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虞書》雲:“宥過無大。”孔子雲:“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故人以改過為貴。其實,能改過者,無論所犯事之大小,皆不當罪之也。
——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
白話
《虞書》上說:“寬恕、赦免別人的過失,不分大小。”孔子說:“有了過失而不改正,這才叫做過。”凡人誰能沒有過失,如果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這就是自新和從善的機會,所以,人們十分重視改正錯誤。其實,能夠改正過失的人,無論他們所犯錯誤、過失是大是小,都不該懲罰他。
家訓史話
古語道:“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傳》:“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大意是誰能不犯錯誤呢?犯了錯誤而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左傳》這句話源自一個曆史故事。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後終被臣下刺殺。
知過能改的典型是楚莊公。楚莊公是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楚莊王剛執政時少不更事躲在深宮之中,整日打獵喝酒,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大夫伍舉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麵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這麼難猜?你說說!”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曆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這究竟是隻什麼鳥?”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隻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過了幾個月,楚莊王依然故我,既不“鳴”,也不“飛”,照舊打獵,飲酒玩女人。大夫蘇從忍受不住了,便來見莊王。他才進宮門,便大哭起來。楚莊王說:“先生。為什麼事這麼傷心啊?”蘇從回答道:“我為自己就要死了傷心。還為楚國即將滅亡傷心。”楚莊王很吃驚,便問:“你怎麼能死呢?楚國又怎麼能滅亡呢?”蘇從說:“我想勸告您,您聽不進去,肯定要殺死我。您整天觀賞歌舞,遊玩打獵,不管朝政,楚國的滅亡不是在眼前了嗎?”楚莊王聽完大怒,斥責蘇從:“你是想死嗎?我早已說過,誰來勸諫,我便殺死誰。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蘇從十分痛切地說:“我是傻,可您比我還傻。倘若您將我殺了,我死後將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這樣下去,楚國必亡。您就當了亡國之君。您不是比我還傻嗎?言已至此,您要殺便殺吧!”
楚莊王終於聽取了伍舉、蘇從等人的建議,決定此後遠離酒色,親自處理朝政。
古訓今鑒
知錯就改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做人應該學會改過。 不要因為利益、麵子的緣故而拒絕改過,接受批評,誠心的改過需要自省。 犯了錯誤隻要肯改過,就能得到寬容和諒解。 犯錯和改錯的過程,就是人成長的過程。 改過以後要吸取教訓要給他人改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