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低調首要的就是要在言語上低調,與人談話切不可讓人感覺你有傲氣或是瞧不起人、教訓人、挖苦人。當你非要闡明問題時,也不可把話說盡說絕。在社會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如果因為惡語傷人而招惹冤家對頭,那就太不值得了。
巧言才能成事
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有的人缺少“嘴”上的功夫,說話乏“術”,因此,言談表達往往“話不投機”,以致很難把事情辦好,有時甚至還會將好事辦砸。而有的人則能得體地運用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表情達意,有的人甚至能點“語’’成金,使所言收到奇佳的表達效果。
有家父子冬日在鎮上賣便壺(俗稱“夜壺”,舊時男人夜間或病中臥床小便的用具)。父親在南街賣,兒子在北街賣。不多久,兒子的地攤前有了看貨的人,其中一個看了一會兒。說道:“這便壺大了些。”那兒子馬上接過話茬:“大了好哇!裝的尿多。”人們聽了,覺得很不順耳,便扭頭離去。在南街的父親也遇到了顧客說便壺太大的情況。當聽到一個老人自言自語說“這便壺大了些”後,馬上笑著輕聲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長啊!”好幾個顧客聽罷,都會意地點了,點頭,繼而掏錢買走了便壺。
父子兩人在一個鎮上做同一種生意,結果迥異,原因就在會不會說話上。我們不能說當兒子的話說得不對,確實,便壺大裝的尿多,他是實話實說。但不可否認,他的話說得欠水平,粗俗的語言難以入耳,令人聽了很不舒服。本來,買便壺不俗不醜,但畢竟還有些私密的因素在內。人們可以拿著臉盆、扁擔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著個便壺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時,兒子直通通的大實話怎麼能不讓買者感到別扭呢。而那個父親則算得上是一個高明的推銷商。他先讚同顧客的話(“大是大了些”),以認同的態度拉近與顧客的距離,然後又以委婉的話語說“冬天夜長啊”,這句看似離題的話說得實在是好,無絲毫強賣之嫌,卻又富於啟示性。其潛台詞是:冬天天冷夜長,夜解次數多且又怕冷不願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壺正好派上用場。這設身處地的善意提醒,顧客不難明白。賣者說得在理,顧客買下來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解縉陪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不料一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深感失望,即命解縉“以詩記之”。這可是個風險極大的事。沒釣到魚乃是件地地道道的憾事,如果直錄其事激怒皇上,豈不是腦袋不保。但既然皇上有令,如果不錄,豈不是有意抗旨。不過,這難不倒解縉,隻見他稍加思索,便念出了一首漂亮的小詩: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釣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明太祖聽了開懷大笑。請注意這首小詩,前兩句的確是“遵旨而行”的實寫,而後兩句則是巧妙的勸慰——釣不到魚,那是因為皇上至尊至貴,“凡魚”不敢上鉤。於是就這麼一“勸”,皇上樂開了花。
試想,如果解縉沒有出色的想像力,不善於用語言將其準確迅速地表達出來,是不可能取得既直陳其事又勸慰皇上並且保全自己性命這樣“一箭三雕”的效果的。
大哲學家老子曾經說過:‘‘美言可以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善於駕馭語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擅“說”道的人,可能就注定了要一輩子平庸,深諳說話之“術”的人,卻常常能在最不可能處扭轉乾坤。
元代的關漢卿因為編演《竇娥冤》,得罪了統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關漢卿得知消息後,連夜逃走。途中,遇到幾名捕快。
班頭問:“你是幹什麼的。”
關漢卿順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統領千軍。”班頭明白了:“原來你是唱戲的。”關漢卿又吟道:“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登台便見;有時歡天喜地,有時晾天動地,轉眼皆空。”班頭見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問道:“你是關……”關漢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班頭本來愛看戲,特別愛看關漢卿編演的戲。知道眼前這人便是關漢卿。捉他吧,於心不忍,不捉吧,500兩賞銀便沒了。關漢卿看透了他的心理,便順口吟道:“台上莫漫誇,縱做到厚爵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可能是這副對聯打動了班頭,他便對另幾名捕快說:“放他去吧,這是個瘋子。”關漢卿就這樣脫了險。
