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寵辱不驚是工作、生活成功的重要一環。隻有淡泊名利、寵辱不驚才能夠保持自己不驕不躁的心態,這樣才能在麵對工作中的小摩擦和小成就時保持平和的心態,這同時也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礎。這樣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懂得積蓄力量的人。

“利”、“害”是孿生兄弟

“名”是精神領域的代表,“利”是物質領域的代表,名聲、聲譽以及隨之而來的被人尊崇的榮耀,自古以來,沒有不好名利者,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有名有利是件好事,但是最關鍵的是不能利欲熏;如果滿心都是名和利,那麼結果隻能落入名利的泥淖,自己毀了自己。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千裏迢迢跑到敝國來,可能有什麼計劃使敝國獲利吧。”孟子就一本正經地回答說:“大王何必講‘利’,如果現在大王說怎樣使自己的國家獲利,你的官吏就要說怎樣使自己的家族獲利,你的老百姓更要說怎樣使自己獲利,上上下下都爭起利來,國家就危險了。”

名利之心自古有之,很多人沒有把持好,落的身敗名裂,也有很多人很好地控製了自己,於是一生也便簡單而順利了很多。

相比之下,中國人深諳此理,三國時的曹操就是個中高手。

曹操放著皇帝不做,自然有他的考慮和苦衷。他畢竟是靠所謂“興義兵,誅暴亂,朝天子,佐王室”起家,一路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繡、征袁紹、平烏桓、滅劉表、驅孫權、定關中、擊劉備,一直用的都是尊漢的名義,打的是討逆的旗號。遷獻帝於許都後,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些是曹操的政治資本,也是政治負擔。他必須把這個包袱背上。因為他在扔掉包袱的同時,也就丟掉了旗幟。沒有了這麵旗幟,曹操靠什麼號召天下、收服人心。

是曹操不想當皇帝嗎。否。誰不知道當皇帝好。誰又不想當皇帝。那時候,誠如王粲對劉琮所言,“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欲為公侯”。是曹操沒條件嗎。不是。中國北方基本統一,漢天子早已架空,朝廷內外,上上下下,都是曹操的人、曹操的兵,隻等曹操一聲令下。曹操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天下表白:我曹某絕無篡漢之心!曹操自己心裏也明白,別人睜大了眼睛,警惕地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倘有不軌,立刻就會群起而攻之。

曹操實在是太清楚這一利害關係了,他采取你們不說,我也不說;你們能裝,我也能裝的策略,到時候,看誰憋不住,等不及!政治鬥爭是一種藝術,講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到火候不揭鍋。過早地輕舉妄動是一種盲動,引而不發才是高手,曹操就是高手,他沉得住氣。

劉備、孫權,還有朝野一些人全都沒安好心。他們有的想當皇帝,有的想當元勳,有的想趁火打劫,有的想渾水摸魚,隻是大家都不說出來,也說不出口,都沉住了氣,看曹操如何動作,當然,真心實意維護漢室的正人君子也有。曹操知道一旦自己後院失火,劉備、孫權等就會幸災樂禍,火上加油,乘機作亂,同朝中反對派聯手與自己作對。這樣一來,時局就將不可收拾,眼看到手的勝利果實就會功虧一簣、毀於一旦。

曹操是一個務實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隻要自己實際上擁有了天子的一切,那個惹是生非的虛名,要它作什麼!

因此,當孫權上表稱臣,屬下也紛紛進勸時,老謀深算的曹操隻說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孔子說過,隻要能對政治產生影響,就是參政,何必一定要當什麼呢。如果天命真的在我身上,我就當個周文王好了!

這話說得非常策略,非常有彈性,也非常有餘地。它既表示曹操本人無意帝位,也不排除子孫改朝換代的可能。至於曹丕他們會不會這麼幹,那就要看天命,也要看他們的能耐了。幹成了,我是太祖;幹不成,我是忠臣,曹操的算盤打得很精很響。

曹操不為天子,也握著天子的實權,享著天子的福氣,又正因為沒有稱帝,才沒有惹來無謂的麻煩,天下人也沒有借口群起而攻之,這正是曹操精明之處。不要虛名,也辦得實事,不強出頭,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才是正確的為人方式。假如鋒芒畢露,自視甚高,咄咄逼人,就容易惹來猜疑和排擠,這不僅阻礙了個人才能的發揮,還會功虧一簣,走向失敗。不顯眼,不招是非,可以節省下那些用來應付不必要的應酬和麻煩的時間,專心去做有利的事情,最終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功。所謂虛名,不要也罷!

名利隻是身外之物,懂得了這點,就能做到淡泊名利,就能不為名利所累,就能坦然一生。名利曆來是人們所極力追逐的對象,有的人孜孜以求,結果一敗塗地,有的人坦然淡泊,結果反而一牛順利。麵對這紛繁的人世,麵對這人心難測的人間,如何保持一份淡泊之心,於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

盛名之下是一顆很累的心

曠世巨作《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說過:“直到你失去了名譽以後,你才會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贅,才會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我們常羨慕那些名人的風光,可我們是否了解他們的苦衷。其實大家都一樣,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在很多人心目中,隻有有了名譽和權力才等於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所以追求一定的名聲、地位和榮譽,已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其實,人生的目的,不在於是否成名,功名利祿隻是一些身外之物,隻要我們努力地前行,真實地去麵對我們所擁有或將要擁有的一切,你會發現,能滿足一個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

人生天地之間,轉瞬來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倉促下台的匆匆過客,所以,我們就要好好珍惜如此短暫的人生。而那些一味爭名奪利的人,把名譽和權力看得過重,不惜一切代價地想把它們追求到手,無異於自釀苦酒。豈不是將人生過得太功利、太枯燥了。自己那美好的人生豈不是要大打折扣了。這樣的人生有何樂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對個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對社會而言,各有各的貢獻。一個過得幸福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錢、最有權的人,但一定是最聰明的人,他的聰明就在於他懂得人生的真諦:花開不是為了花落,而是為了燦爛。可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依然有許多人不但對功名利祿趨之若鶩,甚至把它看成是一個人全部的生存價值。好像是否成就轟轟烈烈的功名、是否成為名利雙收的“家”,就是人們衡量生存價值的唯一標準。

現在,人們尤其是家長們最熱衷談論的話題全是高考分、考大學、出國深造、做官、成專家之類,其結果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生命價值的深度和廣度,怎麼能與成名、成家、做官、賺錢等畫上等號呢。人們如此看重功利名望,一旦爭名奪利失敗,便一蹦不振,對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熱情,從此人生變得暗淡無光,這實在是當代人的悲劇。

從古至今,圍繞著權勢曾在曆史上和現實中演出過很多令人扼腕的悲劇。還有那些當不上官的人,他們不但自己飽嚐無奈、愁悶、痛楚,還給家庭罩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說人生諸多煩惱;多由貪婪權勢引起;人間諸多禍患,也多由貪婪權勢招致。因此追求名譽和權力的時候,更應該銘記的是“君子愛財、愛名、愛權”都得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精彩,人們總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多幸福或滿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那就是甘願做個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飯,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這樣,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職工作,下班按時回家,每個月領著不多不少還算說得過去的一份工資,晚上陪愛人和孩子在家裏看看電視,周末帶孩子逛逛公園,年輕的時候打打籃球,年紀大點練練太極拳,不生氣,不上火,知足常樂,長命百歲。這樣的人生可能看起來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閑適”給人帶來的滿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勞累、費心勞神追求功名利祿之人所無法體會到的。所以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