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焦樹德臨證百案按(二十)(1 / 3)

第九十案治尪痹驗案

患者周某某女54歲初診:1993年10月26日主訴:雙手指關節疼痛變形8年。現病史:患者於8年前開始出現雙手、雙膝關節疼痛、僵硬,漸變形,繼而出現雙腕、肘、肩、髖、脊柱等關節疼痛,曾在蘭州人民醫院經檢查,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後轉回北京協和醫院治療。1985年始服“金製劑”,3年後改用雷公藤片,但仍有症狀進行性加重。1991年開始服激素治療,最大量潑尼鬆40mg/d。現每日服地塞米鬆1.5mg及阿司匹林、優布芬等,雙手指關節晨僵、疼痛不能控製,晨僵長達24小時以上。

現症:雙手腕、肘、肩、膝關節、雙髖關節疼痛伴晨僵,活動受限,腳掌、雙手關節變形嚴重,晨起頸項僵直,活動不利,雙小腿肌肉萎縮,口幹,雙目幹澀,畏寒,飲食可,二便調,午後發熱,體溫378℃左右,右足踝部皮膚潰瘍,頸胸部皮膚癢疹。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高血壓等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查體:舌苔白,中剝,脈沉滑。

診斷:中醫:尪痹西醫:類風濕關節炎辨證:腎虛,寒濕深侵入腎,損骨傷筋,發為尪痹。

治法: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血通絡,強筋壯骨處方:骨碎補18g補骨脂10g川斷18g淫羊藿6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防風12g白鮮皮18g苦參20g製附片12g羌獨活各10g炙山甲9g紅花10g草烏6g秦艽12g黃柏10g白僵蠶12g生熟地各15g7劑,水煎服二診:1993年11月5日服藥後,關節痛加重,以腰、足跟痛明顯,雙目幹澀,大便幹燥,右足踝部潰瘍基本結痂,胸頸部皮膚癢疹明顯減退,午後仍低熱,體溫374℃,納可,小便黃,寐可,舌苔少津液,脈沉滑細。

診治同前,守方加減。

處方:生熟地各15g骨碎補18g川斷15g片薑黃10g懷牛膝15g葛根15g羌獨活各10g桂枝12g淫羊藿6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秦艽15g地榆15g製附片12g徐長卿15g海桐皮15g伸筋草30g炙山甲9g炒黃柏12g苦參18g白鮮皮18g7劑,水煎服三診:1993年11月12日關節仍疼痛,午後發熱,體溫37.5℃,服阿司匹林每次3片,每日3次以止痛,雙髖、膝、肩痛著,屈伸不利,紅腫甚,雙足外踝潰瘍,皮膚色紅有疹現,納食欠佳,昨日稀便,每日3次,小便可,寐可,晨僵明顯,頸椎、腰痛僵著,白苔中剝少津,舌紅,脈沉細。診治同前,方中重用清熱解毒除濕之品。

處方:蒼術10g懷牛膝18g炒黃柏12g金銀花25g連翹18g玄參15g赤芍12g紫背天葵12g地丁30g野菊花10g蒲公英30g骨碎補15g川斷18g羌獨活各6g防風10g絡石藤30g海桐皮15g白鮮皮18g7劑,水煎服四診:1993年11月19日五診:1993年11月26日服藥後,足踝潰瘍無發展,低熱減,平素不常服阿司匹林,痛甚時僅服1片,關節痛緩解。

鑒於症情減輕,故繼服1993年11月12日方,稍加入益腎清熱解毒之品。

六診:1993年12月24日服藥後,午後發熱偶作,腕關節活動稍靈活,諸關節痛減,晨僵感減,雙踝關節以下皮膚麻木無知覺,但是踏地後雙足針刺樣痛,舌紅漸退,欲出新苔,脈沉滑已有緩意。

