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是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又一次重大突破。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就是比較好地處理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一方麵,漸進推進市場化改革,不斷擴大和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範圍和功能,另一方麵,有效發揮政府動員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和要素高強度投入驅動為主,逐步轉向由創新驅動發展和提高效率為主的階段,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也要進行相應調整。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就要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政府應該是創造環境的主體。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為市場主體服務,通過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激發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尚未完成,還處在市場逐步完善成熟與政府職能轉變的互動過程之中。我國發展現實中麵臨的矛盾和問題,一方麵有市場經濟不成熟、市場機製不完善的原因,另一方麵是政府職責邊界不清,政府仍然管著一些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而恰恰應該由政府承擔的市場監管等管理事項還沒有完全管住管好。改革的基本方向,應該是更加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把應該由市場承擔的功能交給市場。
當前,加快經濟轉型,應加快土地、技術、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更好地發揮我國資源要素潛力和綜合配置優勢。全麵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促進產業升級、參與國際競爭、提升綜合國力等方麵的重要作用。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消除各種製度性障礙,打破事實上存在的“玻璃門”和“彈簧門”,強化產權保護,保證各種所有製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深化財稅體製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和事權相匹配的機製,改革資源環境稅費製度。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健全現代金融體係,穩步推進利率和彙率市場化改革。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是解決我國內外需失衡、投資消費不協調、產能過剩壓力過大等結構性矛盾的重要途徑。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人口城鎮化滯後於土地城鎮化、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滯後於城鎮化發展要求,是我國發展中麵臨的突出問題。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要有效降低人口城鎮化門檻,消除人口城鎮化的體製障礙。為此,要以解決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為重點,加快土地製度、戶籍製度改革,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近年來,各級政府在保障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仍然較多。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根本上要靠推進民生領域的改革,這不僅有利於解決民生問題,而且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都至關重要。為此,要重點圍繞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統籌城鄉等領域,加快推進改革,編織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
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製,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製;深化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製度改革,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製度,保護勞動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形成更加兼顧公平與效率的製度,創造條件讓全體社會成員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和公平競爭富起來,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保障製度改革,要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製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製度,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製和正常調整機製。統籌城鄉發展,當前需要加快農村產權製度改革,做好農村產權的確權、登記、頒證等工作,循序漸進推進土地管理製度和征地製度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製度,切實維護好農民合法權益。
第三,促進公平正義的改革。公平正義是經濟社會創造活力的源泉。隻有獲得公平競爭、平等發展的機會,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才能有效釋放,社會主體的發展空間才能有效拓展。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為各類市場主體和廣大民眾營造公平正義的製度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製度環境,就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特別是要為非公有製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保證各類市場主體能夠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抓緊清理有礙公平競爭的政策法規,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投資創業的積極性。為廣大民眾營造平等發展的製度環境,就要深化教育、就業、創業等方麵的改革,在擴大橫向流動的同時,增強縱向流動,打破社會階層固化,切實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更好地激發社會活力。
