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焦樹德臨證百案按(七)(1 / 3)

第十五案解表清暑、和解外透法治愈發熱(太陽表證欲轉少陽)案

患者姚某男16歲初診:1994年8月2日主訴:惡寒發熱5天。

現病史:患者於5天前始惡寒,發熱,無汗,伴頭痛、身痛、咽痛,曾於地方醫院及我院急診科就診,予以解熱鎮痛藥、紅黴素、頭孢氨苄等靜脈點滴及口服,無顯效。體溫一直波動於39~40℃,故今晨來我院請焦老會診。

現症:惡寒,發熱,夜間體溫達40℃,周身無汗,頭痛身痛,咽痛而幹,雙耳堵悶,右側尤著,且伴疼痛,微惡心,大便幹,昨日行2次,牙痛,口幹不欲飲,當用消炎痛栓納肛後,大汗出則熱方退,然汗止後體溫複升如舊,納穀不馨。

既往史:曾於4歲時行“扁桃體摘除術”。否認肝炎、結核、腎炎病史。有“青黴素”、“磺胺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無煙酒嗜好。

查體:麵紅,白睛赤,高熱病容,左脈沉弦,右脈沉細略弦,舌質紅,舌苔黃厚。

診斷:中醫:太陽表證欲轉少陽西醫: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辨證:內有暑熱,外受風寒,表邪不解,鬱而化熱,有欲轉少陽之勢。

治法:解表清暑,佐以和解外透處方:

佩蘭12g蒼術10g荊芥12g防風12g銀花20g薄荷5g(後下)香薷9g桂枝10g柴胡15g炒黃芩12g青蒿15g白豆蔻衣5g荷葉12g生麻黃6g連翹18g4劑,水煎服囑:前兩天服3劑,第3天服1劑。

二診:1994年8月5日服藥1小時後,汗出微微,熱漸退,體溫由39℃→38.4℃→38.2℃,第2天早晨降至37~37.1℃,第3天與第4天早晨體溫均為36.7℃,患者自覺無惡寒發熱,無頭痛身痛,無咽痛、牙痛、惡心,微汗出,二便調,惟覺口幹欲飲,乏力,舌苔厚膩微黃,脈弦細略數,追問病史有“輸尿管畸形”病史。

據此脈症,知外邪已解,內尚存鬱熱,兼素有脬氣不固。

治擬清解內熱,佐以固脬。

處方:生麻黃5g生石膏25(先下)杏仁10g蔻仁6g生薏米20g佩蘭12g藿香12g炒枳實10g厚樸10g蒼術6g炒黃芩10g桑螵蛸12g烏藥12g茯苓15g青蒿12g炒內金10g7劑,水煎服本例患者惡寒、發熱、頭身痛、咽痛5天餘,經靜脈點滴抗生素等治療,體溫始終波動於39~40℃,故請焦老師診治。焦老根據四診所得,認為患者係內有暑熱、外受風寒,表邪不解,鬱而化熱,邪有自太陽欲轉少陽之勢,故用荊芥、防風、麻黃、佩蘭、蒼術、蔻衣等解表清暑,用銀花、連翹、柴胡、黃芩、青蒿等和解外透,故服藥1小時後即汗出微微,熱漸退,至第3天早晨以後,體溫降至正常,諸症亦均消失或明顯減輕,由此病例不難看出辨證之重要性。

第十六案健脾和胃化瘀法治愈胃脘痛案

患者沈某某女54歲初診:1993年9月2日主訴:胃脘疼痛,牽及後背3天。

現病史:患者於4周前因“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而行“闌尾切除術”,手術後自覺胃脘不適感,脘腹時鳴,周身乏力,氣短等。然近3天來胃脘疼痛,脹痛、刺痛,位置固定,痛甚牽及脊背疼痛,痛即腹瀉,稀溏便,大便日行1~2次,食欲尚可,伴氣短乏力,脘腹喜暖畏寒,得熱則舒,小便調,夜寐尚可,自服“胃得樂”等藥均無顯效,故請焦老診治。

既往史:4周前行“闌尾切除術”,否認肝炎、結核、高血壓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少量飲酒史,月經145~725~3249,孕3胎,足月順產1子1女,人工流產1次。

查體:舌苔薄白(因服胃得樂而有黑染苔),右脈細,左脈寸弱,關、尺沉細數滑。

診斷:中醫:胃脘痛西醫:胃腸炎?

