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不時會遇到他人犯有小錯,這也許會冒犯你的利益。如果不是大的原則問題,不妨一笑了之,顯出一些大家風範。大度詼諧有時比橫眉冷對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對他人的小過不與追究,實際上也是一種忍讓的態度,有的時候,這種忍讓會使人沒齒難忘。
海明威曾說:“我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的確,這種傲視萬物,不屈不撓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然而,在生命的航程裏,沉沉浮浮在所難免,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很多,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總有人是我們喜歡的,也總有人是我們不喜歡的,心情有好的時候也有壞的時候。麵對這洶湧的波濤,我們不一定是最好的舵手。那麼,我們不妨給自己一次低頭喘息的機會——適時服輸。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磕磕碰碰,總免不了有許多的不如意,如果一味地鑽牛角尖,或許受傷害最深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這時候我們不妨對自己說:“退一步,也許是另外一種風景。”我們是社會上的一員,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相信在擁有一份寬容之心的同時,也會擁有更多的生活快樂。如果我們一味地不肯相讓或是一方過於執拗,使本可以化解的心結愈結愈深,使原本不是什麼大事的問題越談越僵。如此往複,何時才能終結。倒不如,各自退一步皆大歡喜。
有的人鄙視服輸者,他們的信念永是那麼堅定,靈魂總是那麼孤傲自負,似乎手裏捧著的隻有所向披靡。多多少少,我們也會被這種執拗的倔強而感動。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何以如此拒絕服輸。正如對弈,技不如人既成事實,卻不肯認輸,這難道不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很像嗎。況且“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你這次失敗了,下次卷土重來不就可以了嗎。
人生不是電影,不會定格在某一個畫麵。日子在往前走,生活也要繼續。你依舊在顛簸的旅途奮力前行,偶爾絆住了,也不是長臥不起,而還會爬起來,不是嗎。那麼,這就不是輸,隻不過時暫時沒有贏!
一個溺水的遊泳健將,不是敗在洶湧的江水前,而是因為不肯低頭暫時服輸而迷惑了心靈。我們不禁要問:有幸來世上已屬不易,何必對磕磕絆絆耿耿於懷,為逞一時之勇,甚至於連年輕的生命也要輕易搭上。畢竟,不是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用生命去堅持。
不要鄙視服輸者,在關鍵之時,收回邁向懸崖的腳,適時服輸,給生命一條出路,也給以後的重新邁進一次機會。畢竟,路還很長,大丈夫能屈能伸,何必逞匹夫之勇。況且,適時不是永遠,服輸不是放棄。在適當的時刻,能聰明地低頭,方能積蓄力量、厚積薄發!
不前不後有分寸
人在一個集體中不可強出風頭,孚眾望、得人心,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你在言談舉止之間,別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都在那觀察你,品評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寬厚,別人自會欣賞,用不著強求注意。強出風頭,往往引起別人的反感。
"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類古訓俗語常用來告誡人,要警惕環境險惡,人心叵測,要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動聲色。因為,風頭出盡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擊。
現實中,確有那麼一些人,雖說其能力、才學的確令人欽佩,可正因為他們比別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總以為一切高、精、難的工作必須自己插手才會馬到成功,他人純屬"跑龍套"的配角,儼然離了他地球就轉不動。難怪"槍手們"總忍不住先打這樣的"出頭鳥"。尤其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史的國度裏,更是有很多人因才華出眾而遭受貶斥,或丟掉了性命。在這裏我們並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萬事當先的人,隻是強調前與後的分寸,古人不也是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嗎。
那麼,在生活中,在朋友同事之間,應該怎樣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呢。
首先,必須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單位中的角色。屬於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則責無旁貸,必須盡心盡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則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原則,不該涉及的盡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內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同事、領導指手畫腳。即使人家請你去幫忙,也應以謙遜的態度誠懇待人。
