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是以智慧和膽識異於平庸,遠見卓識而不人雲亦雲,追求真理而永不懈怠。一個追求卓越的人,必定是充滿自信,勤奮忘我,拚搏進取的人。他們平凡但不平庸,他們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從而走向優秀和不凡。
超越自我,拒絕平庸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有錢人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他把仆人們叫到一起並把財產委托他們保管。依據他們每個人的能力,他給了第一個仆人十兩銀子,第二個仆人五兩銀子,第三個仆人二兩銀子。拿到十兩銀子的仆人把它用於經商並且賺到了十兩銀子。同樣,拿到五兩銀子的仆人也賺到了五兩銀子。但是拿到二兩銀子的仆人卻把它埋在了土裏。
過去了很長時間,他們的主人回來與他們結算。拿到十兩銀子的仆人帶著他外加的十兩銀子來了。主人說:做得好!你是一個對很多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獎賞吧。
同樣,拿到五兩銀子的仆人帶著他外加的五兩銀子來了。主人說:做得好!你是一個對一些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獎賞吧。
最後拿到二兩銀子的仆人來了,他說:主人,我知道你想成為一個強人,收獲沒有播種的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我很害怕,於是把錢埋在了地下。主人回答:又懶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收獲沒有播種的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那麼你就應該把錢存到銀行家那裏,以便我回來時能拿到我的那份利息,然後再把它給有十兩銀子的人,我要給那些已經擁有很多的人,使他們變得更富有;而對於那些一無所有的人,甚至他們有的也會被剝奪。
這個仆人原以為自己會得到主人的讚賞,因為他沒丟失主人給的那二兩銀子。在他看來,雖然沒有使金錢增值,但也沒丟失,就算是完成主人交待的任務了。然而他的主人卻不這樣認為。他不想讓自己的仆人順其自然,而是希望他們能主動些,變得更傑出些。
不要滿足於尚可的工作表現,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人類永遠不能做到完美無缺,但是在我們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不斷提升自己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要求的標準會越來越高。這是人類精神的永恒本性。
每一個人都是有弱點:有的人粗心,有的人懶惰,有的人膽小怕事,也有的人鬱鬱多疑。因此,人們常常都以謹慎,勤勞,見義勇為,坦率直言作為準則。人們都是在戰勝自我。
每個人都知道的數學家華羅庚,他雖然沒有上高中,但他以自己的努力戰勝了自己的無知,成為最有名的數學家。李白幼年的時候又何嚐不是不愛讀書,當遇到鐵杵磨成針的事後,發奮圖強,成為了唐代最有名的詩人之一。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他是活到老學到老,在不斷的學習當中完善自己。
法國的大雕塑家羅丹能把一座完美的雕塑完成,正是因為他在不斷地完善自己的雕塑技術。塑造出完美形象,使他人能夠認識自己的缺點從而完善自我。
我們也要學會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再通過努力,不斷改進,提高,達到完美。完善自我就是要去其糟粕,保其精華。我們不但還會從生活中完善自我,還能從書籍中提高自我,更要從實踐中展現自我。我們不求作的最好,但求更好。一切都是要從實踐出發,在認識自我的同時,要不斷地提高。
要想活得精彩,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必須有超越自我、超越平庸的勇氣和魄力。美國著名學者烏爾曼曾說過: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隻是隨著理想的破滅,人類才出現了老人。超越平庸首先要有自信。自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品質,那就是相信自己未來的存在會更有價值,在自己的全部生命曆程都充滿實現這種價值的熱忱、毅力與決心。自信者有一千個成功的理由,自卑者卻有一萬個失敗的借口。其實,每一粒入土之後的種子都無法選擇陽光和溫度,最終破土而出的隻能是那些不屈不撓者。
超越平庸,還要學會忍受孤獨。堅守孤獨,就會堅守靈魂的陣地。孤獨是成功前心靈的休憩,是靈感迸發前必不可少的預熱。正是在孤獨的理性反省中,我們才能擺脫現實生活中的瑣碎和庸碌,在孤獨中提升自我,成就事業。當然,那種無所作為卻孤芳自賞的孤獨,愛慕虛榮又不甚得意的孤獨,隻能算孤獨的贗品、奢侈的精神鴉片。
超越平庸是一個重塑自我的艱辛曆程,它意味著必須放棄哪怕曾經給我們帶來欣慰和榮耀的東西,意味著要承擔無法預知的風險,意味著要承受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的痛苦……盡管超越平庸並不能保證你卓爾不群,但能保證你超越自己的過去,保證你有一個精彩的過程。
縱覽古今中外,不安於平庸的人是很多的: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比爾蓋茨與病魔搏鬥,潛心研究。在滾滾洪水中,勇士們用自身的離去換來的卻是別人的生存;在浩瀚的沙漠裏麵,戰士們用自身的辛苦換來的都是他人的幸福……
數以萬計的前輩們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要想拒絕平庸並不是不可能會做到的。
記得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寬度!”
