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人的“寄托”情結遭受了批評者的廣泛質疑。是的,把一個“綠色文本”附著太多的灰塵常常讓我們迷失在文本之中。尤其是喜歡詠物的詞人們,他們不僅細心觀察,而且不斷地轉換空間視角,試圖在“物”中有所發明。草木蟲魚、梅花孤雁都成為表現自我情感的喻體。在迷失的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物外”的魅力。我們就說說“花”吧。“奴麵不如花麵好?”是李清照麵對愛人的發問,她的孤獨在“花自飄零水自流”中不斷延伸,直到“人比黃花瘦”,當人經曆了太多的世事變遷,能看到的隻有“滿地黃花堆積”。在“驛外斷橋邊”徘徊的陸遊看見一株梅花在經受風風雨雨,他把它采了下來,放進自己的詞世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梅花所傾訴的寂寞孤獨,還有一個生命在花的麵前的精神思考。王沂孫把自己的詞集取名為《花外集》一定是在向我們暗示他的良苦用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寫到經受了自然風雨和時代風雨的自然物上。
可是,隻有經曆情感的審美化的過程才會真正獲得心靈的寧靜,才會在純淨的審美意識的作用下觀照人生。我們需要將人生審美化,也願意體會“他者”的審美化了的人生。唐宋詞人審美態度上的非功利性使自己進入了一個純粹的審情世界,也可以忘記許多紅塵中的遊戲規則。
三
我們現在非常關注“休閑”這個詞語。休閑不僅是要讓身體在疲憊中得到休息,也要讓精神在緊張中得到放鬆。唐宋詞人的藝術“休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找到的空間。園池夜泛、郊遊賞花、宴會歌舞都可以用藝術語言記錄下來,放在視覺平麵上,慢慢體會。尤其是不如意的時候,拿出來另一個“自我”可以忘卻許多煩惱,獲得心靈的解脫。這樣的“休閑”帶給你的可能還有更多的驚喜。我們會珍惜擁有的一切,為我們身外的人提供終極關懷。也會在現實之外產生夢想。
現代社會對一個人的身份認證相當自覺,我們在這樣的空間裏本身就有無數的困惑。誰還願意到這裏來體味痛苦呢。唐宋詞人們都有著屬於個體自身的審美經驗,形成的文本裏包含最多的就是情感上的不平衡狀態。在快樂的生活中體味到的痛苦可能不是最為真實的痛苦,在藝術欣賞中“鑒別”他人的痛苦也會讓我們獲得快樂。這個世界裏,有閑愁,也有真恨;有相聚,也有別離;有對生的貪戀,也有對死的超然。
閱讀唐宋詞還會產生一種有趣的錯覺,我們隻要提及李煜、晏幾道這樣的詞人就覺得他們依然很“年輕”。也許這是因為心靈的純淨帶給我們的抒情形象,讓我們一直停留在他們富有青春感覺的作品當中。而蘇軾、辛棄疾還在年輕時,我們就覺得他們已經步入暮年了。文學文本為我們展示的形象與現實形象之間的距離也會激發我們的思考。在唐宋詞中尋找青春的感覺也會讓我們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
我們的研究可能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這也不是我們的初衷。隻要你能感受到遙遠的時代裏人們的喜怒哀樂,感受到他們的特有的表達方式給你帶來對生命的關懷,這就夠了。也許把唐宋詞人的心理世界展示出來隻是我們的“自戀情結”。隻有審美主體自己的感受才是真實的。那我們就為了尋找“真實”而打開這個文本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