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焦樹德臨證百案按(六)(1 / 3)

第九案胃苓湯加味治愈胃脘痛案

患者周某某女67歲初診:1993年2月16日主訴:胃脘及下腹竄痛1月餘。

現病史:患者於1個月前始胃脘部脹痛,堵悶不舒,竄及下腹部脹痛不適,納食尚可,無吞酸、嘈雜,無胃脘燒灼感,口黏不爽,小便長多,無尿急、尿頻、尿痛,雙小腿沉重、酸困乏力,舌苔白厚,舌質暗紅,左脈弦,右脈滑略弦。

既往史:高血壓病史3年,平素血壓213/127kPa(160/95mmHg)左右,曾高達24/147kPa(180/110mmHg),間斷服用降壓藥治療。否認肝炎、結核病史,否認腎炎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65~72850,孕2胎,足月順產1子1女,均健康。

查體:舌苔白厚,舌質暗紅,脈左手弦,右手滑略弦。

診斷:中醫:胃脘痛西醫:胃痛原因待查辨證:中運不健,濕濁內停,升降失司,土壅木鬱,發為胃脘痛、腹痛之證。

治法:健脾化濕,寬中和胃,佐以理氣益腎處方:製香附12g厚樸12g蘇梗10g藿香10g茯苓30g陳皮6g青皮6g廣木香6g豬苓20g澤瀉20g佩蘭10g車前子12g(包)桑寄生30g川斷18g桑螵蛸12g14劑,水煎服追訪:1993年3月2日患者服上藥後,胃脘及下腹竄脹疼痛已愈,餘症狀亦消失。如常。

焦師在臨證中重視辨證論治,每治一病皆主張要辨其根源,即找出其病因病機,不可盲目地千篇一律地選用某法某方。本患者係胃脘痛,但四診合參後,知其乃因中運不健,濕濁內停,升降失司,土壅木鬱所致,故治療中並未用許多理氣止痛之藥,而采取健脾化濕,寬中和胃,少佐理氣益腎之品,方選胃苓湯(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味治之,10餘劑即愈。

第十案燮樞湯加味治愈黃疸案

患者張某某男48歲初診:1994年3月16日主訴:尿黃2月餘。

現病史:患者於1年前體檢行B超檢查,發現“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然因無明顯不適,故未行係統治療。後於1994年1月體檢,肝功能結果提示:血清總膽紅素為25μmol/L(而正常為10~20μmol/L),餘項均正常。當時納食尚可,無惡心、嘔吐,無脅痛、腹痛,大便調,小便略黃,鞏膜無黃染,無口苦咽幹,無脘腹脹滿,無背部疼痛及乏力等症狀。於2個月以內曾5次複查血清總膽紅素,均高於正常,在22~25μmol/L之間,故於1994年3月16日始請焦老師診治。

現症:小便略黃,查血清總膽紅素高於正常(22~25μmol/L),餘無明顯不適,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略滑。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高血壓、冠心病病史。複方阿司匹林過敏史。

個人史:少量吸煙,飲酒史。

查體:舌質淡紅,薄白苔,脈略滑。鞏膜無黃染,腹軟,肝脾未觸及,中、右上腹壓痛(±),墨菲征(±),兩肺呼吸音清晰,心率76次/分,律齊,心髒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

診斷:中醫:黃疸西醫: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辨證:工作勞累,加之情誌恚鬱,肝氣鬱結,克伐脾胃,運化失司,水濕不化,久則化熱,濕熱相搏,結聚脅下則為石、為息肉,濕熱下注故溲黃。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佐以清熱化石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炒川楝子10g皂刺6g紅花10g澤瀉20g白蒺藜12g茵陳12g梔子3g黃柏9g茯苓20g豬苓18g海金沙15g(包)炒內金12g莪術9g鬱金10g金錢草30g7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3月24日服藥後症情平穩,舌苔薄白,脈沉略滑。

為增強清熱利濕及活瘀通絡之功效,於上方中加白鮮皮15g,加秦艽15g,加三棱6g。7劑,水煎服。

三診:1994年4月6日昨日化驗,血清總膽紅素<18μmol/L。服上方後,自覺胃脘不舒,大便調,溲黃減,餘無明顯不適,舌苔薄白,脈滑。

為加強疏肝利膽之效,改茵陳15g,改炒川楝子12g,因胃脘不適故改三棱6g。14劑,水煎服。

四診:1994年4月20日4月17日複查B超,未見膽囊結石,息肉仍在(多發),複查血清總膽紅素處於正常範圍,惟服藥後自覺胃脘不適。舌苔薄白,脈沉略細。

鑒於患者病情減輕,故繼守上方加減。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炒川楝子12g皂刺6g紅花10g白蒺藜12g三棱6g生牡蠣30g(先下)鬱金10g生明礬2g茵陳12g黃柏9g炒梔子5g酒大黃2g金錢草30g海金沙12g莪術6g14劑,水煎服五診:1994年5月4日患者服藥後,偶有胃脘不適,納食正常,二便調,小便色淡黃,餘無任何不適,舌苔薄白,脈沉細。

診治同前,守上方加減用之。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2g化橘紅12g茯苓20g茵陳12g梔子6g酒大黃2g莪術6g三棱6g茜草15g炒內金12g金錢草30g海金沙12g(包)皂刺6g炒黃柏9g14劑,水煎服六診:1994年6月15日服上藥後,一切如常,無任何不適感,故停服中藥。複查血清總膽紅素處於正常範圍,B超檢查:未見膽囊結石,多發性膽囊息肉較前減小。舌苔薄白,脈沉略滑。

鑒於病情明顯減輕,故仍守上方加減以鞏固療效。

處方:柴胡9g黃芩9g半夏6g化橘紅10g茯苓20g茵陳12g黃柏6g酒大黃2g炒山梔3g莪術15g14劑,水煎服七診:1994年7月20日服上藥後,無任何不適症狀,為鞏固療效,予以配製中成藥服之。舌苔白,脈略沉滑。

處方:柴胡30g黃芩30g半夏25g化橘紅30g茯苓50g茵陳45g生山梔18g黃柏25g酒大黃10g片薑黃25g桂枝20g莪術20g三棱20g炙山甲18g炒內金40g金錢草90g皂刺18g紅花20g白蒺藜35g生牡蠣50g(先下)焦三仙各35g以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日2次,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

此例患者係“膽囊結石”、“膽囊息肉”,化驗血清總膽紅素高於正常,臨床症狀除溲黃之外,餘無明顯不適。四診合參,考慮此患者平素工作勞累,加之情誌恚鬱,肝氣鬱結,克伐脾胃,運化失司,水濕不化,久則化熱,濕熱相搏,結聚脅下則為石、為息肉,濕熱下注而為溲黃之黃疸。焦師仍從燮理樞機、疏肝理氣為主,兼以健脾和胃、清熱化石治之,仍選用燮樞湯加味,辨證無誤,服藥14劑則血清總膽紅素降至正常範圍,服藥20餘劑則複查B超示未見膽囊結石。從臨床驗證,燮樞湯確係治療肝膽病的有效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