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作者簡介:王梅,女,(1938—),原中央歌舞團陝北民歌合唱隊隊員,陝西省木偶劇團書記。
“提起我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裏鋪村……”
每當耳際響起這令人魂牽夢縈的歌聲,便總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勾起我人生曆程中那最美好的回憶。
我就生長在黃土高坡上的綏德縣義合鎮,距離三十裏鋪村十五公裏。我奶奶經常是信天遊不離口,高興了唱,不高興了更要唱。一位爺爺年輕時是扮演獅子舞頭的演員,兩位叔叔是陝北秧歌的舞蹈演員,還有一位叔叔對我影響最大,他就是國家一級作曲家王焱。我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家人的影響和陝北民間藝術的熏陶,是在這種濃濃的民間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因而對陝北民歌和陝北民間藝術有著深厚的割舍不斷的感情,我的人生旅程也就從演唱陝北民歌起航。
1952年,第一個國家歌舞團——中央歌舞團成立伊始,就決定組建陝北民歌合唱隊。當年冬天,張樹楠老師(國家一級歌唱家,後擔任合唱隊隊長)、王方亮老師(國家一級曲作家、指揮家,後擔任合唱隊指揮、副隊長)風塵仆仆地從北京趕到陝北民歌之鄉綏德招收合唱隊員,當時大約有數千名愛好唱歌的青年踴躍報名應招,最後從中精選了三十四名,成為中央歌舞團陝北民歌合唱隊第一批隊員(見照片一),我有幸成為合唱隊第一批隊員。我們這些隊員年齡最小的十五歲,最大的二十來歲,文化程度有小學,有中學,參差不齊,對音樂的基本知識一竅不通,更不識譜,可以說是一些音盲,但都酷愛唱歌。中央歌舞團為了盡快提高隊員們的綜合素質,選配了十幾位老師對我們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和訓練。設有政治理論課(老師有王書秀、霍希揚)、文化課(老師有趙素麟、宋哲生)、聲樂課(老師有張樹楠、王方亮、唐榮枚)、試唱練耳課(老師有錢保華、袁家俊)、形體訓練課(老師是譚嗣英),民歌老師是特地從綏德當地請來的民歌老藝人蔣喜祥、高振林、王喜祥等七八位,生活管理老師是段昆、楊振朋。團裏對我們學習生活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能說普通話,不能學美聲唱法,要保持陝北的淳樸風味。除禮拜天外一律不得上街。上午四小時是合唱訓練,音樂基礎課,下午是政治理論文化課,晚上兩小時的自習和作業,在十幾位老師的苦心培育和大家的努力下,隊員們在各方麵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1954年秋季,合唱隊給團裏進行第一次業務彙報演出(見照片二),我們以合唱、對唱、領唱等幾種形式唱了《三十裏鋪》、《對花》、《蘭花花》、《夫妻逗趣》等,其中《三十裏鋪》是以無伴奏的形式演唱的。因為我們的聲音特別和諧、純真,陝北風味十足,團領導非常滿意,對於合唱隊的進步和演出的成功給予了充分肯定。隨後我們又相繼排練了合唱《五更鳥》、《茉莉花》、《趕牲靈》、《婦女打硪歌》、《凍冰歌》、《買上兩瓶生發油》、《踢繡球》、《紅軍哥哥回來了》、《走西口》等,正式參加了中央歌舞團的演出活動。中央歌舞團的演出是非常受觀眾歡迎的,當時有轟動全國的《荷花舞》、《紅綢舞》、《跑驢舞》、《扇舞》、《孔雀舞》、《獅子舞》等,有陳朝儒的二胡獨奏,馮子存的笛子獨奏,秦鵬章指揮的民樂合奏,有劉淑芳的獨唱,周廣仁的鋼琴獨奏,秋裏指揮的美聲唱法大合唱等節目。陝北民歌合唱隊的節目是整個晚會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剛開始我們的節目被排在演出的前半場,因為極受觀眾的歡迎,很快團裏就將我們的節目調到後半場的倒數第二。每次安排正式演唱三首陝北民歌,但每當唱完最後一首時觀眾總是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要求再唱。因此,每次演出我們總是興奮不已地唱完五六首後才能閉幕。隨著中央歌舞團的演出,陝北民歌合唱隊的影響也逐漸擴大,先後多次參加了全國性的重要演出活動。
1954年冬季,中國音樂家協會組織的中國民間古典音樂巡回演出團在全國各地進行巡回演出,我們合唱隊也參加了。(見照片三)演出團團長是舒莫同誌,中國許多著名的民間和民族音樂家參加了這次巡回演出活動。民樂指揮家秦鵬章擔任樂隊指揮,演奏員有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嗩呐演奏家趙春亭,古琴演奏家管平胡、查阜西,二胡演奏家蔣鳳之,山東琴書演奏家鄒環生、韓鳳蘭等,組成了有中央歌舞團民樂隊參加的強大的演出陣容,先後在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西安等十多個大城市巡回演出多場。最令人難忘的是在上海的演出,能容納數萬名觀眾的人民廣場滿滿當當、水泄不通。我們演唱了表現春天美好情景的《對花》,表現男女純真愛情的《蘭花花》、《三十裏鋪》,表現土地革命時期陝北人民對遊擊隊那種真摯感情的《對麵價溝裏流河水》等陝北民歌。嘹亮的歌聲在廣場上空回蕩;風趣、潑辣、詼諧的《夫妻逗趣》唱完時,暴風雨般的掌聲夾雜著觀眾的“再來一個,再來一個”的呼聲經久不息。那種熱烈的場麵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謝幕達五六次,每次演出都在高潮中結束。通過這一次在全國的巡回演出,陝北民歌合唱隊進一步在全國擴大影響。在每次演出後的座談會上,人們總是以激動的心情讚揚那些老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同時對民歌合唱隊和諧甜美的聲音和相互默契的配合,對獨具特色的陝北民歌,總是讚不絕口。在中央歌舞團的影響下,隨後全國有些文藝單位也相繼成立了民歌合唱隊,從而推動了中國民歌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