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深信先知的駱駝必定贏得比賽的人,對眼前所發生的這一切感到非常不滿、非常氣憤。看到他們不滿的情緒,先知開導他們說:“這沒有什麼可生氣的。是的,我的駱駝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比任何一隻跑得都快,所以它滿不在乎,高傲自大,認為世界上它就是第一。可是事實上呢,強中自有強中手,驕傲者最終會失敗。”人生中總會遇到鮮花和掌聲,在這種萬人矚目的時候,能夠報以淡然的一笑,不僅是素質的體現,而且是內涵和修養的彰顯。但有的人會在此刻顯得驕傲,不知道內斂,不知道那山還比這山高的道理,那樣隻會讓自己的庸俗更快地顯露。
宋朝時候,安陽縣有個叫楊二的人,他以拳術高超聞名鄉裏。他能用自己的兩肩把裝滿糧食的船扛起來;幾百人用竹篙刺他,隻見竹篙寸寸斷裂,不見他滴一點血。他也招收徒弟授以武藝,每當他去武場傳授技藝時,觀眾們擠得密密實實,像圍牆一樣。
一天,有個老態龍鍾的賣蒜老漢在一旁觀看楊二耍棍時不時地流露出譏笑的表情,並且時不時地搖頭,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
楊二的一個隨從發現了,便告訴了楊二。楊二聽後更加暴跳如雷,請了很多人來作證,要與老人比試,還讓老人立下了生死契約文書。
老漢主動提出讓楊二先休養3天,補充元氣。3天後他會讓人把自己縛在樹上,解開衣服,露出肚皮讓楊二捶打。3天後,老人如約而來。楊二叫人把老人縛在樹上,撲上去狠擊老漢一拳。老漢寂然無聲。楊二卻雙膝跪倒,磕頭求饒。眾人這才發現原來他的拳頭陷入老漢的肚腹,怎麼拔也拔不出來。老人把肚皮一鬆,他就跌出十幾米以外去了。
老漢沒有言語地背起裝著大蒜的口袋走了,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來自哪裏。看著他默默遠去的背影,眾人不約而同地為他鼓起掌來。
自以為實力強大,殊不知在別人看來也許一文不值。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一個人千萬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否則你就會迷失自我,看不清方向,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的讚美裏而揚揚得意。也許在某個特定的位置或別人欠缺的地方占有優勢,那也不是恒久不變的。如果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就會被自己煩惱,在自己的世界裏徘徊不前,看不到進步。
禪宗六祖慧能,出生於破落之家,家境貧寒。年輕的時候好逞強,喜歡打架,經常無故毆打鄉人,橫行鄉裏,自詡為一代豪傑,無人可比。後來經高人指點,讀得佛經,參透佛理,對之前的行為恍若夢幻,深感罪孽深重。之後便潛心修煉,不再追名逐利,而是一心向佛。如果慧能不能收斂心性,可能早就死在別人的刀下,也沒有一代禪師的美譽了。
謙遜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是人生高雅的體現。“滿招損,謙受益”,站的位置不管有多高都要仰視別人,那樣才能夠看得更遠,學得更多。現實生活裏有很多人不懂得“滿則溢,驕必敗”的道理。他們在自我的世界裏張揚得意,接受不了自己比別人差的事實,這種人必將嚐到失敗的苦果。
淡泊名利才能無私奉獻
人當有高遠的理想,更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正如諸葛亮以"寧靜以致遠,淡泊而明誌"在人們看來,壯誌淩雲和淡泊名利似乎自相矛盾,其實不然,不但不矛盾,而且還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將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完美結合。
古代先賢尚且可以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我們現代人更應有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因為,個人的名利得失比之於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是微不足道的。
1999年,馬祖光得知學校把為自己申報院士的材料寄出後,就十萬火急地給中科院發出這樣一封信。他的理由是很多比他優秀的學者還沒有成為院士,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話發自內心。
2001年,新的院士評審規則要求申報材料必須由申請者本人簽字,馬祖光卻拒絕簽字。申報期限最後一天,原校黨委書記隻好以校黨委名義到他家做工作。
"我年紀大了,評院士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應該讓年輕的同誌評。我一生隻求無愧於黨就行了。"馬祖光還是不同意簽字。
"你評院士不是你個人的事,這關係到學校,是校黨委作出的決定。你是一名黨員,應該服從校黨委安排。"書記話激起了馬祖光對入黨以來的美好回憶:"我這一輩子都服從黨組織的安排……""迂回戰術"奏效了,馬祖光勉強簽了字,可簽字後他卻半天沒再吭聲。
申報後,馬祖光當選為中科院院士,他說:"第一是黨的教育和培養,第二是依靠優秀的集體,第三是國內同行的厚愛。"
按規定評上院士後,學院給馬祖光配了一間辦公室,並要裝修。馬祖光急了:"要是裝修,我就不進這個辦公室。"最後不但沒進去,他還把辦公室改成了實驗室。馬祖光和六名同事們擠在一個辦公室裏,大夥說太擠,他卻說:"擠點好,熱鬧!"
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中科院審閱馬祖光的院士推薦材料時,產生了疑問:作為光學領域知名專家,馬祖光的貢獻有目共睹,可許多論文中他的署名卻在最後,為什麼?
克己奉公,淡泊名利。正如馬祖光所說:"事業重要,我的名不算什麼!"
馬老師從德國回來後,把自己在國外做的許多實驗數據交給哈工大光電子技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月珠測試。測試後完成的論文他還要改上三四遍,並把他的名字排在最後。幾乎每一篇論文的署名都有這麼一個過程:別人把馬祖光排在第一位,他立即把自己的名字勾到最後,改過來勾過去,總要反複多次。
馬老師沒有半點私心,他為別人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花了大量心血。他依據每個人的特點,把爭取來的很多課題分出去,並讓別人當課題組長。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自古有之,宋朝的楊家將是家喻戶曉、眾所周知的。楊業在麵對外敵遼人入侵時,曾經對楊四郎說過一句話:在民族大義麵前,個人的榮辱得失是微不足道的。是呀,在執著的最高理想——保衛祖國麵前,有什麼比民族大義更為珍貴的呢?楊業最終懷著一顆愛國之心死在了李陵墓前,給後人留下了慷慨悲壯、充滿民族氣節的詩句:"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堪稱典範。1991年報11月錢鍾書法家80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堅辭。
早在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隻需錢鍾書講40分鍾課,一共隻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探測切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達,壯誌無邊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觸怒世俗和所謂的權威。所以,社會要求成大事者能夠隱忍不發,正確對待名利,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一個人無論取得了怎樣的成績,都應該清醒地看到:個人的力量和作用是有限的。隻在那些不計名利得失,不計榮辱進退,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國家和人們的人才是最值得我們尊敬,最值得我們記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