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案熄風化痰法治愈癲癇案
患者袁某某男22歲初診:1993年7月12日主訴:突發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4次。
現病史:患者於1991年8月18日突然頭痛,惡心嘔吐,六七小時後,被送當地縣醫院,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腰穿提示:血性腦脊液)。治療4周出院後在武漢協和醫院作腦血管造影,提示為動靜脈畸形(右後枕頂)。此後視物模糊不清,偶爾頭痛。1992年3月15日午睡時,患者突然喊一聲,意識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當即被人抬至醫院,約10分鍾後清醒,後感頭痛。1992年10月25日看書時,感頭暈,看桌子旋轉,左耳鳴,隨即暈倒,意識不清,口吐白沫,但肢體未見抽作,發作約10分鍾後清醒,醒後頭暈,平時無頭痛、頭暈,有時視物模糊。曾於1992年11月12日於我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查:神清語利,心髒聽診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腦神經檢查(-),視野測試無缺損,四肢肌張力、肌力正常,腱反射低、對稱,病理征(-),眼底(-)。診斷為發作性意識障礙,症狀性癲癇,腦血管畸形,未予治療。複於1993年4月26日第3次發作,突然頭暈、耳鳴,隨即暈倒不省人事,意識不清,口吐白沫,約10分鍾後清醒。第4次即1993年6月6日,突發頭暈、耳鳴,繼而意識不清,口吐白沫,四肢抽動,約10分鍾後方清醒。前3次發作間隔期均為半年左右,而第4次發作距第3次僅40天時間,鑒於發生頻繁,故請焦老診治。
現症:頭暈,頭頂部疼痛,耳鳴,雙目視物模糊,二便調,納食尚可,睡眠不佳。
既往史:幼時曾患“肝炎”,否認結核病史,否認高血壓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無煙酒嗜好。
查體:舌苔白膩微黃,脈象沉細。
診斷:中醫:癇證西醫:發作性意識障礙,症狀性癲癇,腦血管畸形辨證:腎虛則肝失濡養,體弱用強;脾虛則精微不布,痰涎內結。偶因情誌失調,飲食失節,勞累過甚,肝風挾痰,隨氣上逆,清竅被蒙而突然發作,仆倒於地,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等之癇證。
治法:平肝熄風,健脾化痰,佐以活血清熱之品處方:生芥穗6g防風12g天麻12g半夏10g化橘紅12g全蠍9g蜈蚣3條白僵蠶12g鉤藤30g(後下)紅花10g蘇木15g天竺黃12g茯苓20g生赭石30g(先下)羌活5g珍珠30g(先下)水蛭2g7劑,水煎服二診:1993年7月23日服藥後症情平和,舌苔薄,脈沉滑,守方加減用之。
處方:生赭石30g(先下)生石決明30g(先下)生龍牡各30g(先下)防風10g鉤藤30g(後下)白僵蠶10g天竺黃10g製南星9g全蠍9g蜈蚣3條半夏10g化橘紅12g茯苓20g生明礬3g鬱金10g生白芍12g7劑,水煎服三診:1993年9月3日服上藥30餘劑,未發作癲癇。近幾日,眼花,上午疲倦,晨起腰酸,脈沉滑,苔白。診治同前,原方加減。
處方:生赭石30g(先下)生龍牡各30g(先下)生白芍15g半夏12g化橘紅12g茯苓20g鬱金12g生明礬3g紅花10g桃仁10g蘇木15g防風12g蜈蚣3條白僵蠶12g膽南星10g炒黃芩10g鉤藤25g(後下)全蠍9g14劑,水煎服四診:1993年9月24日服上藥,至今未發生癇證。然若不午睡時,自覺心情不適3周,伴頭部痛或晨起腰酸痛,納可,二便調,脈弦細,舌質微紅,苔薄白。
