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焦樹德臨證百案按(十五)(1 / 3)

第六十三案滋養肝血、平肝潛陽兼行氣法治風證案

患者曹某某男17歲初診:1993年2月2日主訴:語言不利,動作遲緩3年。

現病史:患者於3年前始語言欠流利,繼反應遲鈍,動作遲緩,情誌憂鬱。曾在協和醫院確診為“肝豆狀核變性”,予以對症治療(藥名不詳)無顯效,慕名請焦老診治。

現症:麵色灰暗無華,言語不利,舌顫,行走則腰膝酸痛,動作遲緩,口唇顫,且緊張時握筆手顫,故而不能堅持學習,鬱悶寡言,雙手常不自主動作,周身乏力,時有雙下肢腫,納食尚可,大便調,時顏麵抽搐。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腎炎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無煙酒嗜好。

查體:舌顫,舌質淡紅,舌尖紅,白苔,脈細緩。

診斷:中醫:肝風內動西醫:肝豆狀核變性辨證:肝血不足,肝風內動,發為風證。

治法:滋養肝血,平肝潛陽,兼以行氣之法處方:炙鱉甲20g(先下)生牡蠣30g(先下)玄參20g生地18g鬱金10g香附10g澤瀉25g鉤藤30g(後下)全蠍6g蜈蚣2條生白芍12g生石決明20g(先下)炒黃芩10g木通6g青陳皮各10g川斷15g山楂核10g(打)24劑,水煎服二診:1993年3月2日服藥後,言語較前清晰,餘症亦減輕,脈弦滑,舌尖微紅,薄白苔。

鑒於症情減輕,故守方進退。

處方:1993年2月2日方,加防風10g,加白術6g,改生地20g,改澤瀉30g,改玄參25g。10劑,水煎服。

三診:1993年3月12日服藥後,自覺症狀均減輕,然納呆不欲食,時有口唇震顫,易咳嗽有痰,構音較前清晰,舌體顫動,舌尖微紅,苔薄白,脈滑略弦。

診治同前,守方加減。

處方:炙鱉甲30g(先下)生牡蠣30g(先下)玄參25g生地20g鬱金10g香附10g澤瀉25g白僵蠶10g鉤藤30g(後下)全蠍9g蜈蚣3條生白芍12g生石決明30g(先下)炒黃芩10g木通6g防風6g山楂核10g(先下)川斷18g青陳皮各6g20劑,水煎服四診:1993年4月12日服上藥後,症狀平和,仍有麵部抽搐小作,舌體顫抖減,納可,二便調。

舌尖微紅,白薄苔,脈滑略弦。

症情穩定,守方加減,準備功課考職業高中。

處方:1993年3月12日方,改生白芍18g,加白蒺藜10g,加生麥芽20g。14劑,水煎服。

五診:1994年1月18日服藥後,自覺無明顯抽搐等不適,構音較前清晰,已考取職業高中,故停服中藥。能堅持學習,但學習成績稍差,納食可,二便調,寐尚安,舌質微紅,薄苔微黃,脈沉弦細,故請焦老再診,值寒假之期,服藥鞏固以堅持學業。

診治同前。

處方:炙鱉甲30g(先下)生牡蠣30g(先下)玄參25g生地20g柴胡10g黃芩10g皂刺6g白蒺藜12g紅花10g香附10g半夏10g射幹12g全蠍10g蜈蚣3條鉤藤30g(後下)山楂核12g生石決明30g(先下)鬱金10g生白礬3g防風10g澤瀉20g15劑,水煎服六診:1994年2月1日服藥後,舌伸出流利自如,無顫,構音清楚,反應敏捷,能堅持寫作業,記憶力也有好轉,惟急時則唇顫,偶顏麵抽搐,納可,二便調,寐佳。

診治同前,守方加入開竅之品。

處方:1994年1月18日方,改澤瀉25g,加菖蒲10g,加遠誌10g。14劑,水煎服。

七診:1994年2月18日其母取藥代訴:惟大笑時口稍歪,唇顫,餘均正常。

處方:(1)1994年1月18日方,加白附子9g,加白僵蠶10g,加羚羊角粉2管(分2次衝服)。30劑,水煎服,每日1劑服。

(2)上方3劑,先下的3味藥改為各20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g,每次1~2丸,每日2次。

八診:1994年3月11日患者言語較前明顯流利,基本如常,反應較敏捷,性格開朗,與同學們逗鬧如常,唇顫明顯減輕,手顫未作,納可,二便調,寐佳,數學考試與測驗均達八九十分。舌苔薄白,脈弦。

診治同前,守方出入。

處方:(1)1994年2月18日方,加白芍12g。10劑,水煎服,每周服3劑。

(2)始服丸藥遵囑服(配合湯藥)。

患者主因語言不利,動作遲緩3年,經協和醫院確診為“肝豆狀核變性”,予以對症治療無顯效,遂請焦師診治。辨其由肝血不足,肝風內動,而發風證,治宜滋養肝血,平肝潛陽,兼以行氣。焦師認為山楂善入血分,功能化瘀開鬱行結,且山楂核更長於消食磨積,故將打碎之山楂核加入藥中同煎,致使長達3年餘之難治之證喜獲良效。

第六十四案肅肺降胃平肝法

治愈胃脘痛案患者杜某男21歲初診:1994年9月28日主訴:胃脘疼痛1年餘。

現病史:患者於1年多以前,始胃脘疼痛,饑飽均痛,然未行係統檢查與治療,僅服“顛茄”等對症治療。近1周來,疼痛加重,伴脹滿不適,腹脹矢氣不暢,納呆少食,畏寒喜暖,時有心悸,大便日行1次,因前幾天大便幹燥而致肛門裂,疼痛而便夾鮮血,胃脘痛甚時伴惡心,未發生嘔吐,小便、寐均可。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病史,否認黑便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少量飲酒嗜好,吸煙5~10支/日。

診斷:中醫:胃脘痛西醫:胃痛原因待查,胃炎?

辨證:木鬱克土,發為胃脘痛。

治法:肅理肺氣,和降胃氣,佐平肝氣處方:百合30g烏藥12g高良薑10g香附10g防風6g丹參30g檀香9g(後下)砂仁5g(後下)青皮6g陳皮10g生白芍12g厚樸12g炒枳實10g炒槐花10g吳茱萸6g7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10月12日服藥後,胃脘疼痛基本已愈,然時覺不適感,大便夾血較前明顯減輕,周身乏力,較他人明顯,納可,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脈弦細。

症情減輕,守方進退。

處方:百合25g烏藥12g炒川楝子12g香附10g枳實10g焦白術6g茯苓20g青陳皮各6g防風5g炒槐花10g廣木香9g丹參20g檀香6g(後下)砂仁5g(後下)8劑,水煎服三診:1994年10月26日胃脘疼痛愈,不適感消失,便血未作,無不適主訴,納可,二便調,寐安。

舌苔薄白,脈沉細弦。

鑒於病情已愈,且較穩定,守上方加入補腎強身之品,以鞏固療效,健壯身體。

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