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案挹神湯治愈陰虛肝旺證案
患者尚某某男30歲初診:1993年8月31日主訴:煩躁不安3年。
現病史:患者於國外讀書3年,用腦過度而致夜寐欠佳,寐少而多夢,漸見心煩易怒,遇事急躁,嗣後逐漸發展成無外界環境幹擾時,亦煩躁不安,摔書砸物,近似狂躁不安狀,雖服鎮靜劑(地西泮等),無顯效,今回國探親特請焦老診治。
現症:心煩易怒,焦躁不安,周身不適,而以胸以上至頭部不舒感尤著,納食尚可,大便偏幹,日行一次,小便尚調,夜寐欠。
既往史:曾於1978年因外傷而致右眼視神經萎縮,否認肝炎、結核等病史。
查體:脈滑細,重按有弦意,苔略白。
個人史:少量飲酒,無吸煙嗜好。
診斷:中醫:陰虛肝旺證西醫:精神分裂症?
辨證:四診合參,患者過思久慮暗耗陰血,肝血不足,肝木失養,發為陰虛肝旺之證。
治法:養陰柔肝,滋腎潛陽處方:生地15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30g(先下)生龍牡各30g(先下)香附12g黃芩10g茯苓20g遠誌10g菖蒲10g紅花10g桃仁10g生芥穗6g劉寄奴12g白蒺藜10g生赭石25g(先下)7劑,水煎服二診:1993年9月7日服藥後情緒穩定,精神轉佳,偶有右側頭痛,納食如常,二便調,夜寐較前好轉,舌苔略白,脈弦。
鑒於症情減輕,故守上方進退。
處方:生地15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30g(先下)生龍牡各30g(先下)香附10g黃芩12g茯苓20g遠誌12g紅花10g桃仁10g生芥穗6g蘇木15g柴胡10g天花粉12g炙山甲9g夏枯草15g生赭石30g(先下)白蒺藜10g7劑,水煎服三診:1993年9月21日服上藥共14劑,一直未發生狂躁不安,然時有情緒低落,但無抑鬱、多愁善感、少言寡語等,偶有納呆不欲食,二便調,舌苔白薄,脈滑。
鑒於病情日漸減輕,情緒穩定近常,因欲返美國,故繼服藥以鞏固療效,仍守上方加減用之。
處方:生龍牡各25g(先下)生赭石20g(先下)菖蒲12g生石決明25g(先下)遠誌12g生白芍12g茯苓20g桃仁10g紅花10g鬱金10g生明礬3g天竺黃10g香附10g炒黃芩10g合歡花6g細生地12g7劑,水煎服(效可繼服)患者係於國外苦讀書,用腦過度,而致煩躁不安3年就診,此患者之症狀突出表現在心煩易怒,焦躁不安,伴夜寐欠佳,焦師抓其主證,辨其病機,辨證仍屬陰虛肝旺,同樣運用經驗方挹神湯治之,亦獲良效,可見異病同治之一斑。
第二十九案養血柔肝法治愈頭痛案
患者王某某女17歲初診:1994年6月15日主訴:頭痛、頭暈2年。
現病史:患者於2年前始頭痛、頭暈,痛以兩側為著,時竄及前額部,針刺樣痛,痛甚伴惡心嘔吐,平素納呆不欲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曾於北醫大一院神經內科就診,經檢查後診斷為“血管性頭痛”,予以鎮靜止痛藥口服效不顯著,故請焦老診治,平素大便2日一行,偏幹,夜寐欠安。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45~728~35,月經後期為多,量少,有痛經史。
查體:舌苔白,脈滑。
診斷:中醫:頭痛西醫:血管性頭痛辨證:四診合參,證屬肝之陰血不足,肝陽旺盛而亢於上之陰虛陽旺所致頭痛。
治法:滋陰養血,柔肝潛陽,佐以安神養心處方:當歸10g白芍12g生地10g熟地15g川芎10g生芥穗9g防風12g夏枯草15g蔓荊子10g白芷10g菊花10g黃芩10g香附10g紅花10g生石決明30g(先下)遠誌12g茯苓18g夜交藤15g炒棗仁30g(先下)7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8月3日上藥共服用30餘劑,頭痛、頭暈減輕,未再發作,目前無頭痛、頭暈,注意力較前集中,學習漸恢複如初,夜寐好轉,本次行經腹痛明顯減輕,月經量較以前增加,惟覺腰髖及頸項部疼痛僵硬感,納食正常,二便調,舌苔略白,脈沉滑細。
