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懂得藏起鋒芒,善於示弱,這才是是人生大境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就算自以為有深厚見識的也往往隻不過一孔之見,做人還是要有涵養和人文底蘊,懂得謙虛和收斂才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視;在的緊要關頭,則更具有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謙卑是一種智慧
社會的門楣有高有低,隻有以謙卑的姿態行走其間,才能順利通過所有的門庭。相反,總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一副得意忘形的麵孔,一副頤指氣使的神情,一副專橫跋扈的氣勢處世,遲早是會失敗的。
羊祜出身於官宦世家,是東漢蔡邕的外孫,晉景帝司馬師的獻皇後的同母弟。但他為人清廉謙恭,毫無官宦人家奢侈驕橫的惡習。
他年輕時曾被薦舉為上計吏,州官四次征辟他為從事、秀才,五府也請他做官,他都謝絕。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一生謙恭好學的顏回。曹爽專權時,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興高采烈地勸他一起應命就職,羊祜卻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別人,談何容易!"後來曹爽被誅,王沈因為是他的屬官而免職。王沈對羊祜說:"我應該常常記住你以前說的話。"羊祜聽了,並不誇耀自己有先見之明,說:"這不是預先能想到的。"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後,因為羊祜有輔助之功,被任命為中軍將軍,加官散騎常侍,封為郡公,食邑三千戶。但他堅持辭讓,於是由原爵晉升為侯,其間設置郎中令,備設九官之職。他對於王佑、賈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總是十分謙讓,不敢屬其上。
後來因為他都督荊州諸軍事等功勞,加官到車騎將軍,地位與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堅決推辭,說:"我入仕才十幾年,就占據顯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為自己的高位戰戰兢兢,把榮華當作憂患。我身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運,應該警誡受到過分的寵愛。但陛下屢屢降下詔書,給我太多的榮耀,使我怎麼能承受?怎麼能心安?現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祿大夫李熹高風亮節,魯藝潔身寡欲,李胤清廉樸素,都沒有獲得高位,而我無能無德,地位卻超過他們,這怎麼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沒有同意。
晉武帝鹹寧三年,皇帝又封羊祜為南城侯,羊祜堅辭不受。羊祜每次晉升,常常辭讓,態度懇切,因此名聲遠播,朝野人士都對他推崇備至,以至認為應居宰相的高位。晉武帝當時正想兼並東吳,要倚仗羊祜承擔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擱置下來。羊祜曆職二朝,掌握機要大權,但他本人對於權勢卻從不鑽營。他籌劃的良計妙策和議論的稿子,過後都焚毀,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內容。凡是他所推薦而晉升的人,他從不張揚,被推薦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薦舉的。有人認為羊祜過於縝密了,他說:"這是什麼話啊!古人的訓誡:入朝與君王促膝談心,出朝則佯稱不知——這我還恐怕做不到呢!不能舉賢任能,有愧於知人之難啊!況且在朝廷簽署任命,官員到私門拜謝,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時清廉儉樸,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祿全拿來周濟族人,或者賞賜給軍士,家無餘財。臨終留下遺言,不讓把南城侯印放進棺柩。他的外甥齊王司馬攸上表陳述羊祜妻不願按侯爵級別殮葬羊祜的想法時,晉武帝便下詔說:"羊祜一向謙讓,誌不可奪。身雖死,謙讓的美德卻仍然存在,遺操更加感人。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齊之所以被稱為賢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節的原因啊!現在我允許恢複原來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毫無疑問,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國之主,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對他表示敬佩,讚其德高而卑謙,位尊而謙恭。
大智者藏才隱德
人的資質各種各樣,有聰明人和糊塗人,而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是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張揚,賣弄聰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實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反倒如同糊塗人,其實不是真糊塗而是假糊塗,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寬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和傻氣。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魏晉時期的王湛,是一個很懂得隱藏自己的人。他平時不言不語,從不表現自己,別人有什麼對不起他的地方,他也從不去計較,因此很多人都輕視他,認為他是個大傻瓜,連他的侄子王濟也瞧不起他。