辨證:脈症合參,知術後氣血尚虛,腸胃失和,治法擬健脾益氣,行氣活瘀,以助康複。

治法:益氣健脾,理氣和胃,佐以活瘀之品處方:黨參10g焦白術6g茯苓15g陳皮10g廣木香6g百合25g烏藥12g丹參30g檀香6g(後下)砂仁5g厚樸10g元胡10g紅花10g桃仁10g半夏10g白芍12g桂枝6g7劑,水煎服二診:1993年9月8日服藥後,諸症均明顯減輕,現覺食納欠佳,時覺胃脘不舒,基本不痛,偶有反酸,舌苔略白,脈略滑細。

鑒於症情減輕,再守上方進退以鞏固療效。稍加芳香化濕開胃之品。

處方:黨參10g炙黃芪12g當歸6g炒白芍10g川芎6g紅花10g桃仁10g香附10g高良薑9g厚樸10g藿香12g佩蘭10g丹參30g檀香9g(後下)砂仁5g廣木香9g生熟地各9g7劑,水煎服追訪:1993年10月27日患者述服上藥後胃脘痛愈,納食增加,周身倦怠乏力明顯減輕,未發生氣短等不適,已恢複正常工作,雖勞累尚能適應。

本例患者雖為胃脘痛,但因其就診4周前行“闌尾切除術”,故考慮其手術之後,氣血尚虛,腸胃失和,故予以益氣健脾,理氣和胃,佐以化瘀治療,而沒有先以理氣和胃止痛為主,如此治療後患者體力漸複,胃脘疼痛等症亦隨之而愈。

第十七案補腎祛寒、益督活絡治尪痹(強直性脊柱炎)案

患者陳某女31歲初診:1993年10月26日主訴:腰痛10年餘,加重半年餘。

現病史:患者於1983年始腰痛,用消炎痛栓納肛後,症狀稍減輕,此後腰痛間歇性加劇,每於加重時,用消炎痛栓即可好轉。至1984年查血沉增快,抗“O”正常,類風濕因子(-),後服中藥或中成藥,一直未再行進一步檢查,痛甚則用消炎痛栓。至1993年2月,腰疼痛又加重,複查血沉43mm/h,於我院免疫科就診時,拍腰椎X線片未見異常,然兩手指腫,麵部浮腫,雙腿腓腸肌痛,晨僵達半天之久,伴低熱1周,查血中同種白細胞抗原B27(HLA-B27)(+),考慮為強直性脊柱炎,予以“雙氯芬酸”等藥物止痛,並服中藥散寒疏風止痛之劑治療。1993年7月17日拍骨盆正位相示,骶髖關節符合類風濕關節炎改變,故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而予以口服“雙氯芬酸”、“雷公藤”及“消炎痛栓”納肛,並服中藥,然均因效果不顯而於1993年10月26日特請焦老診治。

現症:腰部疼痛,前屈、後仰均受限,髖骶部亦疼痛,行走時受限,需人扶或手扶物一步步挪動,晨僵明顯,畏寒喜暖,經期尤著,現每日要用消炎痛栓納肛而止痛,納食可,二便尚調,夜寐欠佳。

既往史:素體較健康,否認肝炎、結核、高血壓等病史,有“藿膽丸”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35~7[]25~30[SX)],孕1胎,足月順產1子。

家族史:母親患“強直性脊柱炎”,父親患“類風濕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