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出頭了,發達了,就容易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被人品評,被人臧否,被人算計。因此,越是功成名就之時,越要反躬自省,越要低調做人。唯有將自己融入尋常之中,才能更為有效地保護自己。

居功不傲是做人的根本

“居功不傲,知榮守辱”是說一個人有了功勞也不要驕傲;隻有明曉什麼是榮耀,才不會做出自取其辱的事情。

趙本山的小品中有一句話:"地球就得圍著你轉,你是太陽呀?"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認為這個事情沒有了自己就一定不會成功,那麼你就會有一種驕矜之氣。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少了誰都一樣,一個團隊少了誰也是照樣運轉。

按照係統論的觀點,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隻能存在於一個係統之中。有些人往往忽視這一點,他們在爬到一定高位時,不是居功自傲,便是矜才使氣、盛氣淩人。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際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麼?更何況每一個人的"功"和"才"都是踩著別人的肩頭摘得的。所以,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東漢名將馮異,品格高潔、才能出眾,在中國曆史上傳為佳話,至今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榜樣。馮異馳騁沙場幾十年,戰功累累,是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時的傑出統帥,但每次戰役結束後,諸將並坐論功時,他為了避功,把封賞讓給部下,常常獨坐在大樹下讀書思過,因而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他有帥才,卻從不使氣,雖戰功赫赫,卻仍低調做人。

更始元年,大司馬劉秀率王霸、馮異等將領曆經艱險,攻克邯鄲,擒斬王郎,平息叛亂。馮異在邯鄲之戰中,千方百計克服種種困難,連夜為夜宿河北曉陽地區的大軍籌措糧秣,熬煮稀豆粥,使將士饑寒俱解,恢複戰鬥力。

劉秀率軍行至南宮時,正逢大雨滂沱,寒氣逼人,又是馮異四處奔波,取薪燃火,供將士取暖烘衣,送上熱氣騰騰的麥飯,使官兵衣幹腹飽,重上戰場。

邯鄲之戰,劉秀大勝。他讚揚馮異"功勳難估,當為頭功"。正當劉秀召集將領盤坐曠野、論功行賞時,馮異卻獨自離眾,待在一棵老槐樹下聚精會神地讀《孫子兵法》。當侍衛連拖帶拉地將馮異帶到劉秀跟前時,馮異卻對封賞一再推讓。實在推托不掉,他便建議將此功讓給屬下的一名偏將,令這位偏將大受感動。劉秀見馮異淡泊功利,又賞他許多金銀,馮異卻悉數分給這次作戰中表現勇猛的士卒。

馮異的做法,使他調動起部下來得心應手,部卒願意為他效力,同級之人佩服他,上司也欣賞他。

相對馮異來說,鄧艾就是一個不知深淺的人物了。

鄧艾以奇兵滅西蜀,功勞之大,無人能及,不覺有些飄飄然起來,司馬昭對他本來就有防範之心,現在看他逐漸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變,於是發詔書調他回京當太尉,明升暗降,削奪了他的兵權。鄧艾有殺伐征戰的謀略,但他因居功自傲,使他命不久矣。他上書司馬昭,權衡利弊,欲親自剿滅東吳。然司馬昭心存疑慮,再加上鄧艾一意孤行,以大功臣自居,與司馬昭強行爭辯欲出兵伐吳。使得嫉妒鄧艾之功的人紛紛上書誣蔑鄧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馬昭最後將鄧艾殺死。

無獨有偶,唐代開國功臣尉遲敬德也是這樣的人,因功大,每逢出席宮庭宴會,總是大大列列坐在最前麵,如果有的人座次在他之前,他就當眾質問人家有什麼功勞,“敢居我之上”。

有一次任城親王李道宗隻是勸了勸他不要吵架,他竟然勃然大怒,險些打瞎人家的眼睛。李道宗是誰,那是唐王李世民的堂弟呀!對此,李世民甚為不滿,席後,提醒敬德:“想一想韓信、鼓越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會被漢高祖殺掉。”並警告說,“國家綱紀,離不開賞罰,不能居功自傲,否則,將後悔莫及。”這一警告果然有效,也不敢尋釁鬧事了。尉遲敬德雖然沒象鄧艾被殺,也嚇得呆在家裏,再三要求辭職還鄉。

一世聰明的鄧艾,招人疑懼而遭殺身之禍,功高蓋世界的敬德被遣還鄉,可見,自傲確實對自己無益,除了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外,還會使自己喪失許多理性的東西。

正確對待已經取得的“功”,不驕不躁,得意淡然,謙虛謹慎,不要讓路邊的一座小山峰,阻擋了自己前行的道路。人生得意須淡然,否則失敗會接踵而至。切記,富貴不驕,功成身退,得意淡然,低調做人。

貴富穩中求

誰是大陸最有錢的人?劉永好當是其中之一。劉永好又是何許人也?希望集團的創始人首期開盤三天之內銷售1.4億人成都房地產界的奇跡。那麼,他又何以發跡呢?貴富貴穩求!

