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要完成100%的工作,絕不隻做到99%,因為隻有做到100%才算合格,你的工作才算做到位了。韓國現代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在談到對員工的要求時是這樣認為的:“我們認為對員工的最高要求是,他們能夠自己在內心中為自己樹立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應該符合他們所能夠做到的最佳的狀態,並引領他們達到完美的狀態。”

對於我們員工來說,在工作的時候,就意味著要做到讓客戶百分之百地滿意,讓客戶感受到超值的服務,這也是優秀員工工作的重要要求。這樣的標準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麵將造就優秀的員工,另一方麵將造就成功的企業。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成就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企業,更多的是自己的能力。

卓越源於完美的細節

有這樣三個人一同去了一家公司應聘采購主管。他們當中一人畢業於某知名管理學院,一名畢業於某商學院,而第三名則是一所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很多人看來,這場應聘的結果是很容易判斷的,然而結果卻恰巧相反——應聘者經過一番測試後,留下的卻是那個民辦高校的畢業生。

在整個應聘過程中,他們經過一輪輪的測試後,在專業知識與經驗上各有千秋,難分勝負,隨後招聘公司總經理親自麵試,他提出了這樣一道問題,題目為:假如公司派你到某工廠采購4999個信封,你需要從公司帶去多少錢。

幾分鍾後,應試者都交了答卷。第一名應聘者給出的答案是430元。

總經理問:“你是怎麼計算的。”

“就當采購5000個信封計算,可能要400元,其他雜費就30元吧!”答者應對如流。但總經理卻未置可否。

第二名應聘者給出的答案是450元。

對此應聘者解釋道:“假設5000個信封,大概需要4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各項花費,大概不會超過50元,一共有450元就足夠了。”總經理對此答案同樣也沒表態。

當總經理拿起第三個人的答卷,見上麵寫著419.42元時,不覺有些驚異,立即問道:“你能解釋一下你的答案嗎。”

“當然可以,”該同學自信地回答,“信封每個8分錢,4999個是399.92元。從公司到某工廠,乘汽車來回票價10元。午餐費5元。從工廠到汽車站有一裏半路,請一輛三輪車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後總費用為419.42元。”總經理不覺露出了會心的一笑,最終錄用了第三個人。

很顯然,這道題是專門用來考察細節意識的。在這個故事中,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就決定了麵試的結果。真可謂是對“細節決定成敗”最貼切的詮釋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企業最需要的員工,就是那些能把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的人。

結果往往是由一個個不可忽視的細節累積而成的。惟有在細微之處下足工夫,我們才能取得預期結果。

密斯。凡。德羅是20世紀全球最偉大的四位建築師之一,他反複強調的是:“不管你的建築設計方案怎樣恢弘大氣,如果在細節方麵不能把握到位,就不能稱得上是好作品。”

在當今美國,許多比較大的劇院都是出自德羅之手。在設計每個劇院時,德羅都要精確測算每個座位與音響、舞台之間的距離以及由於距離差異而導致的不同聽覺和視覺感受,計算出哪些座位可以獲得欣賞歌劇的最佳音響效果,哪些座位最適合欣賞交響樂,不同位置的座位需要做哪些調整才能達到欣賞芭蕾舞的最佳視覺效果。更讓人敬佩的是。德羅在設計劇院時要一個座位一個座位地去親自測試和敲打,根據每個座位的位置測定其合適的擺放方向、大小、傾斜度、螺絲釘的位置等。正是因為德羅本人這種對細節的完美追求,才讓他成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師。

以良好的結果為導向,並著力於完善每一個細節,這不僅是贏得他人信任的一大途徑,更是我們邁向卓越的最好保證。

一家德國企業在韓國訂購了一批價格昂貴的玻璃杯,為此德國公司專門派了一位官員來監督生產。來到韓國以後,他發現,這家玻璃廠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質量都是超一流的,生產的產品幾乎完美無缺,他感到非常滿意,就沒有刻意去挑剔什麼,因為韓方對自己的要求比德方還嚴格。

有一天,他下意識地來到生產車間,發現工人們正從生產線上挑出一部分杯子放在旁邊,他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沒有發現兩種杯子有什麼差別,就奇怪地問:“挑出來的杯子是幹什麼用的。”

“那些杯子都是不合格的次品。”工人邊工作邊回答。

“但我並沒發現它和其他的杯子有什麼不同啊!”德方人員很不解。

“你自己看,這裏多了一個小氣泡,這說明杯子在吹製的過程中進了點空氣。”工人解釋說。

“可那並不影響使用啊!”德方官員說道。

“我們既然工作,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任何一點缺點,哪怕是客戶看不出來的,對我們來說,也都是不允許的。”工人很自然地回答。

“那麼,這些次品通常要賣多少錢呢。”德方官員問。

“大概3塊錢左右吧。”工人說。

當晚,這位德國官員給總公司寫信彙報說:“一個完全合乎我們的檢驗和使用標準,價值30元的杯子,在這裏卻被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用近乎苛刻的標準挑選出來,隻賣3塊錢,這樣的員工堪稱典範,這樣的企業我們完全可以信任。我建議公司馬上與該企業簽訂長期的供銷合同,我也沒有必要再待在這裏了。”

