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場形式與內容角逐下的生命追尋(3 / 3)

二、對人性、對現實的關注。《野狐嶺》的主題除了追溯命運的真諦以外,作家也關注到了關於人性和現實生活的思考。在小說中,關於人性主要有兩大事件,首先,在飛卿起義事件中群眾的一擁而上和一哄而散。本是一場正義的起義,最後卻成了打砸搶燒。這不禁讓我想到阿Q的革命,所謂的革命就是一些人推翻另一些人,然後又開始另一種壓迫。在官軍麵前,怎樣的武林高手都顯得脆弱,成了一群烏合之眾。我想那時期好多人還是麻木的,大家毫無目的地在貧窮中掙紮。再者就是野狐嶺中漢把式與蒙把式為了“黃貨”而發生的內訌。先不說豁子的煽風點火,隻是後來祁祿、蔡武等把式的變節,就很讓人感歎人情的淡薄。人是會變的動物,而且當人類把精力用在玩弄生命上時,人就會顯露出吃人的本質。其他作為看客的漢把式們,同樣讓人反思人性的複雜。這一部分小說中明顯地反映出五四啟蒙主義精神的影響和對人性、對現實的批判意義。此外,作者也表現出了對傳統舊習的否定,木魚妹與馬在波通奸被人發現之後,木魚妹麵臨的是要被亂石砸死的結局,這裏麵很明顯地缺少男女平等的觀念。不過,小說中也寫到一些美好的人性,比如木魚爸對木魚書穿越陰陽癡愛的執著,比如涼州女人對丈夫的忠誠,比如涼州人對於討吃的尊敬,以及涼州人熱愛生活的情趣。小說中馬二爺(驢二爺)的形象就是一位好色的好人,當木魚妹因為驢二爺的好色對之痛恨至極的時候,旁人是不理解的,也很難因為好色一事而痛恨馬二爺。就連馬在波說到馬二爺的時候,也說他隻是好色,本性是善良的。孔子在《論語》中說:“食色,人之性也。”在這裏我看到一種讓步和作者留下的勉強的說服力,而且在小說的最後,雖然木魚妹與馬在波完成了結合,但是最後真正走出世界末日的其實是馬在波,在遇見真正的馬在波之後,木魚妹便成了馬在波的襯托。最後,對個體自身的人性思考。在小說中殺手的身份是一個謎,在閱讀過程中,當我以為木魚妹是殺手的時候,我又以為馬在波也是一位殺手。在第十六會的《追殺》部分中,殺手想象著自己如何抓光了馬在波身上的肉和筋,如何看著馬在波的骷髏跳舞。如果按照小說的邏輯,殺手應該就是木魚妹,這一段應該屬於木魚妹的想象,但是最後卻是木魚妹跑過來解救了把自己裝在駝皮裏的馬在波。還有第二十四會《末日》部分,分明是殺手和馬在波在一起,也分明是殺手在和褐獅子鬥爭,最後卻成了馬在波和木魚妹在一起,成了馬在波和褐獅子的較量,連黃煞神都見證過了馬在波與褐獅子鬥爭中的勇敢。殺手到底是誰?讀者是否還記得那隻跟隨著采訪者雪漠的瘦狼,那狼是否就是那殺手?如此多的問題,我也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小說《野狐嶺》的確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情節。但我理解現實中的木魚妹既是木魚妹,也是要報仇的殺手,不過這是現實中的殺手。而在馬在波的心裏,還存有另一位殺手,他是馬在波的另一麵,也代表人性的另一麵。如果真的要在文本中找出依據的話,我認為在第二十六會《木魚令》中,當木魚妹知道馬在波清楚自己的另一種身份的時候,馬在波同樣要求木魚妹殺了自己,因為他是來還債的。⑦馬在波說,他在承受另一種東西。而這承受的東西,拋開前世輪回的孽債,我以為就是馬在波內心的殺手。

以上就是筆者對《野狐嶺》淺嚐輒止的品讀。的確,《野狐嶺》是一部“好看”的小說,小說實現了作者在形式與內容方麵的超越。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筆者看來,小說的形式與內容間存在著一種較量,即角逐。好的小說在形式與內容之間應該是融合的,如此,更能讓人銘記和感悟。盡管作者在代後記中說,小說的內容選擇了小說表達的形式,但是在整個閱讀體驗中,形式與內容間的混亂或是過於自由使得讀者的閱讀果然“雲霧繚繞”。我以為作者的超越,不僅應表現在內容的調和,也不應隻表現為形式的新穎,而是更好地實現形式與內容間的交流。

注釋:

①雪漠.雜說《野狐嶺》(代後記).雪漠.野狐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417.

②雪漠.野狐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176.

③陳彥瑾:從《野狐嶺》看雪漠(責編手記).雪漠.野狐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423.

④雷達先生在《野狐嶺》第一版封底的評語.

⑤雪漠.野狐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25.

⑥雪漠.雜說《野狐嶺》(代後記).雪漠.野狐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422.

⑦雪漠.野狐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