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人脈關係,精心維護(一)(2 / 3)

另外,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誠心,隻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別人的回報。假如一個人常把自己的功勞掛在嘴邊,這樣隻會讓接受幫助的人產生反感,結果隻會適得其反。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焦大是賈府的一個有功之臣。因為他從小兒就跟著太爺們出過三四回兵,從死人堆裏把太爺背了出來,救了太爺的命;自己挨著餓,卻偷了東西來給太爺吃;兩日沒有水,得了半碗水給太爺喝,他自己喝馬尿。就這樣仗著這些功勞,在老太爺在世的時候,焦大過得還可以,沒人敢難為他。但現在他自己老了,又不顧體麵,一味喝酒,喝醉了無人不罵。“沒良心的!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爺蹺蹺腳,比你的頭還高呢”、……就是你爹、你爺爺,也不敢在焦大麵前挺腰子!不是焦大,你們現在能做官兒?享榮華富貴?你祖宗九死一生掙下這份家業,到如今,不報我的恩,反倒和我充起主子來了!”

焦大是賈府的大功臣,不錯,如果當初沒有焦大,可以說也就沒有賈府現在的好日子。但是焦大老了,還得聽差。

這是為什麼?因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需要有誠心。任何人需要幫助時,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當官的,特別是在關鍵時刻,你都要給予幫助。不過日後你不要把這事掛在嘴上,更不要想著去索取回報,因為在對方的心裏,他會記住你的好。如果你經常向對方提起這事。那麼,對於平民百姓來講,隻會產生反感,甚至變成仇恨;對於官場上的人而言,這一點更是大忌。因為從你的言行中表明了他的無能,表明你有所求,表明你炫耀,表明了你和他的特殊關係。這時的你,不再是他的恩人,而是成了嘲諷者。

誠懇地幫助人是不求回報的。而且最後有這份人情在,在合適的時機也許會得到對方相應的回報。

有這樣一個故事。維克多從父親的手中接過了一家食品店,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因此特別出名。維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夠發展得更加壯大。

有天晚上,維克多正在店裏收拾東西,因為第二天他將和妻子一起去度假,所以打算把店門早早地關上,以便為度假做準備。突然,他看到店門外站著一個年輕人,麵黃肌瘦、衣衫襤褸、雙眼深陷,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流浪漢。

維克多是個非常熱心的人。他走了出去,對那個年輕人說道:“小夥子,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此時那個年輕人略帶點靦腆地問道:“這裏是維克多食品店嗎?”他說話時的口音,帶著濃重的墨西哥味。“是的。”維克多回答。

聽到回答之後,那個年輕人就更加靦腆了,低著頭,小聲地說道:“我是從墨西哥來找工作的,可是整整兩個月了,我仍然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我父親年輕時也來過美國,他告訴我他在你的店裏買過東西,喏,就是這頂帽子。”

維克多看見小夥子的頭上果然戴著一頂十分破舊的帽子,而且上麵還有一個“V”字形符號,這正是他店裏的標記。“我現在沒有錢回家了,也好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餐了。我想……”年輕人繼續說道。

這時維克多明白了:眼前站著的人隻不過是多年前一個顧客的兒子。但是,他覺得應該幫助這個小夥子。因此,他把小夥子請進了店內,好好地讓他飽餐了一頓,並且還給了他回家的路費。

不久,維克多便把這件事給忘了。過了十幾年,維克多的食品店越來越興旺,在美國開了許多家分店,於是他決定向海外擴展,可是由於他在海外沒有根基,要想從頭發展也是很困難的。為此,維克多一直猶豫不決。

就在這時,他突然收到一封從墨西哥寄來的陌生人的來信,原來這封信正是多年前他曾經幫過的那個流浪青年寫來的。

年輕人此時已經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他在信中邀請維克多來墨西哥發展,與他共創事業。這讓維克多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輕人的幫助,維克多的連鎖店很快在墨西哥建立起來了,而且發展得異常迅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人與人之間都應是一種平等的關係,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情感與方式來對待你。你幫助我,我就幫你。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通常,人們總是可以敏感地覺察到自己的苦處,卻對別人的痛苦、難處缺乏了解。我們應當克服這種缺點,雖說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們至少可以隨時體察一下別人的需要,時刻關心朋友,幫助他們脫離困境。當朋友身患重病時,你應該多去探望,多談談朋友關心、感興趣的話題;當朋友遭到挫折而沮喪時,你應該給予鼓勵;當朋友愁眉苦臉、鬱鬱寡歡時,你應該親切地詢問他們。因為,此時的支持、安慰很有可能會像陽光一樣溫暖受傷的心田,給他們希望。

有一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故事。在一場異常激烈的戰鬥中,一架敵機正飛速地向陣地俯衝下來,正當班長準備臥倒時,突然發現離他四五米遠的地方有一個小戰士還在那兒直愣愣地站著。班長顧不上多想,一下子撲了過去,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身下。一聲巨響過後,班長站起身來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準備教育這位小戰士,他回頭一看,驚呆了:自己最開始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

有時候不用很費力地幫別人一把,別人也會牢記在心,真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3.授人玫瑰,手留餘香

許多人活了一輩子都不會想到,自己在幫助別人時,實際上是幫助了自己。一個人在幫助別人時,無形之中就做了感情投資,因為別人對於你的幫助會永記在心,隻要有機會,他們就會主動報答。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古羅馬鬥獸場上,一隻已經餓了好幾天的獅子被放出來了。當時,蜷縮在牆角的囚徒羅支萊斯被嚇壞了,他顫抖著撿起長矛,在那裏默默地為自己祈禱。他想,自己快要完蛋了,但願獅子能給自己留下一具全屍,因為此時的他已經失去生存希望了。

而這頭已經餓極了的獅子在被放出來以後,大吼一聲便迫不及待地向他猛撲上去。羅支萊斯眼睛一閉,把長矛向前一刺,獅子卻靈巧地避開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那隻獅子卻突然停止了進攻,並圍著這個人打起了轉轉。然後它停了下來,緩緩地在囚徒羅支萊斯身邊臥下,且溫順地舔著他的手和腳。

這一幕,讓全場頓時鴉雀無聲。不一會兒,猛地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而且讓羅馬大帝為此感到大為驚訝,他破例把羅支萊斯叫到看台上來問個究竟。

原來羅支萊斯在一年以前,曾在路邊發現一隻受了重傷的獅子,他小心翼翼地給獅子包紮了傷口並照顧它,直到傷口愈合,才送它回到森林。而今天的這隻獅子正是當初被他救過的那頭獅子。

聽完羅支萊斯的講述,羅馬大帝大為感動,立即赦免了他。

人們說,真正救羅支萊斯的是他本人,而不是那隻不失仁義的獅子。正是他自己種下了善良的種子,才收獲了善果。這就說明,隻要真誠幫助別人,別人也就會來幫助自己。所以,幫人就是幫自己。

“盲人提燈籠”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有一個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裏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燈籠走路呢?”

那盲人滿心歡喜地對他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並不是為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就可以保證安全,也就等於幫助自己了。”

假如能學學提燈籠的盲人,為別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時時幫助和關懷別人,別人也就會幫助你。所謂為善至樂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