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誠而有信 不欺暗室(1 / 1)

原文

《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則為聖賢第一要節。後人廣其說曰:“欺。”所謂暗室有二義焉:一是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戰戰栗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於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

白話

《大學》、《中庸》都把一人獨處時也能謹慎不苟作為訓誡,這是古代聖賢視為第一重要的禮節。後人把它引申解釋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別人見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種見不得人的事。所謂的暗室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一個人單獨生活的時候;一是指一個人內心深處的隱秘。當一個人獨自生活時,別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舉動,深藏隱秘的內心深處就更使別人很難了解和看清楚。隻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認識到,在這種時候,尤其要嚴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謹慎小心不越禮法,時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種令人恭敬的態度,即使什麼也不說,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賴,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家訓史話

一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做一個君子不難,難的是獨處時也做君子,也就是“君子慎獨”。“慎獨”是一種高境界的道德修養。早在《禮記》中就有記載:“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曆覽前賢,曆史上道德彰顯之人莫不慎獨。

清雍正四年,鹹寧籍清官葉存仁由禮部侍郎王圖炳保舉,先後在淮陽、浙東、安徽、河南等地做官。他為官三十餘載,甘於淡泊,毫不苟取。有一次,他在離任時,僚屬派船舶為其送行,依依話別,船遲遲不肯起錨。直到明月高掛,但見駛來一葉小舟,原來是僚屬們為他送來的禮物,為避人耳目,特地夜裏送來。葉存仁見此情景,立刻叫人取來文房四寶,即興賦詩一首日:“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書畢,將僚屬們的饋贈全部謝絕,分毫不沾。

古訓今鑒

“君子慎獨”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誠實。一個人隻有對自己誠實,方能對他人守信。《五元燈會》上曾載有這樣一則故事:由於戰亂,普陀寺的眾禪者決定遷移廟址。在遷徙途中,隻有豫通大師一人堅持早課,從不荒廢。有人勸曰:“此處無佛,大師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師答一偈子曰:“此處無佛,我心有佛。既誠我心,是誠我佛。”其實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廣眾之下的君子是眾人的君子,隻有獨處一室之時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獨”還是一種對自己的審視。每當夜深人靜、獨處一室之時,當顏麵億代未易的星圖高懸頭頂,你能夠因為無須顧及旁人而放縱身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