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人方便,予己方便”。一個人懂得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奉獻愛心的人,得到的是內心的充實、人格的鍛煉和思想境界的提高。“有失道的因,就必定會有寡助的果。”所以,人不能總為自己活著,要學會替他人著想,這樣才能生活的更好,才能提高生活質量。
比爾·蓋茨先生曾經對他的員工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能夠攢夠自己的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當時他不知所措,於是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就在他敲開下一戶人家的門時,出來的竟是一位美麗的女孩,這個小男孩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而這位女孩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女孩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說完這個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都充滿了力量,感覺非常有勁兒,而且還看到朝陽仿佛正朝他點頭微笑。
其實,這個男孩在此之前本來是打算退學的,但他在此時選擇了放棄這個念頭。
數年之後,那位美麗的女孩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送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他也參與了醫療方案的製訂。當看到病曆上病人的來曆時,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
凱利醫生來到病房後,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幫助過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以後,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而且凱利醫生還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然後他在通知單的旁邊簽了字。
就在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病人手中的時候,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在幫助別人時,其實就等於幫助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幫人就等於幫己的事例不勝枚舉,不管是在戰爭中,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是如此。我們來看下麵兩則事例。
其實有時候,關心別人,就等於是關心自己。可是有些人,認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太晚了。
一則事例是:抗美援朝時期,在一場異常激烈的戰鬥中,一架敵機正飛速向陣地俯衝下來,就在班長準備臥倒的時候,突然發現離他四五米遠處有個小戰士還在那兒直愣愣地站著。班長顧不上多想,一下子撲了過去,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身下。一聲巨響後,班長站起來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準備教育這位小戰士,回頭一看,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了一個大坑。
班長在幫助別人的時候,無意之中也幫助了自己。
另一則事例是:在一天深夜,乘警在巡邏時發現一個小偷正將手伸進一位熟睡乘客的口袋,乘警在看到之後大喊一聲,立即追了過去。而那個小偷向餐車方向逃跑。這名乘警知道,火車正在飛奔,小偷是不敢跳車的,除非他是瘋子。這個乘警漸漸放慢了腳步,開始用對講機和餐車那頭的乘警聯絡。可是正在這時,火車突然停了,隻見小偷迅速地躍上一個敞開的窗口。當時這個乘警心想,完了,這家夥要逃掉了。就在小偷準備跳下去的時候,突然聽到餐車裏揀酒瓶的男孩子的叫聲。回頭一看,那個孩子頭上鮮血直流,是急刹車時一頭撞在車廂上造成的。這時,小偷猶豫了一下,從窗口跳了下來,一把抱起那個小男孩奔往醫務室。
小偷雖說被抓住了,但是人們都說這個小偷真是太幸運了。因為火車臨時所停的地方,兩邊是萬丈深淵。
你在關心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因為感激之情,而對你多加關心。這類事情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隻是你沒有注意而已。
你想過嗎?在一所學校的教室裏,一個老師正在班裏上課。發現有一個女孩的眼睛紅紅的,像是剛哭過的樣子。然後老師輕輕地問她:“怎麼了?有不開心的事嗎?”
“沒事的,老師。”她很懂事地說。
那天正好該學《老照片、新照片》這一課了,課上這位老師舉起了那位女孩的照片(課前準備的),說:“老師最喜歡這張照片了,瞧!她的舞姿多美啊!請照片的主人公說說照片上發生的故事好嗎?”當時那位女孩很感激地看著老師,因為在她最不開心的時候,老師注意到了她。
這件事過了不久,老師就忘了。
一天早上,老師正好給那個班帶操,一路上,老師低著頭,不斷地思索著什麼。
“老師,你今天不開心嗎?”一個溫柔的聲音在老師耳邊響起。
此時那位老師一驚,撞見了那似曾相識的眼神。是她!那個女孩!幾天前的一幕馬上又重新浮現在眼前。
然後,這位老師笑著對她說:“謝謝你的關心,老師覺得好多了!”
回到辦公室以後,那位老師感覺很幸福。
小偷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幫助自己躲過了死亡。
在美國波士頓,一座猶太人被屠殺的紀念碑上,刻著一個名叫馬丁的德國新教神父留下的一首悔恨詩:“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能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這首悔恨詩,是一個漠視他人生死的人,臨終前的悔悟與自白。讓我們記住這個教訓,助人為樂,奉獻愛心。
任何一種真誠而博大的愛都會在現實中得到應有的回報。“授人玫瑰,手留餘香”,善待別人,即是善待自己。
美國人費羅拉斯·尼爾雅麗,講了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
在她生兒子的時候,和一個叫安的婦女同住在一個病房。費羅拉斯的父親是個開花店的,每天都給她按時送來一大束鮮豔的玫瑰花。而那個叫安的婦女,卻從來沒收到過一朵花,也沒人來看望她,總是一個人孤寂地呆在病房裏。當費羅拉斯第七次收到鮮花時,她從安的眼睛裏看出了她的憂傷和鬱悶。費羅拉斯因此感到很不安。
於是,在她的父親再次來看望她的時候,她就叮囑父親也給安帶束鮮花。吃完晚餐,鮮花就送來了。
費羅拉斯說:“這次是給你的。”說著將一大捧嬌嫩欲滴的玫瑰花送到了安的懷抱。安長久地凝視著鮮花,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並深情地說了聲:“謝謝!”。
就這樣轉眼30年過去了,費羅拉斯早已把這件事忘記了,忘了她曾經送花給一個婦女。然而這時,不幸降臨了,費羅拉斯的兒子因癌症被奪走了生命,而且在報上還登了訃告。悲哀的心情籠罩著這個小家庭。在喪禮上,突然一個郵差送來了一小花瓶鮮豔欲滴的花束。卡片上寫著她兒子的名字:“獻給約翰·格雷夫斯——與你同一天出生在紀念醫院中的孩子和她的母親謹上。”當時費羅拉斯在那裏望著那隻小花瓶,這才認出那是30年前送給那位憂鬱的婦女的。費羅拉斯的內心突然湧出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安慰,因為在這個時刻收到了如此美麗的一束鮮花!
每個人都是有情感的,你幫助了他人,他人就會因此而記住你,從此對你心存感激,也許在哪一天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就會毫不猶豫的出現在你的麵前,給予你幫助與支持,以此來回報你對他以前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