敢於變不可能為可能
在王小平的《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你把焦點不是放在‘不可能’上麵,而是放在‘可能’上;當你開始問自己‘究竟有沒有可能。’‘怎樣才能變成可能。’我的生命中能把哪些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時候,就已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你就獲得了一種新的能量,一種改變、創新、突破的能量。
變“不可能”為“可能”,就要永遠不給自己設限。很多事情不是不可能,而是你提前放棄,很多的事情並不是我們沒有去計劃,而是我們都是在計劃失敗,計劃“不可能”。
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不可能”來禁錮自己,那麼他注定難有輝煌,最終將被成功所拋棄。當一件人人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機會擺在你麵前時,不要抱著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更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去設想最糟糕的結局,因為不斷重複“根本不可能”的念頭就等於在預演失敗。
希爾年輕的時候立誌做一位作家,他知道要達到這個目標,自己必須精於遣詞造句,字詞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於是,年輕的希爾存錢買了一本最好、最完全、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都在這本字典裏麵,而他的意念是完全了解和掌握這些字。但是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impossible)”這個詞,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然後丟掉,於是他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後他把他整個的事業建立在這個前提上,那就是對一個要成長,而且要成長得超過別人的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我們並不是建議你從自己的字典裏把“不可能”這個詞剪掉,而是建議你要從心中把這個觀念鏟除掉;談話中排除;想法中刪除,態度中去掉,不再為它提供理由,不再為它尋找借口,把這個字和這個觀念永遠的拋棄,而用光輝燦爛的“一定能”來替代它。
永遠不要讓“不可能”束縛自己的手腳,有時隻要再向前邁進一步,再堅持一下,“不可能”就會變成“可能”。而那些成功的創業者之所以能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就是因為他們對“不可能”多了一份不肯低頭的韌勁和執著。把“不可能”從你的詞典中刪去吧,即使我們真的碰到了“不可能”,我們也應該這樣想:不是不可能,隻是暫時還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我的機會,我就是第一個把這種“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當我們有了某種決心,並且相信它會變為事實時,我們小宇宙裏的所有力量就會動起來,而把自己的決心推向實現的方向。你終將發現,自己所期望的一切真的變成現實了,而回頭看一看,其實這些都是當初你自己的選擇,重要的是那種“我一定行”、“沒有不可能”的念頭一直在支撐著你,從而改變並影響著你的行為,創造出你期望的結果!
精彩的生命隻有一次,千萬不要讓自己的疑慮和自我設限擋住了你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腳步。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多大程度的自我價值的判斷,隻有自己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堅信自己能夠做到,才能激發出巨大的潛能,才能最後獲得成功。
在平凡中超越自我
平凡與平庸,隻是一字之差,究其實質,不過是人們麵對生活的兩種狀態。平凡的人是普通的,但作為社會的根基,平凡是不可或缺;而平庸則是無所作為的典型代表。對於平凡與平庸之間的選擇,有人在工作中千錘百煉、脫穎而出,成為單位或部門的中堅力量,這樣的人是平凡的,但他的所作所為超越了平凡;有人在工作中長期毫無起色,卻依然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樣的人毫無疑問選擇了從平凡走向平庸。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這麼一個人,從小患小兒麻痹症,身體殘疾,他自學成才,1988年開始擔任農村電影放映員,22年來走村串組送電影下鄉,默默奉獻,服務群眾,矢誌不渝地宣傳黨的政策和傳播科技文化知識,為當地群眾送去了豐盛的“精神食糧”。他身殘誌堅的先進事跡,先後在央視一套《新聞聯播》、《新聞30分》、《身邊的感動》欄目播出。他叫馬恭誌。他以實際行動塑造了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為我們廣大共產黨員樹立了榜樣。
馬恭誌的故事,讓我們想起了海爾總裁張瑞敏的一句管理箴言:什麼是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千百遍都做對,就是不簡單;什麼是不容易?把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認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這就是對故事裏的人物的最好詮釋!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啟示:能夠堅持不懈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好平凡的事情,就是不平凡,就是超越平凡。
超越平凡,對我們這些普通的平凡人而言,就是要拒絕平庸、與時俱進、為追求理想而不斷進取;超越平凡,就是要在平凡中突破、在平凡中崛起、在平凡中超越自我和孕育卓越。
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工作之中無小事,小事正是大事的組成部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典故,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些人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來,對日常工作敷衍了事;其實,有做小事的精神,才能有做大事的氣魄和可能。隻要有益於自己的工作進步和單位事業的長遠發展,每一件小事我們都應全力以赴去做好,要秉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理念,耐心地做好每一個平凡的細節,才能夠超越平凡,獲取成功,因為細節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孕育著成功的必然,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我們都應該學會從小處做起,從最平凡、最普通的小事去實現工作中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