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見人耳語,不可竊聽。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議我短長,聞之未免動益,皆所當戒。
——申涵光《荊園小語》
白話
看見人在耳語,不能過去偷聽。要生怕他人說的內容是要避開我的;又怕這時正在議論自己的長短,這時候過去聽就不大合宜了。一定要引以為戒啊。
家訓史話
古代經常將泄露國家機密稱為“漏泄省中語”或“漏泄禁中語”唐德宗時,宰相竇參雖然沒什麼學問,卻精通為官之道,故而在仕途上頗為順利。唐代的宰相擁有人事權,可以任免一些中高級官員。因此,為了保住相位,竇參廣樹親黨,讓他們擔任要職,以為其耳目,宰相的人事權力成了他培植親信的得力工具。
竇參有一個遠房侄子名叫竇申,此人是竇參的重要人事參謀。竇申為人幹練,曾官至京兆少尹,不久又遷為給事中。竇參十分喜愛自己的這個親戚,經常將朝中機密說與他聽,其中說得最多的是關於任命官員的決定。竇參如果看中了某人該做什麼官,便會回家與竇申商量,聽聽他的意見。竇申的建議往往與竇參相合,從而更加深了竇參對他的信任。
在二人交流的過程中,竇申突然想出了一個發財的好法子,就是在每次竇參與其商議好任命某人為某官的決定後,竇申立即將這個消息泄露到那個即將被任命的人的耳朵裏,這個人為了能夠順利做上官,便會積極主動地向竇申行賄,以請求他在宰相大人麵前多多美言。往往是這邊竇參剛剛與竇申商議好人選,那邊金銀財寶已進了竇申的腰包。通過這個途徑,竇申果然發了大財。
由於竇申喜歡到處亂說泄密,當時人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喜鵲”。時間一長,“喜鵲”竇申的受賄行為便傳到了德宗的耳中。德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誡竇參:“總有一天你會被他所連累,不如將其逐出相府以杜絕眾人的非議。”然而,竇參雖知竇申泄露機密,招權納賄,卻始終狠不下心來,總是回複道:“臣的子侄中沒有一個比竇申的能力強,竇申雖然是遠房親戚,但臣向來十分喜愛他,不忍心將其逐走。我向陛下保證,竇申的這種行為下不為例,永不再犯。”
然而,貪婪的竇申卻絲毫沒有改過之意,反而變本加厲,愈發肆意妄為起來。當時,竇參與兵部侍郎陸贄不和,竇參最擔心的就是陸贄得到皇帝的重用。竇申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很快便聯合了左金吾大將軍虢王李則之與左諫議大夫、知製誥吳通玄等人,假造誹謗之詞以陷害陸贄。德宗聞知後大怒,立即罷免竇參,並將竇申等人一並貶官。竇參、竇申最終落得個被賜死的悲慘下場。
古訓今鑒
竇參身為宰相,為一己私利將國家機密作為盈利的工具,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也因如此,別人當著你麵耳語就是在避著你,這是過去偷聽定然自討無趣,難免心生嫌隙。好奇害死貓,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進退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