其次,在名譽、利益麵前,盡量不要表現得過於熱衷,以避免成為眾人嫉妒、排擠的對象。即使有所追求,也應該在表麵上含而不露,應該通過為人與處世的技巧去贏得大家和領導的認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戰場上作戰一樣,迂回包抄要比正麵直接進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後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處世技巧,它的根本點就在於明哲保身。這種策略可以保證你在一個群體之中四平八穩、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
不前不後是欲望控製的結果,是理智的化身。他要求你在工作辦事過程中沉著、穩定,不以情緒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蠱惑。"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正是這種不前不後處世態度的體現。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不前不後隻是說在同事之中,在利益與榮譽麵前,不過分張揚自己,不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後隻是一種過程,但從結果--自己的前途與事業而言,則必須是在他人的前頭,必須從同事之中脫穎而出。到那時,其情勢將不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是"眾星捧月","眾望所歸"。這正是恰當地把握不前不後分寸為自己的事業贏得人緣與機緣。
我們在觀看一場馬拉鬆比賽時,通常會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麵的人反而不容易奪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稍後一點的隊員卻在更多的時候奪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後的落伍者也同樣與冠軍無緣。這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競爭和相處何其相似,人生的奮進過程其實就是一次馬拉鬆比賽,隻有恰到好處地保持不前不後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獲得成功。要知道,在這場比賽中,人們要看的不是過程,而是最後的結果。
適時讓步是進步的前奏曲
讓步並不是吃虧的代名詞,而是為了下一個目標做準備的前奏曲。
公元616年,李淵奉命留守太原,北邊的突厥多次以數萬精兵進攻太原。為守城池,李淵派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可結果卻一敗塗地,幾乎落得個全軍覆滅的下場。
後來,李淵用計嚇住了突厥兵,暫守住了太原城。雖然突厥兵被嚇走了,可是郭子和等人依靠突厥的支持和庇護,又紛紛向他挑釁,這讓李淵防不勝防。隋湯帝隨時都可能以失職為借口,要了他的命。
麵對內憂外患,大多數人都可能認為,李淵為自保必然會奮起反擊。可出乎意料的是,李淵並沒有那樣做,他反而甘願向突厥稱臣,也願意把自己所有的財寶全部進獻給突厥可汗。
很多人都不理解李淵這樣做的用意,其實,他早已分析了天下大勢,決定要起兵反隋。可怎樣才能反隋成功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西入關中。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並不是他理想的發家基地。西入關中是最明智的選擇。可是,如果太原失守,對李唐大軍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那麼怎樣才能守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李淵當時手下多說有三四萬人馬,就算要與突厥決一死戰,也未必能守住太原,更何況在應付突厥的同時,還要抵抗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這樣看來勝利的機會顯然是微乎其微。而現在要進入關中,留下重兵把守顯然不是不是一個好方法。唯一的辦法就是與突厥講和,甘願獻寶、稱臣。所以李淵甘願忍讓向突厥低頭。
李淵的讓步政策果然奏效,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
李淵對突厥的讓步,得到了突厥的許多資助,始畢可汗送他大量的馬匹和士兵,李淵又乘機購買了許多匹馬,這為李淵興建一支強硬的戰鬥隊伍奠定了強而有力的基礎。加之當時,漢人一向懼怕突厥兵的英勇善戰,而李淵軍中恰恰又有突厥騎兵,這一優勢自然為他增長了不少勢氣。
正因為李淵當時的讓步,才保住了打天下的資本。雖然當時向突厥稱臣,李淵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無論是名譽還是物質。可是,當時的情形,他選擇讓步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後來,李唐建國後,突厥鑒於唐朝的強大,向唐朝求和稱臣,做了唐朝的臣民。李淵當時的付出與突厥稱臣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
暫時讓步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選擇,為下一個目標做準備。往往暫時的讓步,會得到對手的幫助,借對方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要清楚身陷危難時刻,與對手一決死戰,後果隻能把自己逼進死胡同,進退無路,還不如讓一步,給他人行個方便,自己也留條後路。