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田成子邀他談話時,兩人一起登臨高台瀏覽景色,東西北三麵平野廣闊,風光盡收眼底,唯南麵卻有一片隰斯彌家的樹林蓊蓊鬱鬱,擋住了他們的視線。

隰斯彌在談話結束後回到家裏,立即叫家仆帶上斧鋸去砍樹林。可是剛砍了幾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趕快回家。家人望著他感到莫名其妙,問他為什麼顛三倒四的。隰斯彌說:“國之野唯我家一片樹林突兀而列,從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會高興的,所以我回家來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後來一轉念,當時田成子並沒有說過任何表示不滿的話,相反倒十分的籠絡我。田成子是一個非常有心計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竊取齊國立,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這種情況,我如果把樹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會使他對我產生戒心。所以不砍樹,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也可避害;而砍了樹,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這個禍闖的可就太大啦!”

從做人的原則來看,大智若愚體現為以靜製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是為降格以待的智慧。

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但愚、拙、屈、訥卻是人為營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為了要減少外界的壓力,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敵製勝,那麼可以在不受幹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製勝,以有備勝無備;如果意圖在於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視。"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識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他。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會被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大智若愚",重在一個"若"字,"若"設計了巨大的假象與騙局,掩飾了真實的野心、權欲、才華、聲望、感情。這種甘為愚鈍、甘當弱者的低調做人術,實際上是精於算計的藪蔽,它鼓勵人們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明明白白過一生。

藏頭掖尾避禍殃

人在社會中,無時無刻不與社會發生著各種聯係,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順應社會。所謂順應社會,實際上就是如何調整自身在社會環境中的關係,再進一層講,本質上還是指調節與周圍人群間的關係。順應社會便是要把握尺度,在周圍的人群中為自己爭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利益而又不至於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壞的印象。周圍人群的關係處理不好難免會成為眾矢之的,終會慘遭淘汰。

有這樣一個人,應聘到某公司任職不久,部門經理就對他說:“老弟,我隨時準備交班。”說心裏話,當時他也是這麼想的,因為經理是自學成才的,知識和修養存在先天不足,而他則是大學畢業,並在外資企業已有五年的工作經驗,獨立有主見,工作能力強。由於個性率直,在討論一些工作問題時,他向來直來直去,為此他常與上司發生爭執。雖然經理有時對他也有一定的暗示,但他卻不以為然。久而久之,經理便漸漸疏遠了他,讓他漸漸失去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這個人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那就是鋒芒太露,雖然他的能力確實超過他的上司,但他不知道領導畢竟是領導。在領導眼裏,下屬永遠比他差一截,他才會有成就感。你的能力比上司強,他本就坐立不安了,如果明目張膽地與他對著幹,哪怕你是無心的,上司也忍不住會對你施加壓力。

其實,如果仔細看看周圍那些有人緣的人你就會發現,他們毫無棱角,言語如此,行動也一樣。他們各自深藏不露,表麵上看好像他們都是一些碌碌無為的庸才,其實他們的才能,往往不在你之下;他們好像個個都很訥言,其實是其中頗有善辯者;他們好像個個都胸無大誌,其實是頗有雄才大略而不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談舉止上露鋒芒,不肯做出眾人物,其道理何在呢。

年輕氣盛之人往往在語言表達上、行為舉止上鋒芒太露,樹敵太多,與朋友之間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狂妄白大,不知天高地厚。

有一個人在年輕時代以有“三頭”自負,即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在學校讀書時,他是一員猛將,他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他們都不及他。初入社會還和在校時一樣的鋒芒畢露,結果得罪了許多人。但是還好總算覺悟得快,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結果終究還是遭受了不少挫折。俗話說,久病成醫,他在嚐夠了痛苦的教訓後,才知道自己鋒芒太盛就是自己為自己前途設下的荊棘,有時為了避免再犯無心之過,就效法古人之三緘其口,即使不得不開口,也是多方審慎。

當然,你也許會說,采用這種方法不是永遠沒有人知道了嗎。那你錯了。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自認為有才華有前程的人,要做到心高氣不傲,既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就要戰勝盲目自大、盛氣淩人的心理和作風,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並且還應當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這不僅是有修養的表現,也是生存發展的策略。

巧妙的掩飾之所以是贏得讚揚的最佳途徑,是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現你所有的本事,一步一步來,才能獲得紮實的成功。倘若你處處表現賣弄、誌得意滿時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如何出眾的才智或高遠的誌向,都要時刻謹記:心高不可氣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須審時度勢,盡量收斂起鋒芒,以免惹火燒身,影響前程甚至危及生命。

鋒芒太露易遭嫉

玩刀的刀下死,弄槍的槍下亡,淹死的多是會水的。古來大凡隱士高手,之所以蟄伏龜居、深藏不露,無不飽經風霜、深諳樹大招風帶來的禍患。所謂“水淺多小蝦,潭深藏蛟龍。”名人並非都是高人,高人往往不名。因為他們深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至於顯山露水之舉,還是多屬不知天高地厚所致。現實中越是窮人,往往硬充富有,為的是怕人瞧不起。而身價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富翁出門,卻往往好花小錢,怕的就是露富招惹事端。武林間的庸人與高人之間的“顯”、“隱”,或許與此理相關。

其實,無論官大小、錢多少、水平高低,隻要踏踏實實做人,規規矩矩處事,路再窄也會任君通行。反之,世界雖大,卻難免處處碰壁,輕則栽跟頭丟人現眼,重則毀了一生。

春秋時期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個項目是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爭鬥不休。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六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六名將領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三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對手。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拔腿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