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能忍則不起爭端(1 / 1)

原文

人能忍事,易以習熟,終至於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處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習熟,終至於睚眥之怨深不足較者,亦至交詈爭訟,期以取勝而後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見,不為客氣所使,則身心豈不大安寧!

——袁采 《袁氏世範》

白話

人如果善於忍耐,並且逐漸習以為常,即使別人對他施以非禮到不可忍耐的地步,他也能處之泰然,和往常一樣。人如果不善於忍耐,也逐漸習以為常,即使別人對他有一點兒小小的怨恨與非禮,根本不值得去計較,也總是竭盡全力去打官司,不到取勝決不罷休,但他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東西遠遠要比得到的東西多。人如果有明確的見解和主張,不為外界事物所幹擾,那麼他的身心就會得到極大的安寧。

家訓史話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生於明朝中葉,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學術頹敗,貪玩的明武宗朱厚照信任狡猾好鬥的江彬,信任他到胡作非為也熟視無睹。

在明朝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王守仁沒有多少兵勇的情況下,他發布征討檄文、快速招兵買馬(民兵、農民)、宣傳虛假信息(迷惑寧王),一舉擒獲了朱宸濠,平定了這次叛亂。但是當時受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以為他奪走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就四處散布流言:“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伐,才抓住朱宸濠自我解脫。”

王陽明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與總督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獲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作妥協,江彬等人很可能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擒獲了朱宸濠,是總督軍門和士兵的功勞。如此一來,江彬等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人體腫瘤不及時切除就會癌變,一個人的野心越來越大,欲望膨脹,也會發生基因劣變。江彬迎合皇上貪玩的本性,鼓動禦駕親征,企圖謀害皇上,乘機篡權奪位,可惜是“不義之人,天也厭之。”飛黃騰達了一時,卻沒能耀武揚威一世。錦衣衛指揮使,監管東廠廠長的江彬,最終還是被人扒光了胡子,得到了因果報應。

古訓今鑒

忍不是逆來順受,“小不忍則亂大謀”,忍是氣量也是智慧。如果他當時據理力爭,堅持自己是平叛寧王的功臣,那很可能不僅自己凶多吉少,整個局勢都會受到影響。王守仁去世前留下了人間的最後一句話是“此心光明,亦複何言”。王守仁有明確的見解和主張,在當時黑暗的政治環境裏,他一生都堅持著這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