劉永好1951年出生於四川新津縣,小時候因為家裏非常貧窮,以至於在他20歲之前,竟沒穿過鞋子。對於劉氏兄弟的發跡,以訛傳訛的較多,最離奇的莫這於四兄弟齊刷刷扔掉鐵飯碗了下海經商。其實,四兄弟是陸續辭掉公職的,而劉永好直到1987年才正式辭職,這正反映了他謹慎而又膽大的性格。這種性格也使劉氏兄弟在創業初期的幾次轉型中能夠一步一個腳印,穩打穩紮地獲得成功,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天,有一位朋友對劉永好講了一番話:“1990年我叫你去海南你不去。那時候我的錢比你少很多,但現在也跟你差不了多少了。要是你去,會賺得更多。”

劉永好被他的現身說法給打動了,立即派人前往海南注冊了一家公司,買下了一所小房子。他甚至還為此專門到海南走了一趟。然而這個朋友覺得這樣搞不夠力度,就不斷地給劉永好打報告,說是“假如你投入1000萬,到年末時就會是4000萬。”劉永好感到不解:不管怎麼說,房子總得一磚一瓦蓋起來吧,哪會來的這麼快。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朋友不無得意地向他傳授秘訣:首先去買一塊地皮,然後把它賣掉,然後又是跟誰合作,再怎樣怎樣。總之是把100塊錢買來的東西最終賣了1000塊,當然就賺錢了嘛!

劉永好總算明白了:嘿!這不就是“擊鼓傳花”麼。無論這鼓敲得多響,這花傳得多快,最後總是會停下來的,到時候那花落在誰手上誰就倒黴。他立即做出決定:“這事就到此為止。”公司注銷了,投資的錢也撤了回來。

謹慎,不貪圖僥幸之財的經營之道,讓劉永好避免陷入不久之後即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那場地產泡沫破滅的黑色災難。拿劉永好的話說,“我們選擇了放棄,因為當時我們認為,我們的基礎還很薄弱,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地把飼料做到行業前列,把我們的基礎夯實。”

鄧小平南巡談話後,希望集團走出四川,先後在上海、江西、安徽、雲南、內蒙古等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開展與國有、集體、外資企業的廣泛合作,迅速開拓了全國市場。

1997年,成都的房地產業剛剛完成了第一輪開發的積累,開始對已有的產品進行檢點與反省,預示著房地產開發下一個高潮到來之際將進入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微利”時代。

正在此時,劉永好又一次動了涉足房地產之念。“在最高潮,大家認為最好的時候,我們反而沒有做,當然,沒有掙錢也沒有被套,我們抓住穀底攀升的時機,我們還要隨著曲線上升。”就這樣,一位赤著腳走路的中國知識分子,用他的精明、謹慎踩出了一條黃金路。

當今社會可謂變化莫測,前幾天價格還十分昂貴的東西,現在一切看起來卻是那麼的便宜﹐便宜的讓人眼花。不斷下跌的股價和基金淨值也吸引了大量注意力。總之,任何你能想到的投資產品價格也在暴跌,讓我們不得不能慶幸自己撿了便宜貨。

那麼,你就錯了,這如同一刀兩刃,如果投資者因為無法抗拒鋪天蓋地的“便宜貨”而衝動投資,難免會因小失大。

撿便宜貨,要先確知是好貨,才不怕虧錢。我不妨將“富貴險中求”的“險”理解為投資風險控製的邊界。倘若我們不做足功課,不了解自己可承受的投資風險底線,在做投資決定時,要麼道聽途說的英雄主義,要麼人雲亦雲的拿來主義,盲目行動。就好比股價低點很難猜得到,景氣衰退會持續多久?沒人有把握猜得準確。

很多人相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產”,相信“富貴險中求”,每每提到求取富貴,他們就失去了平常心。到了最後前途盡毀、血本無歸。錢財動人心,但要想成功,你就必須在誘惑麵前保持平和的心態,凡事求穩,鋌而走險的事絕對不能做。

收起你的優越感

“優越感”,乃“自以為比別人優越的意識”之謂也。優越感一部份來自於自身的實力,一部份源於所處的環境所賜。

在當今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優越感,例如說職業優越感,一個月薪上萬的人在拿千八百的人麵前當然會感覺良好;比方說長相上的優越感,據說美女都不願和美女作朋友,因為那樣不足以顯出她的美來;還有學曆上的優越感,這種無形的差異會使學曆高的一方對學曆低的一方產生歧視心理。

優越感本身是一種自信的保障,是利劍和盾牌。然而,在有些人的眼裏,“優越感”已經成為了傲人的資本,其實如果不能夠正確對待,那麼它便會成為一種擺脫不掉的“包袱”。有了這種包袱,艱苦奮鬥的觀念就會淡薄。當這種包袱越背越重,就會方向不明,路子不清,腳步不穩,乃至跌進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因此,當心被“優越感”摧垮,並非危言聳聽。因為你的“優越感”會襯托出別人的倒黴,甚至還以為你在嘲笑對方的無能,讓他產生一種不如你的感覺,特別是失意的人,你在他麵前顯示“優越感”,會使他惱火,甚至討厭你。可見。當優越感膨脹得太大,就好比太長的劍失去了攻擊力,太大的盾牌遮蔽了銳利的眼光。

有一天,有個人約幾位朋友到家裏吃飯,這些人都是彼此相熟的。主人把他們聚攏來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