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為源,習者為流,流漸失源,其業各異。
【題解】
流業之“流”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源流之流,即德、法、術為各種才能的源頭,在學習德、法、術時由於所學者偏好不同,因而形成各種各樣的人才,這就是流。另一個是品類的意思。劉昺在解釋流業時說:“流漸失源,其業各異”,這就是說,人才形成之流離開其源頭越來越遠的時候,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人才類型,概括起來有十二種:清節家、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雄傑。十二種類型又分別處於不同的品類,兼有德、法、術三種才幹且比較完備的人才品第最高,兼具三才但程度稍差者次之,三才中隻具備一二項者又次之。君主的任務,就是要根據他們的不同才能,把他們放到不同的位置去發揮他們的作用。
劉昺注譯文:德、法、術三才為源,學習實踐者為流,流遠失其源頭,所建功業也不同。
蓋人流之業十有二焉:性既不同,染習又異,枝流條別,各有誌業。有清節家,行為物範。有法家,立憲垂製。有術家,智慮無方。有國體,三材純備。有器能,三材而微。有臧否,分別是非。有伎倆,錯意工巧。有智意,能決眾疑。有文章,屬辭比事。有儒學,道藝深明。有口辨,應對給捷。有雄傑,膽略過人。
【注釋】
業:誌業,由誌向所決定的事業或功業。
清節家:品德節操行為堪為世人楷模之人。
範:榜樣。揚雄《法言·學行》:“師者,人之模範也。模不模,範不範,為不少矣。”
法家: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學派。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君主專製,運用術勢,嚴刑峻法;思想上主張禁斷百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慎到、商鞅、申不害、韓非等人。
術家:善於運用奇謀妙策之人。
智慮無方:智謀思慮無人可比。方,等同。《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侯,廣與崇方。”鄭玄注:“崇,高也;方,猶等也。”
國體:兼備清節家、法家、術家三者素質才能的國家棟梁人才。
器能:在德、法、術三方麵略次於國體的人才。
臧否:褒貶,評論。此指具備清節家的品德,但心胸不寬,喜歡褒貶人物、評論是非的人。
伎倆:指雖然不能為國家製定長遠的政策和策略,但有執行政策和策略技巧的人。
錯意:即措意,在意。
智意:指善於權變、深諳謀略、機智靈活的人。
文章:指文筆燦爛、能寫文章的人。
屬辭比事:連綴文辭,排比史事。
儒學:傳授儒家學說的人。
口辨:能言善辯之人。
給捷:敏捷。《後漢書·文苑傳》:“炎有文才,解音律,言論給捷,多服其能理。”李賢注:“給,敏也。”
雄傑:有膽有勇謀略過人之人。
【譯文】
人們由誌向所決定的事業或功業有十二種:本性及所受影響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誌向和事業。有清節家,以行為樹立模範。有法家,製定法律製度。有術家,智謀思慮無人可比。有國體,德、法、術三者具備。有器能,三才不足。有臧否,評判是非。有伎倆,留心技藝。有智意,能斷決眾多疑難。有文章,連綴文辭,排比史事。有儒學,道德高深才藝高超。有口辨,應對敏捷。有雄傑,膽略過人。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之家,延陵、晏嬰是也。建法立製,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範蠡、張良是也。兼有三材,三材皆備,德與法術皆純備也。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兼有三材,三材皆微,不純備也。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兼有三材之別,各有一流,三材為源,則習者為流也。清節之流,不能弘恕,以清為理,何能寬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己不寬恕,則是非生。是謂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創思遠圖,法製於近,思不及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務在功成,故巧意生。是謂伎倆,張敞、趙廣漢是也。術家之流,不能創製垂則,以術求功,故不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長於權者,必短於正。