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焦樹德臨證百案按(二十一)(1 / 3)

第九十六案麻杏二三湯加減治愈咳嗽案

患者李某某男48歲初診:1994年5月3日主訴:咳嗽月餘。

現病史:患者於1個月以前感受風寒後即咳嗽,夜間為著,咳甚則微喘,痰多,色灰白,質黏,咳出不爽,咳甚牽及右肩痛,右拇、示指麻痛,抬頭則著,曾服中西藥物治療,效不顯,故請焦老診治。納食尚可,小便調,大便略溏,伴有胸悶不適。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頸椎病”史1年。

個人史:吸煙史10餘年,10支/日,少量飲酒史。

查體:舌苔薄白,脈沉滑。

診斷:中醫:咳嗽,中風先兆西醫:氣管炎,頸椎病辨證:右臂麻木,波及拇示二指,胸悶,咳嗽,脈見沉滑,知為風寒束閉太陽、陽明,肺失宣肅,痰濕阻絡,發為咳嗽、肢麻之證。

治法:宣肺降氣,疏解太陽、陽明處方:麻黃9g杏仁10g葛根20g桂枝12g羌活10g桔梗3g旋覆花10g(包)炒蘇子10g炒萊菔子10g炒白芥子6g紫菀15g枇杷葉15g半夏10g化橘紅12g茯苓20g片薑黃12g伸筋草25g紅花10g7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11月22日患者近1周來感冒後又咳嗽,痰多,色白灰,質黏,咳出不爽,咳甚微喘,咳以夜間為著,且伴有右拇指、示指麻痛不適,納可,小便調,大便偏幹,夜寐欠,舌苔薄白,中略厚,脈滑略沉。

追述病史,1994年5月3日請焦老診治過咳嗽、指麻,與本次發病證候相同,曾服7劑中藥後症狀明顯減輕,又繼服7劑,症狀均消失,故本次仍要求參照5月3日處方服藥。鑒於本次大便偏幹,故上方再加瓜蔞25g。

處方:麻黃9g杏仁10g葛根20g桂枝12g羌活10g桔梗3g旋覆花10g(包)炒蘇子10g炒萊菔子10g炒白芥子6g紫菀15g枇杷葉15g半夏10g化橘紅12g茯苓20g片薑黃12g伸筋草25g紅花10g全瓜蔞25g7劑,水煎服患者主因咳嗽月餘,咳甚牽及右肩、右拇指、示指麻痛而就診。焦師據四診所得,慮其右臂麻痛波及拇示二指,此乃太陽、陽明經所循行之部位,胸悶,咳嗽,脈見沉滑,知為風寒束閉太陽、陽明,肺失宣肅,發為咳嗽、肢麻之證。故治宜宣肺降氣,疏解太陽、陽明,選方用焦師經驗方,麻杏二三湯宣肺降氣,用麻黃配桂枝、葛根等疏解太陽、陽明束閉之邪,邪去則肺宣降如常,炒蘇子、炒萊菔子、炒白芥子、半夏、化橘紅、茯苓等健脾燥濕祛痰,痰濕祛,經絡疏通,則症狀自除。由此不難看出,吾師並未強調指臂麻痛係與頸椎病有關,而是仍用辨證論治之法寶,使病痊愈。

第九十七案補腎祛寒治尪湯加減治愈尪痹案

患者張某女37歲初診:1994年7月22日主訴:雙膝、下頜關節腫痛17年,肘、掌指關節腫痛變形3年。

現病史:患者於17年前始兩膝、下頜關節腫痛,肩關節亦疼痛,曾於協和醫院反複查類風濕因子(+),血沉高於正常,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應用雷公藤、激素、青黴胺、金製劑、環磷酰胺等治療,起初效果明顯,繼之則差。近三四年來雙肘關節、雙手掌指關節、左蹠趾關節及近端趾、指關節腫脹、變形明顯,雖經多種治療均無顯效,故請焦老診治。

現症:周身關節疼痛,尤以雙肘、肩、膝、掌指、蹠趾、指趾近端關節腫痛著,且變形,畏寒喜暖,晨僵明顯,活動不利,納可,二便調,閉經8個月,倦怠乏力,雙下肢尤重。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月經134~628~30,痛經史,孕2胎,人工流產1次,足月順產1女,健在。

查體:舌苔略白,脈沉滑細,尺弱。

診斷:中醫:尪痹西醫:類風濕關節炎辨證:腎虛,寒濕深侵入腎,骨傷筋攣,發為尪痹。

治法:補腎祛寒,疏風除濕,活血通絡,強筋壯骨處方:骨碎補18g補骨脂10g淫羊藿10g川斷18g牛膝15g片薑黃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製附片12g草烏5g伸筋草30g防風10g麻黃9g白術10g炙山甲9g羌獨活各10g10劑,水煎服二診:1994年8月2日服上藥後,雙下肢較前有力,倦怠亦減輕,可以爬山旅遊,然周身關節疼痛仍作,易汗出,晨僵,納可,二便調,舌苔薄白,脈略滑沉細,尺弱。

處方:1994年7月22日方,改草烏6g,改片薑黃12g,加白僵蠶10g。8劑,水煎服。

三診:1994年8月17日患者服上藥後,關節疼痛、晨僵稍減,1994年7月26日查血沉71mm/h,類風濕因子(+),抗“O”1∶600,即始服焦老經驗方,尪痹舒安衝劑2袋/次,3次/日,同時服萘普生1片/日,環磷酰胺,服用2周後,關節腫痛減輕,晨僵亦減,除頸關節外,周身關節痛基本消失,故停服環磷酰胺,減量萘普生,每周服4次左右,又服2周尪痹舒安衝劑後,諸症減輕。偶用萘普生2次/周,堅持又服用2周尪痹舒安衝劑後,症狀減輕更明顯,除雙肩痛輕作外,餘關節疼痛不明顯,已停用全部西藥。1994年9月29日複查,血沉52mm/h,類風濕因子(+),抗“O”1∶200,均較前好轉。

四診:1994年10月12日患者服用尪痹舒安衝劑1個療程已結束,現關節疼痛基本不明顯,晨僵未明顯發作,疾步如常,體力漸複,稍畏寒,納可,二便調,夜寐佳,舌苔薄白,脈略滑沉細。

診治同前,守方進退,鞏固療效。

處方:(1)骨碎補18g補骨脂10g淫羊藿10g川斷18g牛膝15g片薑黃12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草烏6g製附片12g白僵蠶10g伸筋草30g防風10g麻黃3g白術10g炙山甲9g羌獨活各10g生薏米30g茯苓20g14劑,水煎服(2)以上藥3劑研細末,每次6克,每日2~3次,衝服,若服藥期間關節痛作,可酌情加服上方湯藥。

患者主因雙膝、下頜關節腫痛17年,肘、掌指關節腫痛變形3年而就診。焦師據四診所得,知其腎虛,寒濕深侵入腎,損骨傷筋而致尪痹。故予以補腎祛寒,疏風除濕,活血通絡,強筋壯骨,選用焦師之經驗方,補腎祛寒治尪湯加減。方中加用草烏,其性大熱味辛,能搜風勝濕,除寒開痹,破積散結,伍入方中可增強祛寒濕之邪功效;且用麻黃配白術,妙在麻黃發汗,發散在內之風寒濕邪,為防其發汗過之而加入益氣健脾、燥濕利水之白術,二藥相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