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焦樹德臨證百案按(十八)(1 / 3)

第七十九案溫陽通痹法治愈胸痹案

患者井某女34歲初診:1994年3月18日主訴:胸悶、心悸半年餘。

現病史:患者於半年前始,胸悶,心悸惕惕然,夜寐不安,倦怠乏力感。曾於北大醫院查心電圖提示: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予以鎮靜藥及中藥對症治療,然無顯效,故請焦老診治。納食欠佳,納穀不馨,二便尚調,平素四末不溫,腹脹。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病史,有磺胺藥、青黴素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45~728~32,痛經史,月經量較多,有血塊,孕1胎,足月順產1子,體健。

查體:舌質略紅,舌苔薄白,脈沉細弱。

診斷:中醫:胸痹西醫:胸悶原因待查辨證:中陽不健,胸陽不振,陰乘陽位,發為胸痹。

治法:溫陽通痹處方:全瓜蔞30g薤白10g桂枝9g檀香9g(後下)當歸6g幹薑3g炙甘草3g川黃連6g枳殼10g旋覆花10g(包)蘇子10g生麥芽12g焦山楂10g陳皮9g厚樸10g枳實10g紅花10g細辛3g墨旱蓮12g7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4月5日患者服上藥共16劑後,自覺胸悶減輕,心悸發作減少,納食稍增,腹脹仍作,既往有易脫發及右膝關節痛,二便尚調,夜寐好轉,仍倦怠乏力感,舌苔薄白,脈沉細。

症情減輕,守方進退。

處方:川斷15g蘇藿梗各12g全瓜蔞30g薤白10g桂枝9g檀香9g(後下)細辛3g幹薑3g炙甘草3g川黃連6g枳殼10g旋覆花10g(包)蘇子10g生麥芽12g焦山楂10g陳皮9g厚樸12g枳實10g紅花10g墨旱蓮12g14劑,水煎服三診:1994年5月6日服上藥共28劑,胸悶、心悸明顯好轉,基本已愈,體力較前恢複,腹脹減,納食增加,體重增加,二便調,夜寐安,惟脫發及右下肢涼感,疼痛減輕,舌苔薄白,脈細滑。複查心電圖為正常心電圖。鑒於症情基本穩定,述無明顯不適,故請焦老處方長服以鞏固療效。

處方:桑椹10g桂枝9g牛膝10g全瓜蔞30g何首烏10g薤白10g檀香9g(後下)當歸6g幹薑3g炙甘草3g川黃連6g枳殼10g旋覆花10g(包)蘇子10g生麥芽12g焦山楂10g陳皮9g厚樸12g枳實10g紅花10g14劑,水煎服患者係中陽不健,胸陽不振,陰乘陽位而發為胸痹,方中除常用之溫陽開痹之品外,且配幹薑、蘇梗、陳皮、麥芽、厚樸等溫健中陽,使中陽健、痰濕化、胸陽振,則痹自除。

第八十案六味地黃湯加減治愈陰挺案

患者郭某某女34歲初診:1994年3月22日主訴:陰道墜痛明顯2月餘。

現病史:患者於2個月以前,行人工流產術後,覺小腹墜脹不適,月經後尤著,時覺陰道有硬物欲脫出來,腰酸乏力,氣短,納食尚可,大便尚調,尿頻。曾於婦科門診檢查,診斷為子宮脫垂證,未行係統治療,今請焦老診治。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25~622~28,孕2胎,足月順產1女,健康,人工流產1次。

查體:舌苔薄白,脈沉細。

診斷:中醫:陰挺西醫:子宮脫垂辨證:肝腎兩虛,衝任不足,發為陰挺、尿頻等證。

治法:補益肝腎處方:桑寄生30g川斷15g炒杜仲15g五味子6g桑螵蛸15g烏藥12g益智仁10g覆盆子12g巴戟天10g白術12g茯苓20g山萸肉10g熟地18g山藥12g澤瀉18g陳皮10g14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4月5日服上藥後,自覺腰酸乏力減,精神好轉,未發生氣短,小腹、陰道墜脹均減輕。

