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焦樹德臨證百案按(八)(1 / 3)

第二十一案調和營衛、助陽溫腎法

治愈奔豚氣案患者宋某某女80歲初診:1994年7月15日主訴:冷汗、氣上衝心、胃脘堵悶2個月。

現病史:患者自入夏以來,身出冷汗陣陣,伴心中畏寒,氣上衝心,欲多穿衣、多蓋被於常人,胃脘堵悶,叩之覺輕,納食尚可,大便三四日一行,先硬後軟,夜寐欠佳,痛苦頗甚。曾於西醫就診,考慮為神經衰弱,予以鎮靜劑及中藥成藥治療均無顯效,今日特請焦老診治。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高血壓及冠心病病史,有“普魯卡因”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55~728~3048,懷孕10胎,自然流產2胎,小產2胎,足月順產4女2子,均身體健康。

查體:舌苔薄白,脈沉滑,腹軟,肝脾未觸及。

診斷:中醫:奔豚氣西醫:神經衰弱?

辨證:四診合參,證屬營衛不和,兼奔豚氣之證。

治法:調和營衛,助陽溫腎處方: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3g生薑2片製附片10g紫肉桂5g蘇梗12g佩蘭12g生牡蠣20g(先下)生龍骨15g(先下)大棗3枚7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7月22日服藥後,畏寒減,氣上衝心明顯減輕,胃脘較前暢順感,已無堵悶不適,已無冷汗出。雙足心始終無汗而幹,兩脅不適,頭昏而作響,巔頂脹感,夜寐多夢,大便兩日一行,脈沉滑,尺脈略有弦意,舌苔略白。

考慮腎寒,氣上逆而致清陽不升,濁氣不降,故頭脹昏不適,則宜方中加入升清降濁,散風止痛之品,加蒼術9g,加焦檳榔10g,加荷葉12g,加羌活6g。7劑,水煎服。

三診:1994年7月29日服藥後,畏寒愈,已能睡涼席、吹風扇等,微汗出而自覺舒服,雙足底亦有微汗出,無幹而不適感,胃脘堵悶及兩脅不適均愈。未出現冷汗出,惟覺夜寐欠,頭部仍有昏而鳴響,頭巔頂脹感,然程度較前減輕,大便一日一行,為成形便。左脈寸滑,關尺略沉滑,右脈寸滑,關沉滑,尺沉重按之略有弦意,苔薄白。

鑒於症情明顯減輕,繼守方進退。

處方:1994年7月22日方加生石決明20g(先下),改檳榔12g,以平肝降氣。14劑,水煎服。

四診:1994年8月11日鑒於患者服藥後,自覺無不適,故不欲再診,其女考慮以前病情痛苦較重,故特來請焦老處以鞏固療效之方。

其女代訴:精神佳,言語較前有力,麵色較前紅潤,偶有耳鳴,餘無任何不適,已能如常操勞家務。

鑒於病近痊愈,故於原方中稍加開竅之品,服之以鞏固療效。

處方: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3g生薑2片製附片9g紫肉桂5g焦檳榔12g羌活6g生石決明25g(先下)生龍牡各20g(先下)蒼術6g蘇梗12g石菖蒲6g大棗3枚7劑,水煎服患者覺冷汗、氣上衝心,四診合參知其為腎陽不足,營衛失和,兼奔豚氣之證。丹波元簡論:“奔豚一證,多因寒水上衝,故治法不出降逆散寒”。焦師予以調和營衛,助陽溫腎之法,選用仲景之桂枝加桂湯與桂枝加附子湯合用,桂枝湯可調和營衛,加桂枝則增強溫中下氣而治寒氣上衝之奔豚,加附子乃為壯在表之元陽,利於調和在表之營衛,(桂枝加附子湯實為桂枝湯證兼見陽虛者設),而治冷汗頻出。本患者症情痊愈說明辨證精確,選方用藥得當巧妙,則病自愈。

第二十二案小建中湯加減治虛勞案

患者任某某女39歲初診:1994年7月29日主訴:胸悶、倦怠6年餘。

現病史:患者於6年前始胸悶,氣短,倦怠乏力,懶言語低,納穀欠馨,時心悸惕惕,伴惡心欲嘔,夜寐尚可,然寐則口幹渴欲飲,大便偏幹,小便黃,月經先期10天左右,淋漓不斷達10天左右,服多種補養藥品及食物均無效。

既往史:1年前患“乙型肝炎”,現肝功能已恢複正常。否認結核、腎炎、高血壓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75~725~28,懷孕6胎,人工流產5胎,足月順產1子,體健。

查體:舌苔略白,脈沉細略弦。

診斷:中醫:虛勞西醫:神經衰弱辨證:患者身為教師,久言傷氣,數次流產,傷腎耗血,故致氣血陰陽諸虛勞不足之證。

治法:健脾,益氣,養血處方:諸虛不足,故以小建中湯加味治之桂枝6g白芍12g炙甘草3g生薑2片大棗2枚飴糖30g(分衝)枳殼10g厚樸10g香附10g蘇梗12g焦白術6g陳皮6g7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8月5日服上藥後,胸悶、心悸均好轉,周身較前有力,口幹渴亦減輕,大便偏幹,小便調,夜寐好轉,然覺雙目幹澀,喜閉目為舒,舌苔薄白,脈沉。

鑒於病情減輕,故仍守上方出入,然須加入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助少陰之陽氣。

處方:桂枝6g白芍12g炙甘草3g生薑2片大棗3枚飴糖30g(分衝)炙麻黃3g細辛3g製附片3g陳皮9g厚樸10g香附6g草決明6g4劑,水煎服三診:1994年8月12日服上藥後,雙目幹澀、喜閉目為舒程度明顯減輕,胸悶心悸好轉,乏力倦怠及便偏幹均明顯減輕,患者自述無明顯不適,惟平素受風寒後易皮膚發癢,舌苔薄白,脈沉細。患者欲返故鄉,請焦老處方,返鄉後繼服以鞏固療效,增強身體。

處方:桂枝6g白芍12g炙甘草3g生薑2片大棗3枚飴糖30g(分衝)麻黃3g製附片3g細辛3g香附9g川斷12g陳皮6g高良薑6g防風5g可繼服10~20劑本患者胸悶、氣短、倦怠、心悸6年餘,服用多種補藥及滋補品皆無顯效,故請焦老診治。焦師慮其為小學教師,久言傷氣,數次流產傷腎耗血,故致氣、血、陰、陽諸虛勞不足之證。焦師並未用參、附等補溫之品,而是建其中氣,使中氣立,陰陽和,則虛勞之證必可緩解。為此僅選用仲景之小建中湯加減,即獲良效。

第二十三案清瀉肝膽法治愈肝膽濕熱證案

患者梁某女60歲初診:1993年7月14日主訴:右胸脅疼痛伴紅色皰疹2天餘。

現病史:患者於2天前始,右肩胛骨及胸脅部疼痛,火辣辣痛著,甚則影響睡眠,沿肋間皮膚出現紅色皰疹,疼痛尤著,穿衣與此接觸後痛灼難忍,伴微惡風寒,低熱37.2℃,口苦咽幹,心煩,頭暈,納穀欠馨,小便黃少,大便偏幹,夜寐欠佳,自服對乙酰氨基酚等無顯效,即請焦老診治。

既往史:糖尿病史6年,高血壓病史8年,平素服“格列本脲”,間斷服“硝苯地平”、“特拉唑嗪”等。尿糖(+)~(++),半年前查空腹血糖83mmol/L,血壓20/12kPa(150/9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