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焦樹德臨證百案按(十四)(1 / 3)

第五十七案燮樞湯加減治水臌案

患者王某某男71歲初診:1993年8月17日主訴:腹脹、臍外凸半年餘。

現病史:患者於半年前突感腹脹、臍外凸,赴同仁醫院診治,診斷為“肝硬化腹水”,經保肝、利尿等治療後,臍由凸轉平,但仍複發,複發時赴協和醫院就診,診治同前,故請焦老診治。

現症:腹脹,脹甚則臍外凸,大便日行4~5次,小便尚可,納食尚可,無惡心、嘔吐,惟覺乏力倦怠,夜寐尚可。

既往史:否認肝炎、腎炎、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吸煙4~5支/日,過去飲酒,現已戒半年。

查體:舌苔白,前部微黃,脈沉略弦。腹部膨隆,壓痛(-),臍圍82.5cm。腹水征(+),雙下肢指凹性浮腫(+)。

診斷:中醫:水臌西醫:肝硬化腹水辨證:四診合參,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診為水臌之證。

治法:調肝理氣,和中利水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炒川楝子10g皂刺6g紅花10g白蒺藜12g水紅花子12g茯苓30g豬苓25g澤瀉30g大腹皮15g車前子12g(包)炒萊菔子6g炒白術9g廣木香9g補骨脂10g肉豆蔻10g7劑,水煎服二診:1993年8月24日症稍減,繼服上方7劑。

三診:1993年9月7日服藥後,腹脹明顯減輕,臍不外凸,稍陷於內,大便軟,每日四五次,小便量多,納食可,寐安,餘無不適,心下痞塊劍突下6.5cm,左胸骨旁線3.5cm,右鎖骨中線於肋緣處,較前明顯減小。

舌苔左側有苔,脈略弦。臍圍80.5cm。

症情減輕,繼守方加減。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炒川楝子12g皂刺6g紅花10g澤瀉30g白蒺藜12g茯苓30g豬苓25g大腹皮15g冬瓜皮40g水紅花子12g黑白醜6g(打)廣木香9g車前子15g(包)蘇子梗各10g川連6g炒枳實6g厚樸10g三棱5g莪術5g7劑,水煎服四診:1993年9月14日腹脹減,臍外凸減輕,幾近如常,小便量多,大便軟,每日四五次,納可,寐佳,惟覺大腿根部酸感,舌苔薄白,脈滑略弦。

症情減輕,診治同前。

處方:(1)1993年9月7日方,加溫腎健脾之品。加焦白術9g,川斷15g,幹薑5g,吳茱萸6g。7劑,水煎服。

(2)配藥末另服。

五診:1993年9月21日服上藥後,自覺腹部脹滿感,小便量增加,臍外凸已消,幾近如常,臍周變軟,大便日行四五次,時稀時軟,納可,大腿根酸感,走路久後著,寐可,臍圍81cm,舌尖微紅,苔略黃,脈沉滑略弦。

鑒於藥末已配成,故今日始服,故原方藥中攻水祛邪之品酌減。

處方:(1)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炒川楝子12g川黃連6g枳實9g莪術6g厚樸10g黨參12g白蒺藜12g紅花10g皂刺6g茯苓40g澤瀉35g冬瓜皮40g豬苓30g車前子15g(包)川斷15g7劑,水煎服(2)藥末六診:1993年9月29日服藥後,腹瀉,4~8次/日,納可,小便量較前增加,腹脹減,臍外凸減輕,臍周變軟,惟走路後乏力感著,臍圍81.2cm,心下痞塊劍突下4.5cm,苔根白,脈沉滑。

水邪已退,為防傷正,故停服藥末,方中配加健脾扶正之品。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炒川楝子10g枳實9g川連6g厚樸9g大腹皮15g川斷15g蘇子梗各10g茯苓30g豬苓25g澤瀉25g車前子15g(包)水紅花子10g冬瓜皮40g莪術5g抽葫蘆40g肉桂4g烏藥12g黨參12g7劑,水煎服七診:1993年10月5日八診:1993年10月19日九診:1993年11月5日鑒於服藥後症狀減輕,病情穩定,故守上方稍事出入。

十診:1993年11月19日服藥後,自覺上午精神好,體力增加,顏麵較前豐潤,但晚間腹脹,且臍稍外凸,納可,小便多,大便稀軟,每日四五次,寐可,苔略白,脈沉細。

證治同前,酌加消積軟堅之品。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川連9g枳實9g厚樸10g生牡蠣20g(先下)廣木香10g茯苓40g冬瓜皮40g大腹皮15g抽葫蘆30g車前子15g(包)桔梗6g蘇子梗各10g莪術9g炒白術9g水紅花子12g豬苓25g澤瀉30g桂枝9g7劑,水煎服十一診:1993年11月26日服藥後,大便稀軟,4~6次/日,無腹痛,午餐後則臍稍外凸,小便多,周身自覺較前有力,納增,寐可。

舌苔根部白,脈沉滑略細。

診治同前,鑒於脾虛濕盛,故泄瀉次增,今酌加芳香化濕、健脾下氣之品。

處方:蒼術10g厚樸10g陳皮15g冬瓜皮40g莪術6g五加皮10g桑白皮15g水紅花子10g桔梗6g抽葫蘆40g澤瀉30g豬苓30g廣木香9g射幹9g柴胡10g茯苓30g炙鱉甲20g(先下)白術9g沉香粉1.2g(分衝)大腹皮15g14劑,水煎服十二診:1994年1月14日患者近月餘未服焦老中藥。近來腹脹明顯,臍外凸,小便減少,大便日行五六次,為溏軟便,納食尚可,口幹微渴,夜寐尚可,雙下肢浮腫(+),舌苔白,脈沉弦滑,臍圍83cm。

診治同前,仍以燮樞湯加減治之。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炒川楝子10g皂刺6g紅花10g澤瀉35g白蒺藜12g茯苓40g豬苓30g桑皮18g大腹皮15g澤蘭15g枳實10g厚樸12g冬瓜皮40g水紅花子10g川連6g山楂核10g紫肉桂4.5g車前子15g(包)廣木香9g桔梗5g抽葫蘆40g7劑,水煎服十三診:1994年1月21日服藥後,症情平和,雙下肢指凹性浮腫(+),小便少,大便每日行五六次,時軟時稀,口幹尚欲飲,納減,乏力感。

舌苔略白,脈沉滑細。

診治同前,守方並增強扶正之功。

處方:黨參10g生黃芪12g黃芪皮12g桑白皮15g五加皮10g陳皮12g冬瓜皮45g大腹皮15g炒白術10g茯苓30g豬苓45g澤瀉30g車前子15g(包)桂枝10g水紅花子10g廣木香9g抽葫蘆30g7劑,水煎服十四診:1994年2月1日十五診:1994年2月18日十六診:1994年3月8日服藥後,腹脹減,臍外凸減,體力漸複,納可,小便多,大便日行四五次。症情穩定,故仍繼上方,稍事出入服之。

十七診:1994年3月25日十八診:1994年4月15日十九診:1994年8月27日服藥後,腹脹明顯減輕,浮腫亦減,精神好轉,體力漸複,麵色潤澤,小便量多,納可,大便日行三四次,為軟便。舌苔根白,脈沉滑。臍圍79cm。

鑒於症情減輕,故守原法,上方加減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