結果好不好,要看能不能把細節做好。隻有做好細節,結果才會好。而把每一件看似很小的事做到完美,需要我們付出所有的熱情與努力。追求細節的完美,體現的是一種專業化的品質,也隻有具備了專業化訓練與細節精神的人,才能最終鑄就工作中的完美結果。

愛找借口的人永遠是平庸的人

很多人工作一輩子之所以一生平庸,其原因就在於他們事事都在找借口,而不是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提高自我。一個經常找借口為自己開脫的員工,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一味地尋找借口的企業,隻會是平庸的企業。

麵對失敗,我們是選擇承擔責任,還是選擇借口。選擇承擔責任,責任會驅動我們走得更遠。選擇借口,借口會使我們原地踏步乃至後退。

人性的弱點決定了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傾向。在工作麵前,人們通常的思維和做法,都是出於本能地將好的往自己身上攬,而將不好的往別人身上推。

在北京,有一所重點中學素以對學生要求嚴格而聞名。一天中午,校長發現有一盞電燈亮著,他問一位學生是怎麼回事。該學生回答說:“不知道,因為今天不是我值日。”校長狠狠地訓了他一頓。在這個校長看來,這個學生應該做的是馬上關掉電燈,並這樣說:“校長,真對不起,我沒有注意到,這是我的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裏,講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我們要想對企業、對組織負責的話,就必須要消除各種尋找借口的行為。

當工作任務沒完成時,他們會說那是因為時間太短或公司提供的幫助不夠;當學習成績不好時,他們會說父母的遺傳基因有問題,否則自己不會不聰明;當高考落榜時,他們會抱怨題目出得太偏,或自己發揮不正常;當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的時候,他們會把原因歸結於自己沒後台;當收入不高時,他們則會說經濟不景氣……反正所有的失敗,都有充足的借口。於是,他們就在一個個借口中安慰並欺騙著自己。其實這是一個人沉淪的開始,借口再美麗、阿Q式的精神再快樂,也無助於現狀的改變,隻會讓這類人變得更平庸!

在事實麵前,沒有任何借口可以被允許用於掩飾自己的失誤,尋找借口惟一的“好處”就是掩蓋自己的過失,將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企業或他人。一個人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須克服人性的弱點——尋找借口、推卸責任。

有一次,漢武帝外出察訪民情,路過宮門口時看到一位頭發全白的老兵,穿著很破舊的衣服,站在門口很認真地檢查出入宮門的人。於是,漢武帝就走上前詢問起來。

老人說:“我姓顏名駟,江都人。從文帝起,經曆三朝一直擔任此職。”

漢武帝問道:“你為什麼沒有升官。”

顏駟答:“漢文帝喜好文學,而我喜好武功;後來,漢景帝喜好老成持重的人,而我喜好活動;現在您做了皇帝,喜歡年輕有為之人,而我又年邁無為了。因此,我雖然經過三朝皇帝,卻一直沒有升官,真是慚愧!”

顏駟幾十年沒有升職,固然與環境(皇帝的喜好)有關,但難道就沒有自己的原因嗎。

在平常工作中,麵對沒有完成的任務,不少人總是用不熟悉程序、同事不肯合作等借口來解釋。乍看起來,好像有些道理,值得領導原諒。其實不然,因為這種解釋不過是這些人從潛意識裏給自己的工作失誤尋找借口,而設法把自己的過失抹擦掉。這樣的工作態度,是所有高效合作的工作團隊所最不能夠容忍的。如果允許這樣情況的存在,那就是對團隊的不負責任。習慣於尋找借口的員工,隻會為企業帶來失敗。

大榮公司是日本的零售業巨頭,在這家公司內,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年輕人剛進入公司不久,被同時派到一家大型連鎖店做銷售。這家連鎖店在查賬時發現所交納的營業稅比以前多出了很多,仔細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兩個年輕人負責的店麵將營業額多打了一個“0”。

事情發生後,兩個年輕職員來到經理那裏,被經理問及此事時,兩人麵麵相覷,但賬單就在麵前,證據確鑿,不容狡辯。在沉默一會後,兩個年輕人分別開了口。

其中一個人解釋說:“我剛開始上崗,有些緊張,加之對公司的財務方案還不是很熟,所以……”另一個年輕人卻沒有多說什麼,他隻是對經理說:“非常抱歉,這是我們的錯!為了讓自己以後不再疏忽,我願意拿出兩個月的獎金來補償。請您放心,我保證以後再也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了。”走出經理室,開始說話的那個員工對後者說:“你也太傻了吧,兩個月的獎金,那豈不是白幹了。這種事情咱們新手說說就行了。”後者笑了笑,沒有說什麼。後來,公司有好幾次培訓新員工的機會,但每次都是那個勇於承認錯誤的年輕人獲得機會。另一個年輕人坐不住了,跑去質問經理:“為什麼這麼不公平。為什麼每次都沒有我。”經理隻對他說了一句話:“公司更樂於培養勇於承擔責任的人。”

聰明的成功者,從來都勇於承擔責任而拒絕尋找借口。隻有甘於平庸的人,才會害怕承擔責任,這種人注定無法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