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爵祿不登,信由天命。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諠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世見躁競得官者,便謂“弗索何獲”;不知時運之來,不求亦至也。見靜退未遇者,便謂“弗為胡成”;不知風雲不與,徒求無益也。凡不求而自得,求而不得者,焉可勝算乎!
——顏之推《顏氏家訓》
白話
君子應該謹守正道、推崇德行,蓄養聲望以待時機。一個人如果官職俸祿不能往上升,那實在是因為天命的緣故。自己去索求奔走,不顧羞恥,與別人比較才能大小,量功勞高低,聲色俱厲,怨這怨那,甚至有人以宰相的毛病相要挾,以此獲得酬謝,有人大聲吵嚷,混淆視聽,以此求得被任用。靠這些手段得到官職,就說是有才能。這與偷盜食物來填飽肚皮,竊取衣服求得溫暖有什麼區別呢!世人看見那些奔走鑽營而獲得官位的人,就說;“不去索取怎麼能獲得呢?”他們不明白時運到來之時,你不求取也會來的;他們看見那些恬靜謙讓卻沒有得到賞識的人,就說:“不去爭取怎麼能成功呢?”他們不明白時機未到,徒然追求是沒有好處的。世上那些不去索求卻獲得了,以及索求了卻沒有獲得的人,哪能計算得清呢!
家訓史話
顧秉謙曾任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顧秉謙是明朝天啟末年的一任宰相,但是也是曆史上一個遭人鄙視和唾罵的宰相。明末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擅權,大發淫威,一手遮天,草菅人命,並與東廠、錦衣衛特務狼狽為奸,濫殺無辜。
顧秉謙他率先趨附,史稱為人“庸塵無恥”,顧秉謙百般獻媚邀寵奴役般地曲奉魏閹,絲毫沒有點骨氣,並助紂為虐,被時人目為“當朝嚴嵩”,譏稱他是“魏家閣老”。 顧秉謙比魏忠賢大十八歲,為了緊緊攀附魏忠賢,他竟厚顏無恥要當魏忠賢的兒子。有一次,他帶領著兒子去給魏忠賢叩頭請安,說道:“本來是我想要拜依您膝下的,但是,恐怕您老人家不喜歡我這個白胡須兒子,所以我就叫我的小兒子來認您爺爺了。”真是極盡拍馬奉承之能事,讓人肉麻,令人作嘔。然而,魏忠賢也不覺得有半點難為情,竟然頷首認可。當時,顧秉謙的兒子還是個小孩,渾身乳臭未幹,隻因認了魏忠賢爺爺,當即授予“尚寶丞”之職。
顧秉謙與魏忠賢相互勾結,陷害忠良。據《明史·閹黨傳》記載,他自從天啟四年十二月當首輔至六年九月去位,朝廷忠實、正直的大臣遭到陷害,那些所謂“罪狀”的票擬行文大都出自顧秉謙之手。
顧秉謙生活極度貪婪。天啟五年,顧秉謙主持會試,全家人出動,對應試者大索賄賂,鬧得滿城風雨。同考官魏廣微準備揭發,顧秉謙便派人給魏送去好處,進行拉攏。醜事雖被遮住了,卻堵不住受害考生的嘴,高喊“顧貪”、“魏昏”。顧秉謙的所作所為,被人指為當今嚴嵩。
崇禎皇帝即位後,開始清算閹黨。天啟七年十一月,魏忠賢在鳳陽自縊而死。崇禎元年,朝廷言官聯名上疏,列數顧秉謙當年與魏忠賢狼狽為奸的種種罪證,要求追究查辦,於是朝廷將顧秉謙削籍,列入“逆案”處理。後來,顧秉謙花錢贖為平民。昆山老百姓積怨暴發,由成林等人帶領衝到顧秉謙家,將房舍居室及家資全部焚燒一盡,昔日豪華的顧家大宅化成一片白地。年已80歲高齡的顧秉謙,倉皇逃跑,竄到一漁船上才得以免遭一死。在百般無奈之下,如喪家之犬的顧秉謙隻得將4萬兩窖藏銀獻給朝廷,才允許寄居他縣,最後客死在異鄉。幾經周折,顧秉謙的棺材才允許運回昆山,然而30年沒有入土落葬。後來草草入土安葬,但不久又遇上盜墓賊,將其屍體掘出並焚燒。
古訓今鑒
顧秉謙的鑽營可謂無恥之極,沒有德行貪婪成性最終全家覆滅。在古代的倫理中,死後不能入土並且被拋屍是極大的憎視,顧秉謙最終害人害己,遺臭萬年。顏之推告誡子孫不要不修德行不顧廉恥奔走鑽營而獲得官位就是這個道理。現今也是如此,自身的修德進業才是最關鍵的,要想有作為必須得考自身的努力,拋棄廉恥去求營生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