鑒於病情減輕明顯,為鞏固療效,繼守上方治之,酌加益腎散寒之品。
處方:當歸10g川芎10g熟地15g生地15g白芍15g桂枝9g川斷15g葛根20g補骨脂10g羌獨活各10g防風12g夏枯草15g白芷10g蔓荊子10g密蒙花10g澤瀉30g黃芩10g香附10g生龍牡各30g(先下)炒棗仁30g(先下)茯苓20g7劑,水煎服(效可繼服)患者因頭痛頭暈2年就診,表現為兩側頭部疼痛。焦師根據四診所得,辨其證屬肝之陰血不足,陽旺亢擾於上,故以四物湯養血柔肝,荊、防、蔓荊子散風,再以生石決明、夏枯草等平肝,妙在治肝膽之病不忘燮理其樞機,故方中加入黃芩、香附,使之服藥30餘劑,2年之疾愈而未複作。
第三十案治狐惑病驗案
患者胡某某男23歲初診:1993年10月27日主訴:口腔及陰部潰瘍交替反複發作半年餘。
現病史:患者於半年前因訓練勞累後出現舌麵及兩頰部潰瘍3處,如玉米粒大小1處,綠豆大小2處,痛而影響納食,大便偏幹,小便黃,自服“牛黃解毒片”、“維生素B2”等後,潰瘍漸趨愈合,而陰莖及肛周又出現如綠豆大小潰瘍,共2處,10餘天後自行愈合。如此每月上旬必反複發作一次,於部隊醫院就診,經檢查,診為“白塞病”,囑其服激素等治療,患者拒絕接受,經戰友介紹特請焦老診治。
現症:因每月上旬必犯口腔及陰部潰瘍,今值欲犯之時,故欲預防投藥。每次發作時以疼痛為主,以舌麵潰瘍為多,痛甚影響進食及夜寐,心煩,口幹苦,尿黃,大便調,時偏幹,素納尚可,夜寐尚安寧,最後一次發作為10月初。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腎炎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無煙酒嗜好。
查體:舌苔略白,脈滑。
診斷:中醫:狐惑病西醫:白塞病辨證:因訓練勞累且焦躁緊張,肝鬱傷脾,水濕不運,久則化熱,濕與熱搏結於肝膽,濕熱久停,蒸腐氣血,而發狐惑之證。
治法:清瀉肝膽濕熱,燮理肝膽樞機處方:柴胡10g黃芩10g生地18g木通6g茯苓20g澤瀉20g連翹20g車前子10g(包)銀花30g炒黃柏10g蒼術10g苦參18g白鮮皮15g皂刺6g防風6g歸尾10g蚤休20g赤芍12g7劑,水煎服二診:1993年11月3日正值複發時候,然無任何欲發之症狀,納食較前增加,體力精神均較前好轉,夜寐安寧,舌苔薄白,脈滑。
繼守1993年10月27日方進退治之。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炒川楝子12g半夏10g連翹15g銀花18g川黃連9g生甘草5g苦參20g玄參18g白鮮皮20g炒黃柏10g生地15g知母10g當歸6g木通5g蚤休15g茯苓18g14劑,水煎服三診:1993年11月24日服上藥21劑,口腔及陰部潰瘍仍未發作,略有口幹咽燥,納食馨香,二便調,夜寐安,舌苔略白,脈滑略弦細。
鑒於此病一直未發作,故繼守上方加入養陰清熱解毒之品,而去半夏。
處方:柴胡12g黃芩12g炒川楝子10g生地30g玄參25g連翹18g金銀花25g蚤休15g苦參20g白鮮皮25g茯苓18g川黃連9g板藍根10g牛蒡子10g地丁30g蒲公英30g赤芍12g生甘草3g14劑,水煎服四診:1993年12月8日患者服上藥後,口幹咽燥均已愈,口腔及陰部潰瘍仍未作,納佳,二便調,夜寐可,無不適症狀,舌苔薄白,脈滑。
繼守上方,進退用之。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生地30g玄參30g銀花30g連翹25g地丁30g蒲公英30g天葵10g野菊花10g川連9g梔子6g皂刺6g防風6g白芷6g天花粉15g14劑,水煎服(效可繼服)五診:1994年1月5日患者共服上方28劑,口腔及陰部潰瘍已3月餘未複發,惟覺咽略痛,大便偏幹,納可,小便調,寐安寧。舌苔薄白,脈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