診治同前,守方加減。
處方:生赭石25g(先下)生石決明30g(先下)半夏12g化橘紅12g天竺黃10g膽南星10g茯苓20g白僵蠶12g全蠍9g防風10g蜈蚣3條鉤藤30g(後下)川連6g紅花10g桃仁10g生芥穗6g炒黃芩10g14劑,水煎服五診:1993年10月19日服上藥,癇證未作,頭暈眼花減輕,頭部麻感發作減少,偶有頭部閃痛,腰酸仍作,納可,二便調,夜寐多夢。脈沉滑,舌苔較白。
診治同前,原方稍事加減。
處方:半夏12g化橘紅12g天竺黃10g膽南星10g青礞石15g(先下)茯苓20g白僵蠶12g全蠍9g大蜈蚣3條防風10g紅花10g桃仁10g生芥穗6g生赭石30g(先下)生石決明30g(先下)生山梔9g炒黃芩10g鉤藤30g(後下)14劑,水煎服六診:1993年11月5日服藥後癇證未作,惟時覺左右頭頂部脹痛,偶有頭暈,納可,二便調,夜寐多夢,右下肢屈久則疼痛,舌苔微黃(藥後),脈沉滑略弦。
診治同前,守方加減,改芥穗5g,加蘇木15g。14劑,水煎服。
七診:1993年11月26日藥後癇證未作,時覺頭內有波動樣痛,約半月發作一次,持續僅幾分鍾後自行恢複,時有頭暈眼花,舌苔白略膩,脈沉滑。
診治同前,考慮原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瘀血作祟,故增加活血化瘀之品。
處方:(1)生芥穗9g蘇木15g紅花10g桃仁10g蓬莪術6g半夏10g化橘紅12g茯苓20g膽南星10g竹茹6g炒枳實10g防風10g鉤藤30g(後下)全蠍9g蜈蚣3條黃芩12g生赭石30g(先下)生石決明30g(先下)14劑,水煎服(2)七厘散10管,每次1/3管,每日2次。
八診:1993年12月10日癇證仍未作,頭暈眼花情況發生減少,惟午睡後頭沉不適,納可,二便調,脈沉滑略弦,舌苔白,根部略厚。
診治同前。
處方:(1)上方加澤瀉30g,加白僵蠶12g。
(2)七厘散,服法同前。
九診:1993年12月21日癇證未作,上周發生2次頭頂部如電閃樣痛,納可,二便調,夜寐多夢,舌邊略紅,苔薄白,脈沉滑,近兩天咳嗽,咳白痰。
診治同前,仍守原方稍事加減。
處方:防風10g蘇木15g紅花10g桃仁10g半夏10g橘紅12g黃芩10g生石決明30g(先下)炙麻黃3g杏仁10g枇杷葉15g鉤藤30g(後下)全蠍9g蜈蚣3條生赭石35g(先下)膽南星10g炒蘇子10g澤瀉20g白僵蠶10g莪術6g14劑,水煎服十診:1994年1月14日服藥後,癇證一直未作,也未發生閃電樣頭頂痛,偶覺頭部發緊感,納可,二便調,夜寐多夢,舌苔白,脈略弦滑,因返故鄉探親,故予長服方用之。
診治同前,守方加減。
處方:(1)荊芥9g防風10g蘇木15g水蛭3g桃仁10g半夏12g化橘紅12g鉤藤30g(後下)生石決明30g(先下)全蠍9g蜈蚣3條當歸6g膽星10g天竺黃10g菊花10g茯苓18g遠誌10g生龍牡各20g(先下)白礬3g鬱金10g生赭石30g(先下)紅花10g30劑,水煎服(2)七厘散20管,每次1/3管,每日2次。
十一診:1994年3月20日癇證未作,偶有右側頭痛,納食可,二便正常。近兩日來感冒鼻塞嚴重,頭暈,咳嗽,咳黃痰,舌苔微黃,脈弦滑,曾於3月18日鼻衄一次。
診治同前,守方加減。
處方:荊芥10g麻黃5g杏仁10g桑葉10g紅花10g菊花10g桔梗6g炒蘇子10g金沸草10g枇杷葉10g炒萊菔子10g生石決明30g(先下)桃仁10g鉤藤30g(後下)鬱金10g生明礬3g天竺黃10g全蠍9g蜈蚣3條炒黃芩10g7劑,水煎服十二診:1994年3月29日患者自1993年6月6日末次癇證發作至今已近10個月,自覺症狀亦逐漸減輕,現反覺午睡後頭很沉且昏,經常左頸至頭部疼痛不適,時有頭微脹,伴眼花,舌苔白微黃,脈沉滑略有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