鑒於病情減輕,繼續守方進退。

處方:覆盆子15g川斷18g杜仲18g炙黃芪12g桑寄生30g五味子6g桑螵蛸15g烏藥12g益智仁10g巴戟天10g白術12g茯苓20g山萸肉10g熟地18g山藥12g澤瀉18g陳皮10g14劑,水煎服三診:1994年4月19日患者服藥後,近月餘未發生自覺陰道有物欲脫出之感,小腹墜脹明顯減輕,自述目前無明顯不適症狀,欲求鞏固療效,請焦老再診,舌苔薄白,脈沉略細。

處方:炙黃芪12g桑寄生30g川斷20g炒杜仲18g五味子6g桑螵蛸15g烏藥12g益智仁10g覆盆子15g巴戟天20g白術12g茯苓20g山萸肉10g熟地20g山藥12g澤瀉18g陳皮10g炒黃柏9g14劑,水煎服(效可繼服)患者主因陰道墜痛2月餘而就診,曾行婦科檢查診為子宮脫垂,追其病史,乃因人工流產後始得。焦師根據四診所得,診其為肝腎虧虛,衝任不足所致,並未采用一般常用之補益中氣之法治之,而是著眼於肝腎,用六味地黃湯加補腎強腰之川斷、杜仲、桑寄生、益智仁等治療,而收佳效。

第八十一案越婢加術湯加減治風水案

患者王某女25歲初診:1993年10月29日主訴:雙眼瞼、顏麵水腫2月餘。

現病史:患者於2個月以前因感冒後咽痛,繼則雙眼瞼浮腫,顏麵及雙手腫脹感,當時查尿常規顯示:蛋白(++),紅細胞20~30個/視野,管型0~1個。腰酸,腰痛而沉,頭痛,頭暈,寐欠,納可,大便幹燥,一日一行,需服通便靈,雙目視物模糊,屢次測血壓均高於正常,曾住人民醫院、北京中醫醫院等,診為“急性腎小球腎炎”,予以中西藥物對症治療,然無顯效,故來我院門診請焦老會診。

既往史:11歲患“急性腎盂腎炎”、“胃炎”;16歲患“腹膜炎”,行手術治療。否認肝炎、結核病史,有磺胺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45~628,月經量多,痛經史,未婚。

查體:左脈沉滑略弦,右脈滑略弦,舌苔黃厚(口含喉片後)。

診斷:中醫:風水證西醫:急性腎小球腎炎辨證:脈滑,上半身浮腫,診為風水之證。

治法:宣肺利水,佐以益腎處方:生麻黃10g生石膏30g(先下)蒼術10g桑白皮15g生薑3片大棗2枚炙甘草3g冬瓜皮40g茯苓30g澤瀉20g川斷18g桑寄生25g生茅根30g生龍牡各30g(先下)7劑,水煎服二診:1993年11月9日僅服上藥7劑後,自覺水腫、乏力均減輕。因停藥數日,故晨起雙眼瞼又腫脹,腰痛,偶有頭痛,血壓17.3/12kPa(130/90mmHg),納可,大便幹,小便色黃少,今複查尿常規顯示:蛋白(+),紅細胞1~3個/視野。舌苔略白,脈滑。

診治同前,守方進退。

處方:生麻黃10g生石膏30g(先下)桑白皮12g川斷15g茯苓皮30g冬瓜皮40g生茅根30g小薊20g蒼術10g生薑3片大棗3枚杜仲15g炙甘草5g細辛3g7劑,水煎服三診:1993年11月16日患者述服藥後,諸症均減輕,雙眼瞼、顏麵腫明顯減輕,腰痛乏力減輕,精神好轉,納食可,夜寐安,小便量稍多,然色黃,大便調,舌苔薄白,脈滑略沉。

症情減輕,診治同前,守方加減。

處方:生麻黃10g生石膏40g(先下)桑白皮12g蒼術10g茯苓皮30g冬瓜皮40g川斷18g杜仲5g生薑3片大棗3枚炙甘草3g生茅根30g小薊30g葛根12g14劑,水煎服四診:1993年12月14日服上藥20餘劑後,水腫漸漸減輕至消失,近幾日雖勞累,但腰痛卻明顯減輕,上周複查尿常規:蛋白(±),紅細胞1~3個/視野。納食可,大便偏幹,小便量多,已恢複工作,昨日於人民醫院複查尿常規已正常。舌苔白,脈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