診治同前,方中減清熱解毒之品,加重通經活絡之品。

處方:桑枝30g片薑黃12g海桐皮15g絡石藤30g羌獨活各10g威靈仙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桂枝9g製附片9g麻黃3g蒼術12g茯苓30g炒黃柏15g白鮮皮25g生薏米35g焦檳榔12g連翹20g銀花30g懷牛膝20g苦參25g14劑,水煎服七診:1994年1月11日八診:1994年1月28日低熱漸退,體溫36.9℃以下,關節痛及晨僵均減,故繼服上方,稍事加減。

九診:1994年2月18日服藥後,右小腿潰瘍基本已愈,皮膚紅紫漸退,水腫減輕,雙足麻木作,關節痛僵均減,時胸悶,心前區痛,氣短,以上午發作為多見,舌上漸生薄白苔,脈沉細滑。

診治同前,守方加減。

處方:(1)骨碎補15g川斷18g桂枝10g桑枝30g片薑黃12g蒼術12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製附片12g羌獨活各10g白鮮皮18g懷牛膝18g苦參15g防己10g木瓜10g茯苓25g焦檳榔12g黃柏12g銀花20g連翹15g14劑,水煎服(2)蘇合香丸,1/2~1丸,必要時服。

十診:1994年3月8日十一診:1994年3月25日十二診:1994年4月19日鑒於症情好轉,繼服1994年2月18日方,稍加減用之,偶體溫373℃左右,餘均正常。

十三診:1994年5月14日患者關節痛減,雙足麻木減,指腕關節痛減,然持物無力,雙踝潰瘍好轉,晨僵減,舌苔薄白,脈沉略弦細。

鑒於症情減輕,故守方加減,加重養血之品。

處方:全當歸10g赤白芍各12g蒼術12g炒黃柏12g懷牛膝15g玄參25g銀花25g連翹20g生黃芪12g紅花10g苦參15g白鮮皮15g茯苓20g骨碎補20g羌獨活各10g防風12g丹參12g蒲公英30g紫背天葵10g野菊花10g14劑,水煎服十四診:1994年6月7日現激素減量,每日僅服潑尼鬆5mg,雙踝潰瘍較前呈愈合進展,諸關節疼痛、晨僵均減,納可,二便調,現自行來就診,精神明顯好轉,脈沉細弦,舌苔白厚,中剝,舌質微紅。

症情減輕,守方加減。

處方:1994年5月15日方,加川斷18g,加杜仲15g,以增強補腎之力。14劑,水煎服。

十五診:1994年6月21日服藥後,症情平和,雙踝部潰瘍沒進展,關節疼痛減,僵減著,納可,二便調,惟腰痛,苔白中剝,脈右沉滑,左沉細。

診治同前,守方進退,鞏固療效。

處方:川斷18g杜仲15g補骨脂10g骨碎補18g懷牛膝18g防己12g五加皮10g茯苓35g羌獨活各10g地龍9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秦艽15g炒黃柏12g地骨皮15g連翹20g忍冬藤35g桂枝6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炙山甲9g14劑,水煎服患者主因雙手指關節疼痛變形8年而就診,焦師據四診所得,知其腎虛,寒濕深侵入腎,損骨傷筋,發為尪痹,治宜補腎祛寒,化濕除風,活血通絡,強健筋骨。因其病久大肉已削,故方中增強了補腎陽之品——淫羊藿,又兼有強筋骨、祛風濕之作用;因伴有發熱及踝關節紅腫潰破,慮其寒濕久鬱欲化熱,濕熱搏結下注所致,故於方中加入清熱燥濕之三妙丸(蒼術、黃柏、牛膝)及苦參、白鮮皮等,又加重清熱之品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等。患者經治療後熱退,體溫正常,踝部皮膚潰瘍明顯減輕,關節痛僵亦明顯減輕,由攙、背就診至拄雙拐就診,再至自行就診,收效頗佳。

第九十一案燮樞湯加減治脅痛案

患者夏某某男68歲初診:1994年11月10日主訴:右脅隱痛,時波及左脅1年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