吃飯的時候,明明桌子上有許多好菜,可是王濟一點都不客氣,連蔬菜都不讓這位叔叔吃。要是平常人早就發怒了,可是王湛還是不言不語,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有一天,王濟偶然到叔叔的房間裏,見到王湛的床頭有一本《周易》,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澀的書,一般人是很難讀懂的。在王濟眼裏,這位“傻”叔叔怎麼可能讀得懂這樣一部書呢。肯定是放在那裏做做樣子。於是就問王湛:“叔叔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幹什麼呢。”王湛回答:“閑暇無事的時候,坐在床頭隨便翻翻。”
王濟心裏非常疑惑,便故意請王湛給他說說書中的一些內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奧的道理,居然深入淺出,非常中肯,講得精煉而趣味橫生,有些地方恐怕連當時最有名的學者都比不上。
經過接觸和了解,他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和學識跟這個“傻”叔叔相比,簡直差了一大截。
王濟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馬,特別難騎,就問王湛:“叔叔愛好騎馬嗎。”王湛說:“還有點愛好。”說著一下子就跨上這匹烈馬,姿態悠閑輕巧,速度快慢自如,連最善騎馬的人也無法超越他。王濟又一次驚呆了。
王濟對他平時騎的馬特別喜愛,王湛又說:“你這匹馬雖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幹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郵有一匹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馬,隻是現在還小。”王濟就將那匹馬買來,精心喂養,想等它與自己騎的馬一樣大了,就進行比試,看叔叔說的是否正確。將要比試的時候,王湛又說:“這匹馬隻有背著重物才能體現出它的能力,而且在平地上走顯不出優勢來。”王濟就讓兩匹馬馱著重物在有土堆的場地上比賽。跑著跑著,王濟的馬漸漸落後了,過了一會居然摔倒了,而督郵的馬還向平常一樣,走得穩穩當當。
通過這些事情,王濟從內心深處佩服叔叔的學識和才能,知道他不僅學識淵博,在騎馬、相馬各方麵都很精通,不知道還有多少知識隱藏起來呢。回到家後,他對父親說:“我有這樣一位好叔叔,各方麵都比我強多了,可我以前一點也不知道,還經常輕視他,怠慢他,真是太不應該了。”
後來,王濟把王湛的才能學識一五一十講給了當時的皇帝武帝,武帝半信半疑,後來經過考察,發現王湛確實是個人才,於是封他當了汝南內史。
像王湛這樣,平時隻管發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現和虛榮,是一種深層次的人生智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真有智慧的人總會受人賞識,王湛善於隱忍,不追求虛名,才獲得他人真正的敬佩。
大智者藏才隱德,謙虛謹慎,以弱製勝,他們用表麵的愚笨來保護自己,為自己贏得發展和提高的時間和環境,並能統觀全局,站在比別人更高的角度上把握事態發展的脈絡;因而他們常常是任重而道遠的承擔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機會。
世人皆醉不獨醒
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無論才能有多高,要善於隱匿,即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該糊塗時就糊塗,該聰明時就聰明,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
現實人生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特別是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著胳膊,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亂乎。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數(樹),就不是荒山。有時候,事情逼到了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麵上給他個“模糊數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塗”。“糊塗法”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能保持人格純淨的妙方。
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智慧大聰明。大智若愚,這是兵家的計謀,也是處世的方略。
商代末期,商紂王通宵喝酒而忘記了當時是什麼日子,問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問箕子,箕子對他的從人說:“身為一國的主人,而讓一國的人們都忘記了月日,國家就很危險了。一國的人都不知道,而隻有我一個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險了。”於是對使者推辭說自己喝醉了酒,也記不清是什麼日子了。
春秋時,齊國有位智者叫隰斯彌。當時當權的大夫是田成子,頗有竊國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