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講(2 / 3)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時代進步的必需,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必由之路。

早在19世紀,馬克思便預言:在各國經濟走向世界經濟的過程中,文化生產也將走向世界性。全球知識型經濟時代,作為一種關鍵的社會資源和特殊的經濟資源,文化資本的全方位放大越來越具有生產力的內涵。文化產業因其高智力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等特點,對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發展模式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顯示出巨大的經濟效應、就業效應、產業結構升級效應,成為經濟增長新的發動機。經濟發展隻有體現出文化品格,才能進入更高發展階段。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文化體製改革,激活和釋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產力,抓住全球文化生產鏈條重組的新機遇,從而占據國際競爭的製高點。

文化強國,重在文化強民。一方麵,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幸福指數的重要衡量尺度;另一方麵,老百姓的文化性格和文明程度,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表明,黨始終把人民的福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從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劃分,到文化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籌,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投入,到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的推進,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通過文化建設提高公民素質、確立社會基本道德規範,塑造更加生氣蓬勃、昂揚向上的國民精神,增強國家民族凝聚力,這已經成為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經驗。

文言萬象,自強不息;華章載道,矢誌不渝。有著強大創造力和生命力的中華民族,其善良、勇敢的力量,其固有的文明品質和秩序積澱在仁、義、禮、智、信的傳統價值觀當中,使得她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華民族處於全麵複興的戰略機遇期,國家形象和國際話語權問題日益凸顯,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之外,“文化軟實力”被一次次提及。文化強國的建設,就是要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來提升軟實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來提升國家形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文化來引領感召力和影響力,實現世界文化版圖的新構建和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

複興之路,日月昭彰;改革之途,篳路藍縷。哪裏有改革,哪裏就要克服關係不順、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優、機製不活的種種困難。當前,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尚有不足,文化產業規模尚小,尚缺闖蕩市場的實力和魄力,科研教育事業麵臨固化瓶頸,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仍不完善,市場準入製度仍不健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任重道遠。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要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努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邁出民族複興更加自信的步伐。(摘自《光明日報》2012年11月26日)

張國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基石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壯大的正確指南

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以種種形式表現出來,集中到一點,就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如果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真理,為什麼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要堅持以它為指導?科學真理性是要靠實踐來證明的,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掠奪、瓜分和淩辱。從1842年到1912年中國被迫同西方簽訂了40多個不平等條約,包括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一些誌士仁人積極探索、尋求救國之道。在各種理論的比較、碰撞、論辯中,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終於凸顯出來。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中國並被中國共產黨所掌握,就成為改變中華民族和中國曆史命運的銳利武器。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先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兩大理論成果,才使中華民族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站了起來,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並實行改革開放,繼而使中國人民富了起來;中國不但沒有亡國滅族,反而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大國,看見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曙光。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相對的。中華民族近現代以來的曆史實踐雄辯地證明,馬克思主義對於中國來說就是科學真理,它早已滲透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理論的方方麵麵,發揮著靈魂和輻射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體係和話語體係,為中華民族注入了充滿創造力、感召力、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指引著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繁榮發展的前進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凝神聚氣的最大磁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正在實踐中。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盡善盡美,總要有一個艱難成長過程。在人口眾多、國情複雜、基礎落後、矛盾紛繁、挑戰嚴峻的中國開拓和創新社會主義,更需要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改革中逐步完善。而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難免引發一些消極的、負麵的、矛盾尖銳的、令人擔憂的、令人困惑的現象。但是,隻要人們學會看大局、看總體、看發展態勢,善於把當代中國放在曆史發展的長過程中進行縱向比較,放在當今世界格局下進行橫向比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可度,必然是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最大公約數,必然是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

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富足,人民的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富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社會財富迅速積累,基礎建設大大加快,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盡管社會還存在分配不公、兩極分化、遠沒有實現共同富裕,但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衣、食、住、行、用的品質提高之快,前所未有,凡是了解中國近代以來苦難曆史的,無不為之感慨,真是令國人極為欣慰,令世界非常驚歎。

