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和高世在同一公司上班,高世比張中早來3年。由於同在一家公司上班,他們彼此就更加熟悉起來。高世是個非常敬業的人,對工作非常認真,幾乎每天都要加班,雖然他們的工作並不忙,但每個周末高世都會來辦公室看看。他對工作的執著,大家都看在眼裏認為他是個“工作狂”。生活上,高世是一個性格非常爽快的人,也非常喜歡結交朋友,跟大家一塊打牌、玩球。周末,高世經常會把張中這幫單身族招呼到家裏吃飯,最多的一次,居然去了30多個人,50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擁擠不堪,年輕人在一起當然鬧得很。他妻子也為此忙得不亦樂乎。因為常來常往,大家對他了解得越來越多。後來單位調來一個領導,居然是張中父親的同學,這實在是個湊巧。
一次,張中去看望這位長輩,話間談到了高世,張中隻是按照自己的觀點表達了對一個人的看法,完全是拉家常,沒有任何目的或者意圖。沒想到這卻成了一次機緣,高世被安排擔任一個項目的設計師,他本來就是一個天分極高的人,又非常勤奮,項目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讚賞和欽佩。現在高世已經成長為總設計師。而在張中看來,這不過是如實反映情況。對此,高世總認為是張中幫了他的忙。
其實,每個同事都有自己豐富的人生路程,其中不乏經驗豐富者。他們會告訴你成敗得失,告訴你哪是直路、哪是彎路;他們甚至還“能掐會算”,準確地告訴你在什麼樣的轉折處,會發生什麼問題,告訴你“天欲福人,先以微禍”,這樣充滿哲理的人生道理。在你碰到難題時,經過他們的指點,你就會豁然開朗。同事在你的工作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說,與同事處好關係,也是你人脈關係中很重要的一項。
7.老鄉
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脈關係,最典型的就是“兩眼淚汪汪”的老鄉關係。
老鄉是你的人脈基石,是可以與同學和戰友相提並論的,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曾國藩用兵隻喜歡用湖南人;中國曆史上最成功的兩大商幫——徽商和晉商不管走到哪裏,都是老鄉拉幫結派,成群結夥。正是同鄉之間互相依靠、互相支援,才成就了晉商和徽商在曆史上的輝煌。
一個人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離開家鄉,他對家鄉的那份感情,對於家鄉養育之恩的感激,那股鄉情都會影響到他對家鄉人、事、物,獨有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是一張無形的網,常常主宰著一個人的行為,因此,這張網實際是人脈之網。
有這樣一個例子:張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戰爭時,由於兵荒馬亂,他跟隨父母逃到山東,後來,就在山東定居下來,一家人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後來新中國成立了,張先生一家人為了當地的建設,就再也沒有回吉林。
改革開放以後,張先生根據自己的判斷大膽的進行投資,創辦了一個工廠,經過幾年的奮鬥與拚搏,現已經成為全國同行業的佼佼者,個人資產總額已名列全國前5名。
張先生雖已成家立業,但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家鄉,想著家鄉的人民。現在年紀大了,他很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想法,但苦於太忙,無法回去。
這時,張先生的家鄉為了創辦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加工廠,需要一筆數目不小的資金。當地政府千籌萬措,才籌到了總數的1/3,於是就派出王某去找張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對外聯絡辦的工作人員,為人聰明,善於交際,而且工作很有辦法。他看了張先生的詳細資料後,判斷張先生也有回家鄉投資的意向。因此,在沒有任何人員陪同,也沒準備任何禮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前往山東,並且打保票定會籌到款項。
當張先生聽到家鄉來人時,在欣喜之餘也感到有些驚訝,因為久不聞家鄉的信息,突然有人來了,他疑惑該不會是招搖撞騙吧!張先生憂心忡忡,但出於禮節,他還是同王某見了麵。
王某一見張先生的神情,知道他還是不太相信自己。於是他挑起了家鄉的話題,隻講家鄉解放前及30多年來的變化。他那生動的語言,特別是那濃濃的愛鄉之情溢於言表,令張先生深受感動,也將他帶回了童年及少年時期。張先生記憶深處中的那種思鄉之情已被王某揭開了,蘊藏在張先生心中的那份幾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來,欲罷不能。
就這樣,經過3個小時的“聊天”,王某對借錢一事,隻字未提,隻是與張先生回憶了家鄉的變遷,猶如放電影一般。最後,張先生不但主動提出要為家鄉捐款一事,還提出了與家鄉合資辦廠的希望。王某依靠老鄉的關係打動了張先生,而且效果還大大超出了王某的預料。
現在社會人口的流動性非常大,很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處陌生的環境裏,拓展人脈資源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從老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曆史上的項羽入鹹陽以後,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然後回他的楚國老家去,有人勸他在關中稱王,他卻理由十足地說:“富貴不還鄉,如衣綿夜行。”
富貴了,就是要讓鄉親們看一看。這種炫耀鄉裏的心態,雖然顯示出的是見識淺薄,但還是能顯出對鄉裏的情意。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鄉土觀念,其表現之一就是對老鄉有一種天生的熱情,特別是到外地上學或謀生之時,這種同鄉感情就愈發強烈。
現在在一些大學裏經常可以見到某地學生組織同鄉的“聯誼會”,他們那種“抱成團”的觀念確實給大多數同鄉帶去了“實惠”,解決了不少困難。再後來,這種同鄉會性質的團體幾乎到處都能見到。它的形式雖然簡單,但“親不親,故鄉人。”這種同鄉觀念,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在“對外”上則團結一致,抵禦困難和外來的威脅;對內則互相提攜,互相幫助。不可否認,老鄉也是你建設人脈時不可忽視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