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言行可覆,信之至也(1 / 1)

原文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惡,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劉清之 《戒子通錄》

白話

說話做事經得起考核查對,這就是誠信的最高境界;把美好的名聲讓給別人,自己甘願背上惡名,這是德行的最高境界;通過自己成名來使父母感到榮耀,這是孝敬的最高境界;兄弟之間心情愉快,家族之間和睦相處,這是友愛的最高境界;麵對財富能夠時時謙讓。這五個方麵,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家訓史話

羊祜是西晉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 羊祜出身於漢魏名門士族之家。從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職,並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稱。不能不說跟他的家族教育有關。

羊祜學識淵博,人們把他比作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漢末天下大亂,到這時已近百年,人心思治,統一已是大勢所趨。羊祜作為軍事家,認為“兵不厭詐”與他的性格不符,必須待人以誠。他以信義對待吳地軍民。羊祜待人以誠,而吳國君主卻荒淫無道,使得許多吳國軍民紛紛投靠羊祜。將士們甚至約好率領全城士兵過來投降。一天,羊祜的部下為了貪功,抓了兩個東吳的牧童,作為俘虜獻給他。羊祜說:“兩國交戰,小孩子有什麼罪?快把他們放了。”他派人把牧童送回東吳,當麵交給他們的父母。牧童的父母高興極了,到處稱頌羊祜的恩德,不久舉家前來投降。羊祜對待戰死的敵軍也是仁義有加,吳將陳尚、潘景前來進攻,被西晉的軍隊打死了。羊祜說:“兩軍交戰,各為其主,他們是忠臣,應當買兩口上等棺木裝殮他們,讓他們的子弟前來迎喪。”

羊祜的誠信和仁義使吳軍統帥陸抗也稱讚羊祜的德行度量,雙方雖然分別是敵對國家的將領,但彼此惺惺相惜。雙方互贈藥酒,坦誠的作風使他們彼此信賴。在二者對抗期間,荊州戰線處於和平狀態。

羊祜的行為使吳人深受感動,他們在提到羊祜時,都不再叫他的名字,尊稱他為“羊公”。羊祜病逝後,襄陽百姓為紀念羊祜,在羊祜生前遊息之地峴山建廟立碑,此後每逢時節,周圍的百姓都會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淚,人們稱為墮淚碑。

古訓今鑒

羊祜說話做事經得起考核查對,他的誠信竟然使敵方軍民都愛戴他。中國人所講的誠信主要是一種“身份”倫理,而西方人所講的誠信則是一種“契約”倫理。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都需要誠信。言必行,行必果就是誠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