隻要全黨、全國人民以改革的精神,不斷豐富完善這條中國道路,所麵臨的矛盾和問題都會逐步迎刃而解。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必然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產生更加廣泛的吸引力和更加強大的感召力。

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國文化軟實力“骨氣和底氣”的主要源泉

任何國家都需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任何謀發展、求進步的國家都需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有這麼多民族,國情這麼複雜,發展這麼不平衡,現實又存在這麼多矛盾和問題,更加需要以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因為民族精神是團結人民、支撐國家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魯迅先生剛開始留學日本時是學醫的,他後來之所以棄醫從文,是因為一部日本紀錄片刺激了他。魯迅意識到:一個民族不管有多麼健壯的體格,隻要沒有強大的民族精神,那麼這個民族“隻配做看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民之所以能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喚起了全民族的覺醒,激發起全民族的愛國主義抗戰精神,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

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後,社會的生產方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價值取向也日趨多樣化,而互聯網在改變人們交往方式的同時,使本已複雜多樣的意識形態領域變得更加複雜,統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意義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顯然,我們應該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並與時俱進,使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成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強大競爭力、飽含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所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都早已融入我們日益豐富的偉大民族精神,使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麵對任何困難與挑戰,都更加有骨氣、有底氣。

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大廈的道德根基

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事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事關文化軟實力的道德底線,事關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公民的道德底線。但是,一些腐敗案件說明,我們有相當一批黨員幹部都背離了“八榮八恥”要求,在他們身上,國家文化軟實力是負值。現在中央加大“打老虎”和“打蒼蠅”的力度,民心大快,黨的威信自然上升,號召力、動員力、組織力自然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自然增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母體,對於我們當代中國來說,這個體係的每一條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如果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如果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我們的文化既不是先進的,更不是社會主義的。如果偏離了這個價值體係,恐怕就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不定就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或者別的什麼主義了。如果抽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中國文化軟實力大廈必然坍塌,黨的前途命運必然蒙上陰影,國家的長治久安必然失去精神支撐和思想根基。

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同樣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於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它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成三個層次,共24個字:一是從國家層次看,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二是從社會層次看,要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從公民個人層次看,要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培育和踐行好這24個字,不僅有利於最終確立簡潔明快、易懂、易記、易傳的,為人民普遍認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也有利於築牢中國文化軟實力大廈的基石。(摘自《前線》2014年第2期)

舒剛:綜合國力與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深刻指明了

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對於我們全麵認識國家綜合實力的內涵,將文化軟實力建設納入國家綜合國力建設總體布局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軟實力體現出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國家強大不強大,要看經濟、看科技、看軍事,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民族凝聚力、民族的精氣神。缺少民族凝聚力,人心渙散、精神不振,一個國家就立不起來。有了民族凝聚力,有了民族的精氣神,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一時落後,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會挺起腰杆,不輸氣節,不妄自菲薄,不自我矮化,有自己的骨氣和底氣,在國際舞台上照樣能贏得尊重。同時,有了民族凝聚力,有了民族精氣神,經濟、科技、軍事一時落後的國家和民族,會自我加壓、自我奮起,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在30多年的時間裏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諸多奇跡,從根本上說,是中華民族有一種民族氣節,有一種民族精神。這種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與正確的發展道路相結合,使當今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世界,國際社會讚歎中國的奇跡,同時由衷讚歎中國人民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這種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中沉澱和凝結起來的,已深深熔鑄在中華文化之中,成為我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正由於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現。

文化軟實力既然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我們在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過程中,就要特別注意提升文化軟實力。在現實社會中,有一種現象,即工具理性盛行,重器不重道,表現在國家綜合實力建設上,就是重視提升硬實力而不重視提升文化軟實力。重視提升硬實力是對的,文化軟實力也一定要以硬實力為基礎,事實上,硬實力的提升會極大地推動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比如,世界上學習中文,過去是冷門,現在是熱門,因為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世界交往越來越多,世界也越來越需要同中國交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交往,也促進了世界對中文的需求,推動形成了學習中文的熱潮。但是,在重視提升硬實力的同時,決不能忽視、輕視提升文化軟實力。正確的態度是,硬實力與軟實力並重,寓軟實力於硬實力之中,既見物又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