第四,實現生態文明的改革。我國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要求大力推進製度創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當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以更好地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係、環境汙染代價和生產安全成本。資源性產品價格不合理,客觀上會造成過度需求和浪費,甚至誤導產業發展。正確的價格信號不僅能倒逼市場主體節約資源,還能激勵社會開發節約資源的技術。從國際上看,節能技術和替代能源發展,都與資源供需形勢變化和資源性產品價格上升密切相關。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製,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資源產權製度。
生態文明製度還涉及環境保護製度、生態建設製度和國土空間開發製度。近年來公眾的環境意識明顯提高,環境問題引起的突發性群體事件明顯增多,要求加快改革環境評價製度,提高環評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快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製度和環境損害賠償製度。與此同時,還要健全生態補償製度,加快製訂和實施生態補償條例。國土空間開發製度是生態文明製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的規範和標準,嚴格禁止失序失範失當的國土開發活動。
第五,釋放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關鍵。近年來,政府職能轉變取得積極成效,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得到增強,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的財政支出大幅增加。但總體上看,政府職能轉變仍然滯後,政府資源配置範圍仍然過大,對微觀經濟主體的幹預仍然過多,公共服務供給仍然不足,市場監管仍然薄弱。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核心是要簡政放權。簡政放權不能僅僅停留在機構撤並上,而是要在職能整合、流程再造、提升效率上下功夫,把市場和社會能夠承擔的職能交還給市場和社會。要按照權力和責任同步下放,調控和監管同步強化的原則,把該放的堅決放開、放到位,該管的堅決管好、管到位。政府管理的重心要適當由“前端”向“中後端”轉移,加強事中監管和事後評估。對政府公共服務,也要創新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更多實行政府購買服務。隻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才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為經濟轉型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國經濟時報》2013年10月10日)
拓展輔導助學
馬為防:以強烈的問題意識牽引深化改革
習主席曾深刻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麵臨的一係列突出矛盾和問題。”習主席的這一重要思想,深刻闡述了改革與問題的辯證關係,它啟示我們,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深化改革的牽引力。
曆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的認識在提出問題中前進,國家和社會在不斷解決問題中發展。問題是改革的原動力,改革往往以發現問題為起點,又以解決問題為新的起點。改革隻有進行時,而問題意識也將貫穿深化改革的全過程。當前,國防和軍隊改革正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各種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此起彼伏,從某種意義上說,能不能發現問題、敢不敢正視問題、善不善於解決問題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關鍵之舉。
發現問題是能力。問題是什麼?問題就是矛盾,問題就是困難,是人們不得不麵對、不想也存在的東西。馬克思曾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改革的過程,就是發現矛盾、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不需要改革;有了問題,必然催生改革。問題是導向,問題是牽引,看不到問題,看不清問題,改革就會迷失方向、止步不前。發現問題需要敏銳的眼光、敏感的態度、敏捷的思維,能看到圓滿背後的不圓滿、成功之後的不成功,這是思維、能力、水平的體現。發現了問題,就是發現了目標,把準了七寸,誰發現問題誰主動,早發現問題早主動,須知發現不了問題正是最大的問題。
正視問題是態度也是責任。問題意識來源於憂患和責任,是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的體現。忽視問題,掩蓋問題,避而不談問題,輕描淡寫問題,都是不敢正視問題的表現。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單位不可能不存在問題,現在沒問題不等於以後沒問題,現在是小問題以後可能是大問題,解決了就不是問題。改革就怕看不到問題,更怕看到了問題卻裝作看不到,承認問題不是對改革的否定,更不是抹殺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是對改革現狀的清醒認識。1919年,26歲的青年毛澤東撰寫了《問題研究會章程》,提出當時的中國需要研究的71項144個問題,彰顯了一代偉人高瞻遠矚的問題意識。因此,正視問題、深化改革不但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要瞄準體製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有的放矢,銳意進取,敢於涉險灘、敢於啃硬骨頭,以問題的破解帶動改革的深入。
研究問題需要方法更需要智慧。思之愈深,行之愈遠。問題來源於實踐,研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既需要方法論的宏觀指導更需要源源不斷的智慧。問題不是一眼就能看穿、一把就能抓住、一下就能研究透的。既要麵對現實,又要超越現實,既要靠直覺領悟,也要靠理性思維,更要靠哲學智慧。問題意識是批判性的,它不是為了摧毀現實、滿足現實,而是為建設現實、引領現實。曆史證明,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理論的產生,都是基於分析和解決某種現實問題的需要。蘇格拉底通過“對話催生思想”,運用的就是問題方法。而馬克思主義更是從根本上具有問題思維和問題意識,具有更為深刻、全麵而富有遠見的特點。隻有既重理論又重智慧,才能舉一反三、由表及裏,才能分清真問題和假問題、大局問題和細節問題、關鍵問題和一般問題,問題意識才能既有理論厚度又有現實品格。
解決問題需要勇氣更需要擔當。改革決定出路,問題決定成敗。問題呼喚深化改革,隻有在責任、使命、擔當精神的基礎上,才能凝聚起壯士斷腕、給自己動手術的政治勇氣。要用解決問題的成效來檢驗改革的績效,用解決問題的速度評判工作標準的高度。一方麵,腦子裏要裝著關係國防和軍隊大局的長遠問題;另一方麵,也要隨時關注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解決問題不但需要勇氣,更需要持之以恒的韌勁和擔當。世界的進步正是按照“問題——解決問題——新的問題”這一邏輯進行的,問題始終是層出不窮的,不能幻想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帶著問題持續思考,盯著問題毫不放鬆,勵精圖治、永不停頓。(《解放軍報》2014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