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處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識,其賢德之進,所謂長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古人謂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者,可不勉哉!

——袁采 《袁氏世範》

白話

生存於世間的人,能常常對自己做錯的往事悔恨不已,對過去說錯的話後悔不已,對過去的無知感到羞愧不已,那麼他在品德方麵就有了日益的長進,對這種日漸的進步,人們往往自己認識不到。古人稱年紀到了六十歲,就應該知道五十九的過錯,難道我們不能以此自勉嗎?

家訓史話

周處是鄱陽太守周魴之兒子。年少時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武藝高強。 由於父親去世的早,母親對他很寵愛,年輕時凶暴強悍,好爭鬥,縱情肆欲,橫行鄉裏。民謠說:“小周處,體力強,日弄刀弓夜弄槍。拳打李,腳踢張,好象猛虎撲群羊。嚇得鄉民齊叫苦,無人敢與論短長。”這位“少孤,不修細行,州裏患之”的七尺少年,被鄉民與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隻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白額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裏有時浮起、有時沉沒,周處與蛟龍一起浮沉了幾十裏遠。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互相慶祝。周處最終殺死了蛟龍上了岸。他聽說鄉裏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覺得非常慚愧。

於是去找“二陸”之稱的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和陸雲。當時陸機不在,隻見到了陸雲,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提高修養。可又擔心自己年歲太大,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聖賢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並且人就害怕立不下誌向,隻要能立誌,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顯露呢?”周處聽後就改過自新,拜陸雲為師。

周處後來飽讀詩書,勤練武藝,出仕西晉。周處在朝中以武勇正直出名,成為西晉的名臣。

古訓今鑒

袁采的話體現了長者的智慧——寬容正直。人哪有不犯錯誤的時候,有悔意說明修養在提高,就要用行動去改正。周處的改過自新在今天看來都是相當有氣魄和覺悟的。認識到錯誤,漸漸改進就是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