有位西方哲人說過:“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這句話告訴我們,學會運用語言的威力,掌握說話的藝術,不僅是人際交往增進感情的催化劑,更是我們擺脫困境達到事業成功的保證。
話要三思而後說
說話之難,古今皆然。因此,我們要始終記住:跟別人留一點後路和餘地,不要把話說絕了。
人活在世上,最多的行為大概便是說話了。人活一輩子總共要說多少話,沒有誰統計過,大概也很難統計出來。話說得多,其分類也就特別多:真話、假話、好話、壞話、大話、小話、實話、虛話、空話、閑話、廢話、神話、鬼話、官話、套話、笑話、胡話、瞎話、黑話、行話、夢話、謊話、醜話、怪話、反話、戲話、情話,然而話的種類雖多,屬於褒義的卻並不多。這也從一個方麵說明了雖然人整天都說話,然而真正有用的話卻不是很多,無用的和有害的話倒是不少。
說了一些傷害別人的話,有人常以“有口無心”求別人原諒。“有口無心”固然可以原諒,然而傷人難免會令人不快,甚至會影響到與他人的關係。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更要注意。
靜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就被家裏人護著寵著慣著,因而說話的時候,從來都不知為別人考慮,常常不假思索,衝口而出。談戀愛時,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她就衝男朋友喊,分手吧。開始,男友笑著哄她,容忍她,到最後她再說這句話時,男友就看她幾眼,然後轉身離開。靜更加惱火,衝著他的背影大聲喊:你再也別來見我,我不想看到你。幾次三番,等靜發覺到不對勁時,男友已經有了新的女友,而靜還不知男友的離去究竟為何。她找上門去“興師問罪”,昔日男友疼惜地望著她,對她說:“以後再談戀愛,別動不動就說‘分手’二字了,太傷人心了,要珍視你們之間的感情。”靜瞪大了眼睛:我隻是說說而已,心裏並未真地想分手。男友看著她:假作真時假亦真,誰知道你心裏到底是怎麼想的。到這份上,靜真是百口難辯,隻有流著淚悵然地離開。
下麵有一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琴的丈夫下崗一個多月了,到處找工作都無著落,心情鬱悶,恰好這時嶽父又有了病。琴回到家看到躺在床上一聲不響的丈夫就來氣了:你就知道吃飽飯躺在床上,簡直成了造糞機器,還不如死了,我也落個眼淨。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丈夫猛地坐起來:怎麼,嫌棄我了,看我掙不到錢養家了是不是。我不吃你的飯還不成!說完拔腳出了門,好幾天不見人影。琴也害了怕,到處打電話尋找,差點報了警。最後還是丈夫的一位朋友告訴了她丈夫已外出打工的消息。琴又急又悔,他連一分錢一件衣服都沒帶,到那兒可怎麼生活呀!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出言不遜,舌頭也能殺死人。不管戀人還是夫妻,在心情欠佳時,特別要注意話到嘴邊留三分,決不能圖一時解氣,不顧前思後地隨口就說,過後又後悔莫及。為了兩人的感情、家庭,還得處處做個有心人——有口,更得有心。
留麵子就是保麵子
有句老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臉麵在中國具有很重要意義,學會讓別人保住麵子,是人際交往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可以說,你每給別人一次麵子,就可能會增加一個朋友;你每駁一次麵子,就可能失去一個朋友。
在人際交往中,無論在閑聊還是其他各種交流,有些人就是喜歡讓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所以當別人提出一個見解後,總是喜歡反駁他人。在一些場合中比如談判、法庭上,爭論是很有價值的。但大多數的時候爭論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你不必爭論。比如A在談到他去某一個地方旅遊,那裏有8座佛像,很好玩。這時B就說不是8座,是10座。這個時候兩人爭論起來,結果鬧得不歡而散。
追本溯源,“麵子”問題是“人性”或“人性的弱點”的一種反映。在西方管理理論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就把人的基本需要歸納為五類,其中一種較高級的就是“尊重的需要”,即人在社會中有自我尊重、自我評價的願望,例如渴望名譽與聲望,包括受人賞識、注意或欣賞。盡管馬斯洛的學說是以人本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有其片麵性和局限性,“麵子”問題卻是明擺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