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凡此八業,皆以三材為本。非德無以正法,非法無以興術,是以八業之建,常以三材為本。故雖波流分別,皆為輕事之材也。耳目殊官,其用同功,群材雖異,成務一致。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毛公、貫公是也。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丘生是也。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各抗其材,不能兼備,保守一官,故為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預焉。
【注釋】
若夫:至於。用於句首或段落的開始,表示另提一事。
容止:儀容舉止。法:效法。
延陵:即春秋時吳國人季劄,吳王壽夢少子,亦稱公子劄,因被封於延陵,又稱延陵季子。因其有賢德,其兄諸樊、餘祭、夷昧都曾讓君位給他,但季劄均不接受。曾出使魯國,在觀賞周朝詩歌和樂舞時,借分析詩歌樂舞評論諸侯盛衰,很有影響。晏嬰:春秋時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字平仲,齊國大夫,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厲行節儉,善於勸諫,談鋒機智,主張誅不避貴,賞不遺賤,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多次出使楚、晉、魯等國,在當時各諸侯國中頗有影響。在《左傳》、《史記·管晏列傳》、《晏子春秋》中對其事跡多有記載。
管仲:春秋初潁上(今安徽潁水畔)人,名夷吾,一稱敬仲。初與鮑叔牙經商,齊襄公時與公子糾投奔魯國,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卿相,在齊國進行政治經濟改革,主張按土地肥瘠征賦,開發魚鹽之利,鑄貨幣平物價,重視選拔人才。在他的輔佐下,齊國國力大增,成為春秋時的霸主。商鞅:戰國時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公孫鞅、商君鞅、商君。喜好刑名之學,初為魏相公孫痤家臣,公孫痤死後入秦,以強國之術遊說秦孝公,深被信任,任左庶長,先後實行兩次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時最強大的國家。後遷任大良造,率軍攻魏,俘獲魏公子卬。以功封於商(今陝西商州東南),號商君。孝公死後,遭到反對派的誣害,舉兵反抗,兵敗被殺,其屍被車裂。
思通道化:思想與客觀規律的變化相通。道化,指自然和社會規律的發展變化。
範蠡:春秋末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與宛令文種為友,後一起進入越國,為越王勾踐謀臣。越國被吳國打敗後,隨越王勾踐入吳為質,三年後隨勾踐返越,幫助越王奮發圖強,待機複仇。越國強大後,滅掉吳國,範蠡卻離開越國到了齊國,稱鴟夷子皮。後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改稱陶朱公,通過經商成為巨富。其政治主張和經濟思想在《國語》、《呂氏春秋》、《史記》等史籍中有記載。張良:秦朝末年人。字子房,出身韓國貴族,祖父與父親相繼為韓國卿相。秦滅韓後,圖謀複國,傾家財尋求刺客,對秦始皇進行刺殺未遂,因而逃亡,在下邳隱名避禍,隨從圯上老人學《太公兵法》。秦末參加陳勝吳廣起義,後歸附劉邦,成為其手下重要謀士。劉邦進入關中後,曾勸其不要貪戀宮室,又在項羽的鴻門宴中為劉邦解危。楚漢戰爭中,主張爭取英布、彭越、韓信,連兵破楚,反對酈食其分封六國之後的主張。劉邦建國後,被封為留侯,在勸劉邦定都關中、冊立太子等問題上均起了重要作用。
厲風俗:勉勵好的社會風氣習俗。厲,勸勉。《左傳·哀公十一年》:“宗子陽與閭丘明相厲也。”杜預注:“相勸厲致死。”
謀廟勝:謀劃朝廷預先製定的克敵製勝的謀略。《尉繚子·戰威》:“刑如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奪敵者五:一曰廟勝之論。”
伊尹:商初重要謀臣,名尹,一說名摯,尹是官名。初在有莘國為奴,成湯娶有莘氏女,伊尹作為陪嫁入商。成湯發現其才,提拔重用,後委之以國政。先後幫助成湯滅掉葛、昆吾等小國,後打敗殷紂王,建立商朝。呂望:又稱太公望、呂尚、師尚父,俗稱薑太公、薑子牙。西周開國大臣,薑姓,名尚,字子牙。周文王遇之於渭水之陽,以之為師。文王死後,繼續輔佐武王,在滅商建周中功績卓著。西周建立後被封於營丘,為齊國的開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