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一個年輕人來到一家著名的酒店當服務員。這是他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他將在這裏正式步入社會,邁出他人生關鍵的第一步。

誰知在新人受訓期間,上司竟然安排他洗馬桶,而且工作質量要求高得駭人:必須把馬桶抹得光潔如新!

說實話,洗馬桶使他難以承受。當他拿著抹布伸向馬桶時,胃裏立馬“造反”,惡心得想嘔吐卻又嘔吐不出來,令他每天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為此,他心灰意冷,他麵臨著人生第一步應該怎樣走下去的選擇:是繼續幹下去,還是另謀職業?

正在此關鍵時刻,同單位一位前輩及時地出現在他的麵前。

她並沒有用空洞理論去說教,而是親自洗馬桶給他看了一遍。首先,她一遍遍地抹洗著馬桶,直到抹洗得光潔如新;然後,她從馬桶裏盛了一杯水,一飲而盡!絲毫沒有勉強。

同時,她送給他一束鼓勵的目光。他目瞪口呆,如夢初醒!他警覺自己的工作態度出了問題,於是痛下決心:“就算一輩子洗馬桶,也要做一名洗馬桶最出色的人!”

從此,他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全新的人;從此,他的工作質量也達到了無可挑剔的高水準:為了檢驗自己的自信心,為了證實自己的工作質量,也為了強化自己的敬業心,他也多次喝過廁水。從此,他很漂亮地邁好了人生的第一步;從此,他踏上了成功之旅,開始了他的不斷走向成功的人生之旅。

幾十年光陰一晃而過,後來,他成為世界旅館業大王,他的事業遍布全球,他的一切成就都得益於他永不停頓、永不滿足的創造與卓越的行動。他就是康拉德。希爾頓,他建立了享譽全球的希爾頓酒店帝國。

大浪淘沙,淘走的是沙子,留下的是金子。超越平凡,就要學會把自己當做普通的沙粒,若想卓然出眾,成為真正的金子,就要加強學習、增長才智、發揮潛能,體現人生價值。看似普通平凡的工作,隻要我們一直堅持下去,就有獲得成功的可能,因為平凡代表著永恒,積累平凡,就是積累卓越,自然也就能超越平凡。畢竟,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永遠不做“差不多先生”

在工作當中,“差不多”既是不負責的態度,也是不嚴謹、考慮不周全的表現。要想執行到位,就不能有任何“差不多”的想法和行為出現,否則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差不多”的思想已經成為阻礙我們許多人走向成功的絆腳石,但它有一個天敵,那就是深藏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需要由我們自己喚醒的認真、到位的工作精神。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差不多先生”,我們自己身上可能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關於這類人的性格和狀態,國學大師胡適先生曾於1924年6月28日在當日的《申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傳”,把這種人刻畫得入木三分,真令人叫絕。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也一定聽別人談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因為他是全國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縝密。

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有一次,在他的小的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媽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個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隻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就常常罵他,他隻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結果遲了兩分鍾。火車已在兩分鍾前開走了。他隻能幹瞪著眼,望著遠去的火車,搖搖頭道:“隻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也太認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麵說,一麵慢慢地走回家,心裏卻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鍾。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種急病,叫家人趕快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獸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獸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獸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在要死的時候,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隻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話,方才絕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圓通大師”。

從那以後,他的名聲越傳越遠,無數的後人都學他的榜樣,以致與現在社會上的“差不多先生”也是越來越來。

看了胡適先生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傳”,再對照一下當今社會人們的心態,不禁令人汗顏,八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看看我們周圍,“差不多”心態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存在。今天職場上的許多人仍然有這種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毛病,以至於企業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基本”、“好像”、“幾乎”、“大約”、“估計”、“大致”、“大概”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口頭語。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差不多先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檢驗產品有無疵點,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員檢查、考核下屬不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細賬,成本高點、價格低點、利潤少點,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認真對待,做事不求過硬、隻求過得去,差不多就行了。其結果是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產品丟掉質量,企業丟掉市場。由此可見,“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廣闊空間,他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危害。“差不多”現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人,更害己。因此,絕不能任其滋生蔓延,必須想辦法努力克服,徹底根除!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在平常的工作當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沒有高要求就沒有高動力。對於那些優秀的職業人來說,為什麼他們能夠創造奇跡般的業績,雖然答案各種各樣,但是其中有一點非常的相似:他們對自己都有著極高的要求,他們會按最高標準要求自己,要求自己能夠使顧客百分之百地滿意,要求自己能夠為公司創造真正的利益與價值。

在數學上,“100-1”等於99,而在企業經營上,有時“100-1”卻等於0。一百次決策,有一次失敗,就可能讓企業關門;一百件產品,有一件不合格,就可能使企業失去信譽;一百次經濟預測,有一次失誤,就可能讓企業麵臨破產……

我們工作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很多時候隻是因為一些小事上的失誤。但如果在小事上做得不到位,就常常會造成大事上的失敗。

一位管理專家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手中溜走l%的不合格,到用戶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為此,作為每一位企業員工,應該自覺地從被動管理走向主動工作,要讓規章製度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要把事故苗頭消滅在萌芽之中,時刻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當助理呈遞一份計劃給他,問他對其計劃的意見時,基辛格和善地問道:“這的確是你所能擬訂的最好的計劃嗎。”

“嗯……”助理猶疑地回答,“我相信再做些改進的話,一定會更好。”

基辛格立刻把那個計劃退還給了他。

兩周後,助理又呈上了自己新的成果。幾天後,基辛格請該助理到他的辦公室去,問道:“這的確是你所能擬訂的最好的計劃嗎。”

助理後退了一步,喃喃地說:“也許還有一兩點可以再改進一下……也許需要再多說明一下……”

助理隨後走出了辦公室,腋下夾著那份計劃,他下定決心要擬出一份任何人——包括亨利。基辛格都必須承認的100%的“完美”計劃。

這位助理加班加點地工作,有時甚至就睡在辦公室裏,三周之後,計劃終於完成了!他很得意地邁著大步走進基辛格的辦公室,將該計劃呈交給了國務卿。

當聽到那熟悉的問題時,他激動地說:“是的。國務卿先生!”

“很好。”基辛格說,“這樣的話,我有必要好好地讀一讀了!”

故事中的基辛格並沒有直接告訴他的助理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這種嚴格的要求來訓練自己的下屬,要求工作必須做到完美,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無數安於現狀的員工,當他們的產品達到99%的合格率,甚至低於這一合格率時,就沾沾自喜了。殊不知,市場對企業從來都是拿著“顯微鏡”來審視的,並且實行一票否決製。如果在你生產的1萬套服裝中,有一套質量不合格,消費者就會說:“你的服裝質量不過關。”而不會說:“你的服裝有一套不過關,其餘的都是合格品。”

曾經有一家電熱水器生產廠,聲稱自己的產品質量合格率為99%,各項安全指標都可靠,並有雙重漏電保護措施,讓消費者放心使用。然而一位消費者購買了該廠的電熱水器,卻不幸攤上了1%的失誤。

跟往常一樣,他未關電源就開始洗澡,沒想到,熱水器漏電,而漏電保護裝置又失效了,導致他被電流擊倒,一條胳膊被電擊傷。按說,帶電使用電熱水器屬於正常操作範圍,不應出現這一故障,即便發生漏電,漏電保護裝置也會立刻斷電,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然而,這家企業滿足於99%的合格率,卻恰恰是那1%的不合格品給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