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係統論思想為指導,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係統,以構建和諧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宗旨,全麵論述了人與自然關係的係統演變、係統整體思想、係統辯證思想、係統和諧思想,營造祥和環境,建設和諧社會。
關鍵詞:人自然係統演變整體辯證和諧
System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Getting on Well with Each Other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The authors took the system theory thought as the instruction;regarded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as a system;took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getting on well with each other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the objective;comprehensively elaborated the system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the theory of system integrity, theory of system dialectics, theory of system harmony, building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human beings, the nature, system, evolu-tion, the whole, dialectics, harmony
和諧社會,從廣義上講是指社會同自身相關的事物保持著一種協調狀態,包括社會與自然環境、社會同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協調。簡言之,和諧社會包括社會關係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兩個方麵。本文就構建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談一點我們的看法。
1 人與自然關係的係統演變分析
在人類未出現以前,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獨立存在的係統,隻不過它是一個純粹的地質係統。地球是隨著太陽係一起演化而來的,它在經曆了天文時代之後,才進入到地質時代。地球隨著地質時代億萬斯年的長期演化,才出現了人類,才有了人與自然這一特定的係統。
人與自然係統經曆了“圖騰祭拜”時期、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四個曆史階段,表現出各自的不同特征。在這四個曆史階段中,人類的經濟行為模式也大體形成了四種模式:原始自然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
原始自然經濟時代,一方麵,人剛剛脫胎於自然界,尚未擺脫自然界的束縛,人仍然帶有明顯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麵,人也參與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開始打下了人類的烙印。人類的經濟行為表現為刀耕火種、采集野果、狩獵漁撈,去直接獲得自然界賜給的現成產品。人類對生態環境(自然)的影響遠遠低於自然力的恢複能力,幾乎等同於其他動物一樣把自己消融於大自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為自然的統一、原始的協調、低層次的和諧。
在農業經濟時代,人類的經濟行為表現為向土地的索取,以自然資源的損耗換取經濟的發展。雖然人類在生產過程中也存在掠奪自然資源、亂砍濫伐森林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但由於人口規模小,經濟總量不大,對生態資源的索取低於更新速度,經濟與生態環境還能協調發展。在人與自然關係上表現出順其自然的主導思想。
在工業經濟時代,由於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力高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數量大增,加深了人與自然資源再生的長期性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由於人類向大自然索取的多了,給予的少了,自然界也無情地報複了人類,人與自然係統出現了諸多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急需解決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和不協調關係。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們往往更關注的是土地、原物料、機器設備、技術和資金等,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自然界對人的重要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在人類向自然界的索取與自然界向人類的報複相互作用下,人類認識到了協調人與自然關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極端重要性,在人與自然關係認識上產生了新的飛躍,人類已意識到要想不危及自身生存與發展,人的一舉一動都應放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係統中,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並付諸行動,使人與自然關係協調發展步入一個新的裏程碑。在這一時代,在人與自然係統中,人被擺放在了首要的地位,更加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是因為物質資源與知識資源在使用性、流通性、可加工性和交易性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就資源的使用性而言,物質是有限的、排他的,一些人占有多了,另一些人就占有少了;而知識則是可以共享的,使用的人越多,效用就越大,對推動社會發展作用就越大。就資源的流通性而言,物質資源是不易流通的,運輸是緩慢的和高成本的;而知識資源則是易於流通,IT技術的發展、網絡的誕生使人類知識的傳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曾用“農業經濟100年=工業經濟10年=知識經濟1天”的公式來形象反映這一變化,且知識傳播的成本也非常低。就資源的可加工性而言,以物質為主要資源的產品,原料占的成本較高,是低附加值的,工業經濟重在資源的占有,經濟的效率在於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以知識為主要資源的產品是高附加值的,在知識經濟中對資源的占有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對知識資源的創造性利用。就資源的交易性而言,物質資源是脫離人而存在的,物質的價格容易確定,所有權的屬性明確,所有權的轉移也比較容易實現;而知識資源常常是難以脫離人而存在的,知識的價格往往是難以準確確定的,所有權的轉移亦非易事。上述這些差異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重要,人類必然更加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隻有這樣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