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神佛之教 以善引人(1 / 1)

原文

人生於世,最要者惟行善。聖人經書所遺如許言語,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後世之學,每每各問一偏,故爾彼此如讎敵也。有自謂道學入神佛寺廟而不拜,自以為得真傳正道,此皆學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禮之、敬之,乃理之當然也。即令天下至大,神佛寺廟,不可勝數,何寺廟而無僧道?若以此輩皆為異端,使盡還俗,不但一時不能,而許多人將何以聊其生耶?

——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

白話

人生在世,最要緊的隻是行善事。聖人經書中所留下的那些至理名言,隻是想使人變得善良。信奉神或佛的宗教,也隻是用善來引導人們。後世的學者,往往各自偏向一端,所以彼此對立得像仇人、敵人一樣。有的自己稱作是道學先生,進入供奉神佛的寺廟不跪拜致禮,自己以為是得到了真傳正道,這都是因為學問沒到精深地步而且思想又有偏差的緣故。用正理來衡量這些,神和佛都是古代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我們對他們有禮貌,尊敬他們,這是理所當然的。天下之大,神佛寺廟,數不勝數,哪一座寺廟裏沒有和尚或道士?如果把這些人都當做異端,叫他們全都還俗,不但一時辦不到,而且許多人將用什麼來維持生活呢?

家訓史話

東漢以後,儒道佛三教鼎足而立並逐漸融會,曆代君主莫不藉由三教來延續其皇室領導中心的命脈,並維係國家社會的安定。康熙是“崇儒重道”更是史無前例,他提倡"三教合一"將其立為成為清朝的國策,在朝廷大力推行。

道教向善,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儒家也曆來勸人為善,《孟子·公孫醜上》中說:“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佛家也提倡有善惡標準,所謂“利己者為惡,利人者為善”

明代的鄭之珍,字汝席,一生宣揚佛理,篤信佛教,勸人為善。他編撰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在民間舞台上久演不衰,並隨徽商流寓大半個中國,對徽劇、川劇、漢劇、豫劇、昆曲等諸大劇種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目連救母說的是: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於佛。佛陀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到現在,而且是口口相傳,關鍵在於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古訓今鑒

奉行與人為善的行為準則,做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靈深處的一種溝通,是仁者個人內心世界裏一片廣闊的視野。與人為善來源於自信。無論生活以什麼樣的方式回報他,他都能應對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