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就養有方,思不出位(1 / 1)

原文

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讚之規,不容苟免偷安,垂頭塞耳;至於就養有方,思不出位,幹非其任,斯則罪人。故表記雲:“事君,遠而諫,則諂也;近而不諫,則屍利也。”論語曰:“未信而諫,人以為謗己也。”

——顏之推《顏氏家訓》

白話

從不諫淨的人,在於糾正國君的過失的,一定要處在能夠講話的位置,盡其在匡正輔佐之責,不容許苟且偷安,裝聾作啞。至於侍奉國君,應各司其職,考慮問題不要超出自己的職務範圍,如果超越自己的職位去冒犯國君,那就會成為朝廷的罪人。所以《禮記、表記》上說,“侍奉國君,關係疏遠卻去進諫,那就形同諂媚了;關係密切卻不去進諫,那就是無功受祿。”《論語、子張》上說;“沒有取得國君的信任就去進諫,國君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家訓史話

包拯可說是中國曆史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一出側殺陳世美的案例,包拯為官剛毅,執法嚴峻,不畏權貴,當時京城流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升任天章饋待製,擔任了諫官的職務。一上任,包拯就以唐代著名諫官魏徵為師,精心選定魏徵的三篇奏議,用蠅頭小楷抄寫了一遍,呈奏宋仁宗,希望皇帝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包拯在做諫官時,對朝政發表許多意見,讓皇帝在許多重大的決策中避免了嚴重的失誤。包拯對於自己的這一段經曆曾做過十六字的總結:“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貴妃之父張堯封的堂兄,誌大才疏,為人淺薄,卻憑借張貴妃的這層裙帶關係,在仕途上春風得意。最初,張堯佐被委任為“三司使”。包拯極力反對,向皇帝諫議說,像張堯佐這樣的人,就連小官也沒有資格做,更不用說“三司使”這樣顯赫的大官了。但是,宋仁宗一心想討張貴妃的歡心,不但不理會包拯的諫議,反而又加封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繼續上諫,堅持怒責張堯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聞,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張堯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進諫,痛加陳詞,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當麵辯論起來,終於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張貴妃老大不高興,一再在仁宗耳邊吹風,為其伯父張堯佐說情。宋仁宗告訴她說:“包拯進諫時,唾沫直濺到朕的臉上!你隻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禦史!”

古訓今鑒

“在其位,謀其政”,包拯當禦史則直言進諫,當知府則勤政為民。顏之推所言之意也是如此,“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反而言之,做事情要對得起自己的職責,做好自己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