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嚐見朋友不中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如吳(木雲)台淩荻舟之流,指不勝屈。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溫弟所處,乃讀書人中最順之境,乃動則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我之所不解。以後務宜力除此病,以吳(木雲)台淩荻舟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養此和氣,可以稍減病患。

——曾國藩《家書》

白話

我常常看見朋友中牢騷太甚的人,後來一定抑塞。如吳(木雲)台、淩獲舟之流,數也數不清。因為無緣無故而怨天,天也不會答應;無緣無故而尤人,人也不會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溫弟所處的環境,是讀書人中最頂的境遇。動不動就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在使我不理解。以後務宜努力去掉這個毛病,以吳(木雲)台、淩獲舟為眼前的大戒。凡遇到牢騷要發之時,就反躬自思,我有哪些不足,而積蓄了這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掉。不僅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也是養這和氣,可以稍微減少病痛。

家訓史話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石橫鎮東衡魚村(春秋時魯國都君莊)人。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左丘明曆經30餘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辭官還鄉。還鄉時,他除帶回大量史料外還帶回銀杏一株、桑苗一捆,決意耕讀傳家。他親手植下銀杏,開墾了桑園,忙時桑稼,閑時教書著述。與此同時,他的眼疾也越來越重,不久即雙目失明。這對於生來即於史籍為伴的左丘明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麵對混沌一片,他曾一度絕望,拒論史實。但很快理智即戰勝了憂傷,強烈的使命使他重新振作起來。他決心在有生之年將其所集整理出來獻給後人。於是,他把幾十年來所聽到見到的諸侯各國的政聞要事及君臣謀議得失之詞,口述給子孫,彙集成卷,著成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國別史《國語》。

《左氏春秋》作為我國編年體曆史著作,給後世留下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間二百五十四年的詳實的中國曆史。《左氏春秋》在忠於曆史事實的同時,以一個正直的政治家、思想家的高度,對其涉及的人物事件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曆來為後人好評。《左氏春秋》的作者與其作品一樣,因此永垂不朽。

《史記·太史公自序》載:“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漢書·司馬遷傳讚》載:“孔子因魯史記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雙纂異同為《國語》。”

古訓今鑒

誰都會遇到不順利的事情,那麼是怨天尤人還是自強不息呢?曾國藩家訓說怨天尤人還不如自我反省,繼續奮鬥。倘若左丘明在身患眼疾之後怨天尤人,一直絕望下去,那麼我國曆史上就少了《國語》這個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