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習慣有好多,其中有些適合於張三,對李四不一定有效,可選擇適合的科學午睡方法,使自己更健康。看看哪種方式適合你。
睡眠可分為夜眠和晝眠兩種。晝眠即所謂的“午睡”。中醫學理論認為,一晝夜的睡眠中,“子午覺”非常重要。
“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夜半子時和白晝午時,這兩個時辰是人體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適合臥床休息。睡好子午覺最有利於人體養陰和養陽,最有利於陰陽平衡。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即《養生隨筆》記載:“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所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也。”
子時是指晚上11時至淩晨1時,此時是陰氣最盛,陽氣衰弱,稱為“合陰”;午時是指中午11時至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稱為“合陽”。
中醫“子午流注”理論認為,人體大多以12個時辰為一個活動周期,對應人體12條經脈,不同時間對應不同的經脈和髒腑。因此,我們應該在對應的時間做好對應的事,否則就不利於健康。
晝夜24小時不同時間對應不同的髒腑子時膽當令,肝膽相互依附,互為表裏,肝膽相照,共同調節精神。“膽有多清,腦有多清”。隻有子時睡眠好,才能頭腦清晰、氣色紅潤,精神煥發、神采奕奕。
如果熬夜不睡,膽經不暢,易患肝膽疾病、糖尿病,或陰虛上火、情緒低落、麵色枯黃,易發口腔潰瘍,痘痘滿臉膛。
午時陰生。午時屬心、心經當令,“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麵”。心藏神,統管全身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氣推動血液運行。
動養陽,靜養陰,午時宜靜不宜動,人在午時能睡眠片刻,使心火下降。對養心大有好處,不僅可以解除身心疲勞,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心主血脈”。如果心經不暢,氣血不足,全身組織器官會因營養不良而導致功能減退,甚至會讓心髒時常陷入“油盡燈枯”的狀態。
心髒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於人的心氣。心氣旺盛,才能使血液在體內正常運行,不出差錯;如果心氣不足,就會使心血管係統內部發生動亂,高血壓、心髒病就來找麻煩。
午睡的習慣要持之以恒,午睡不規則也會打亂生物鍾規律,如果拖延到傍晚才睡,不但對健康沒有幫助,還會影響晚上的入睡時間。
隨著科學的發展,午睡的方式亦相應改變。近年來,有科學家提出改飯後午睡為飯前午睡。傳統的飯後午睡,飽脹難眠,影響午睡的質量,醒來後反而覺得頭昏腦漲,四肢乏力,周身酸懶,給下午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不利影響。
有研究認為,飯前午睡半小時,比飯後午睡更能有效消除疲勞,並可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效率。
飯前午睡的話,可以在下班或放學之後,先吃點水果,或喝杯熱牛奶,隨後午睡半小時,再起來就餐。
上班族如果飯前午睡時間安排有困難,也可以吃完午飯後過一會兒再午睡,以免飯後飽脹影響午睡質量和胃腸消化功能。
睡眠寶典
一天不同時間對應不同的髒腑,同時也是相應髒腑需要休息的時間。子覺利於肝膽,午覺利於心髒。因此,午睡對保護心髒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