宰,它可以賞善罰惡,君主除按規定對上帝進行祭祀外,國家每有大事,還隨時祭告上帝,或祈求庇佑。

昊天上帝,是儒教對上帝的稱號。“上帝”、“昊天”等名稱,多見於《詩經》。“昊天上帝”則出自《周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周禮·大宗伯》)後來成為儒教對上帝的正式稱號。鄭玄認為,昊天上帝就是北極星,名叫耀魄寶。隋唐時期采用漢儒對昊天的解釋,認為昊天上帝的意思就是:那浩瀚廣大的元氣就是上帝的形體。宋真宗時,曾向上帝獻尊號“玉皇大天帝”。宋徽宗為了防止人們把玉皇大天帝和昊天上帝看做是兩位神,定上帝稱號為“昊天玉皇上帝”。南宋初,道觀中開始建玉皇閣,祀玉皇大天帝。從此,玉皇大天帝成為道教祭祀的上帝,國家正式祭祀中則仍稱“昊天上帝”。

郊,也稱做“郊祀”、“郊天”。就是到南郊祭天。是儒教中最重要的祭祀。《禮記·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返始也。”因此,郊祭帶有使君主代表人類,祭祀共同祖先的意思,是祭祖的延伸。依儒者的說法,堯、舜時已經有了郊祭的儀式。有可靠的史料記載:漢武帝時,儒者出身的丞相匡衡建議,將祭天場所由遠離京城的地方移到京城南郊;西漢末年,該製度逐漸穩固下來。王莽和儒者們據“天子父事天,母事地”(《漢書·郊祀誌》)的意思建議在南郊實行天地合祭,被采納。後世對於是否實行天地合祭,爭議頗多,祭祀製度也屢經變更。宋蘇軾等人主張合祭,朱熹主張分祭。朱熹甚至反對有神靈配享。從明代開始,分祭的意見成為定說,實行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有時也把到東西南北四郊祭也叫郊祭,一般則以郊專指南郊祭天。南郊祭天以君主為主祭,丞相以下官員則充當各種執事,行陪祭之職。

南郊祭天的時間一般據儒經所定,是在冬至日。

告,告是儒教每逢大事向天地神靈報告的祭禮。是現實禮儀製度的延伸。

儒教以禮儀為多,隨時可行,所以固定節日甚少。

三、道教主要節日

玉皇大帝聖誕:據《道藏輯要》箕集《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續道藏》第一千零五冊至一千零六冊《搜神記》卷一,玉皇大帝生於丙午歲正月九日。

太上老君聖誕,老子生卒年不可考。《史記》載“為周守藏室史。《列仙傳》將時間推前,為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後世道教關於老子傳記之書,如宋賈善翔《猶龍傳》、謝守灝《混元聖混》及《太上老君年譜要略》等,進而指實其事,皆雲老子生於殷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

丘長春真人聖誕 正月十九日

王母娘娘 三月初三日

呂祖聖誕 四月十四日

東華帝君聖誕 二月初六日

張天師聖誕 三月十五日

關帝聖誕 六月廿四日

財神 九月十七日

元始天尊聖誕 十一月冬至

王重陽 十二月廿二日

三茅真人 十月初三日

附二:

民間諸神誕辰及紀念日

正月

初一日 天始天尊誕辰

送子彌勒(布袋和尚)聖誕(一作初二日)

初二日 孫天醫(孫思邈)誕(一作初四日)

初五日 路頭神(財神)誕

初六日 清水祖師誕

九天玄女娘娘聖誕(一作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