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河文明與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聯係,是一個係統有機整體。要再現黃河文明,在根本上必須治理好黃土高原,還黃土高原良性生態環境。本文就黃河與黃土高原、黃河文明與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解決黃河斷流與黃土高原治理進行了係統辯證思考,提出了再現昔日黃河文明的係統整體方略。
關鍵詞:黃河文明黃土高原治理生態環境係統方略
Systematic Integral Strategy on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Loess Plateau
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cology environ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y are an organic system as whole。 So the Yellow River’s getting back to civi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Loess Plateau’s be-ing well controlled and regaining good ecology environment。Inthis article,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relat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Loess Plateau,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good ecology environ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n puts forward systematic integral strategy on how to make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reappear based on the so-lution to the sever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Loess Plateau。
Keyword: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the Loess Plateau Governance, ecology environment, systematic strategy
1 黃河與黃土高原係統認知
黃河與黃土高原是一對“同胞兄弟”,同為“黃姓”,有著“血脈”聯係。它們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社會狀況互為因果,興衰同步,是一個有機整體。
1.1 黃河占黃土高原麵積有多少
黃河流域內黃土高原地區,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接秦嶺,北抵陰山,麵積約64萬平方公裏,占黃河流域麵積75.2萬平方公裏的85.1%。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境內的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9個省區。黃土高原範圍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等7個省區,占到黃河流經省區數的77.8%,說明黃土高原在黃河流域麵積中占絕對大的比例。也就是說黃河流域麵積。絕大部分在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好壞對黃河關係重大,是一個係統有機整體。
1.2 黃河來源於黃土高原泥沙有多少
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地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水土流失麵積達45.4萬平方公裏,占黃土高原麵積的70.9%,其中每年侵蝕模數大於15000噸/平方公裏的劇烈水蝕麵積3.67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同類麵積的89%,占黃河中遊麵積的8.1%。多沙粗沙區麵積7.86萬平方公裏,占黃河中遊麵積的23%,占整個黃河中遊地區輸沙量的70%,粗顆粒泥沙的77%。黃土高原每年土壤流失量16億噸流入黃河,4億噸淤積在黃河下遊河床,使河床平均每年6~8厘米的淤積抬高,下遊河床已平均高出兩岸堤背地麵4~6米。河口地區多年平均淤積8億噸,增加土地5萬畝,造成河口不斷向海洋延伸,形成溯源淤積。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漫灘流量由過去的6000立方米/秒降低為現在的3000立方米/秒,造成了“小洪水、高水準、大漫灘”的不利局麵,加劇了洪水威脅。如1996年8月,花園口洪峰流量7600立方米/秒,其水位比1958年的22300立方米/秒大洪水時還高0.91米,淹沒灘地22.9萬平方公裏,使107萬人受災。同時,為了把大量泥沙輸入海,每年汛期占用輸沙水量150億立方米,使黃河水資源利用受到限製,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大量泥沙還使水庫、渠道嚴重淤塞,各種水利設施難以正常運行。
1.3 黃河水資源來源於黃土高原有多少
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110億立方米,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重要的供水資源,承擔著本流域和下遊引黃灌區占全國15%的耕地麵積,12%的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任務,同時還向流域外部分地區遠距離調水,供水任務十分繁重。黃河有洮水、湟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支流,是黃河的重要水源補充源。黃河上遊有洮河、湟河等許多重要支流彙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黃河中遊龍門以下到潼關,在130公裏的河段內,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等重要支流,水量大增,是黃河洪水主要來源之一,此段水量約占全河的40%。在黃河下遊孟津至鄭州桃花峪間接納了伊河、洛河、沁河、汶河等支流,也是黃河水源的重要來源。黃河水源以降水補給為主,一般來說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約占全年徑流總量的70%~80%,而這部分徑流大多來源於黃土高原。
2 黃河文明與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係統辨析
2.1 遠古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孕育著黃河文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在悠悠曆史中,它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滾滾奔流的黃河水哺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黃河流域曆史上同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恒河流域齊名,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文明是與當時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文明分不開的。遠古時期,黃土高原森林密布。據報道,黃土高原在3000年前是林木蔽天、水草豐盛的地方。西周時期,森林覆蓋率達52%。據史念海教授等許多專家考證和推算,從秦漢到南北朝,黃土高原森林不少於25萬平方公裏,覆蓋率不下40%;到唐宋年間,森林麵積約20萬平方公裏,覆蓋率33%;到明清年代,仍有森林麵積8萬平方公裏,覆蓋率15%。據竺可楨教授研究,距今5000年至3000年中,黃河中下遊地區大部分時間的年均氣溫高於現在2℃左右,1月溫度大約比現在高3℃~5℃,氣候溫暖濕潤。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劉徹在位(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時,陝西渭河流域有竹林。大量資料表明,渭河流域、汾河下遊、洛河沿黃地區古代及其以前接近於亞熱帶氣候,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自然環境良好,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早在遠古時代,軒轅黃帝和他的沿黃部落就在黃河開始創造中華文明。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大荔人、丁村人和河套人在黃土地區創造了光輝的史前文化。在新石器時代,燦爛的仰韶文化基本上發展於黃土區。六七千年前的人類利用了黃土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創造了旱作農業,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商周直至唐宋,3000多年裏,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位於黃土和次生黃土分布區內。在生產工具不發達的夏商時代,由於黃土疏鬆多孔,質地均勻,易於耕作和形成肥田沃土,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從而影響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黃河光輝燦爛的古文化所以能夠在幾千年內經久不衰,在一定程度上是與黃土高原獨特自然環境和人民對農業生產的創造性密切相關的。我國先仰韶時期、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大量的文化遺跡密集地分布在古黃河的中遊岸邊。同時也密集地分布在黃河的支流,如渭河、汾河、涇河兩岸。這反映了當時先民們優先選擇黃河及其支流的岸邊作為生活和居住的地點,是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氣候、土壤、地貌等條件決定的,也足以說明黃土高原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黃河文明創造了條件,黃土高原的土、森林和黃河的水組成的生態文明孕育了黃河文明。
2.2 現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威脅黃河文明
2.2.1 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引起黃河泥沙劇增
黃河為害,根在泥沙,源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長期的自然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據研究,黃土高原的侵蝕中自然侵蝕占70%,人類加速侵蝕占30%。據考證,早在240萬年前的黃土沉積期間,這裏就有了自然侵蝕現象。史誌上把黃河出現“水清”當作大事記載,可見黃河多沙古來即是,如孟津縣誌載“漢桓帝延喜九年(公元166年)四月,黃河澄清”;“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夏,黃河、洛河俱清”;“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陝西以下黃河清,至春不變,諸路數奏河清,派官致祭”。黃土高原千溝萬壑,起伏不平的地貌,疏鬆易蝕的土質,加之氣候變遷,暴雨集中,構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以後隨著人類活動的頻繁,經濟發展對環境資源的持續需求,曆史上戰爭連綿不斷破壞,森林數量驟減,進一步加劇了土壤侵蝕,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現在黃土高原地區已基本不存在原始天然森林植被,子午嶺、六盤山兩個較大的次生林區,麵積也僅有2.34萬平方公裏。從黃土高原近3000年的森林興衰的曆史看,正好與黃河文明興衰同步,說明黃土高原森林植被對本區生態和黃河文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著必然的內在聯係。可見,黃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才使得黃河泥沙劇增,90%泥沙來自黃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